要振兴民族,必须振兴农村。作为深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战场,深圳深汕特别合作区(简称“深汕合作区”)以“四好乡村路”的高质量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先手棋和突破口,按照“建得好、管得好、护得好、运营好”的要求,努力改善当地农村群众的出行条件,逐步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打造深圳标准、体现深汕特色的道路。
据了解,目前,深圳市交通运输局深圳管理局已投入约1.5亿元用于深汕合作区“四好农村公路”一期建设,重点对农村公路进行升级改造和隐患整改,使农村公路更加畅通、安全、舒适、美观,促进深汕合作区14万人向往的“出门硬化路,脚上装公交”的美好生活逐步成为现实。
整治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暖人心
交通安全连着千家万户,关乎民生福祉。深汕合作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服务群众的重要抓手,进一步提高农村道路交通安全水平,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
去年5月,深汕合作区对全区38所中小学、幼儿园周边道路交通环境进行微整治,按照“一校一案”的思路,实施六大治理措施,全面加强校园周边交通秩序。鹅埠中学门口的水泥混凝土路面不仅得到了改善,还设置了凸起的人行横道、智能道钉和柔性标志,以降低车速,规划人车分流通道。鹅埠中学的同学黄惠兰说,学校周边道路改善后,师生出行环境得到改善,学生们也上了一堂交通安全课。
据了解,截至2020年底,市交通运输局深汕管理局圆满完成9座危桥维修加固工程、38所中小学、幼儿园周边道路交通改善和微整治、105个“平安村口”建设、深汕合作区全生命保障工程,受到当地群众好评。
农村公路升级改造成效显著
大安路,位于赤石镇,是一条22公里长的农村公路,是公路沿线12个村2000多名村民出行和工作的必经之路。深汕合作区重要的红色遗址——大安东革命烈士陵园也坐落在这条路上。以前这条路的宽度只有3米,交通频繁,经常拥堵,村民出行极为不便。
市交通运输局深汕管理局接到群众诉求后,立即组织实地勘察,对道路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将全路段拓宽至7米,不仅解决了群众出行的难点和痛点,也有助于扩大红色文化在深汕的传播影响力。
大安路的变化并不是个例。深汕合作区一直坚持“修路、造势、富民”的理念,为深圳唯一的少数民族村寨罗红畲族村新建了明道路,以及沈心线、王东线等希望路、惠民路、致富路、景观路,为深汕合作区农村聚集了人气、财富、民心。
市交通运输局深汕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深汕合作区共有道路309条(段),约332公里,其中农村道路286条(段),约254公里。按照“优先”的原则,该局已完成约57公里农村公路的升级改造。这条崭新的农村公路,极大地增强了当地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打通大众出行的“最后一公里”
“门口上车,抬脚上车”,这一当地百姓的“民心所向”,已成为深汕合作区打造深圳标准、深圳特色的“田园城市”、“城中村”不可或缺的民生工程。
2020年,深汕合作区实现34个行政村、5个社区“村村通公交”全覆盖。据悉,目前全区共有11条公交线路,143个公交站点,公交线路运行156公里。“公交村村通”的实现,方便了深汕两地人民的出行,促进了城乡基本客运服务均等化,为深汕合作区以公交引导城市发展,推广以城市公交和慢行为主的绿色低碳交通方式奠定了坚实基础。
家住鹅埠市场附近的王先生,亲眼目睹了近年来深汕合作区交通出行条件的巨大变化。他告诉记者,以前鹅埠市场附近几乎都是坑坑洼洼的土路,只要有大型车辆经过,就会尘土飞扬。现在,家门口的路已经升级改造了。有了公交车,不仅家庭探亲和孩子在邻近城镇上下学更加方便,安全性也大大提高。
市交通运输局深汕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阶段,该局将重点抓好深汕合作区危桥改造和边坡整治,同时改造改善路面状况,高质量推进“四好农村路”二期工程,更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争取早日全面改善深汕合作区路网交通结构,发挥美丽乡村公路的经济效应,大力提升沿线乡村环境和乡村产业。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