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国家邮政局发布最新统计数据。今年“618”活动期间(6月1日-20日),全国邮政快递行业揽收快件超65.9亿件,同比增长24.24%。统计显示,截至今年6月1日,我国快递业务量已突破400亿件。
快递业务快速增长的背后,是更为迫切的快递包装“瘦身”和绿色转型。随着快递包装中“绿色”的意味越来越浓,快递公司和消费者应该如何处理这些关于包装的事情?
从“班马邮路”到无人机送货,从人工分拣到机器人自动分拣...近年来,我国邮政快递业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所增长,以年均50%的增速位居世界第一。根据国家邮政局实时监测数据,预计2021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将突破950亿件。在快速增长的同时,加剧了行业对绿色包装的需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推动快递包装绿色转型”。
让快递包装更薄更绿,推动包装减量化、绿色化、循环化,正在成为社会各界的共同呼声——不久前正式实施的《邮件快递包装管理办法》(简称《办法》),在包装材料、使用方法、处罚措施等方面都做出了相应的规定。
随着“绿色”包装的意味越来越浓,如何解决快递包装的回收问题?快递企业包装成本会大幅增加吗?消费者应该如何配合?经济日报记者带你一探究竟。
寻路是“可回收的”
“请提前告知收件人,这是可回收的快递盒。取件时请协助网点回收。”北京朝阳区西坝河童渊快递网的快递小哥一边打包,一边提醒邮寄快递的钱女士。
如今,这种不同规格的可回收包装箱已经成为各大快递公司实施绿色包装的首选。它最大的特点是在包装过程中不需要胶水、钉子、胶带等材料,通过专用的卡扣封口回收时,将包装盒折叠成扁平的纸板,非常方便。
“与普通包装箱相比,这种包装箱单件成本较高,但可以多次回收,防止浪费和污染。”海南省童渊网管部门网络服务负责人李昌祥告诉记者,这种新型包装盒从2019年初开始在海南推广使用。不仅如此,在转运过程中,童渊海南州地区的网点还使用循环转运袋代替编织袋,封箱胶带越来越薄,并配备了回收快递包装的绿色回收装置。其中,海口市海甸岛网点是童渊专门设立的绿色网点,希望以点带面推动快递包装回收。
随着快递量的快速增长,大量的“快递垃圾”与之相伴。记者走访北京多家快递公司网点,多名快递员表示,过度包装是造成“快递垃圾”的主因。除了纸箱和塑料袋,还有大量用于填充易碎物品的塑料泡沫、用于固定的胶带、快递单据等。,都是包装材料过度增加的“主谋”。而且这些过度包装的材料大多难以降解,严重增加了环境负担。
“目前快递行业已经普及了电子运单,纸张本身是可以降解的,所以‘污染’的目标大多指向塑料袋和胶带——这也是阻碍纸箱回收的‘罪魁祸首’。”北京印刷学院青岛研究院院长、国家快递业绿色发展产学研协同创新示范基地负责人朱磊告诉记者,“快递垃圾增加了环境承载压力。目前各个城市的垃圾收集量基本接近饱和。”
可见,使用环保包装材料已经成为快递行业的必然趋势。“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不断减少快递包装的浪费,推动包装的减量化和回收利用。”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日表示,目前,苏宁物流电子运单已基本实现全覆盖,共享快递盒已投入使用超过1亿次。保鲜回收箱已在45个城市正常应用,每天节约泡沫箱5万多个。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发布的《快递绿色包装使用与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提出,北京将在同城快递中推广使用回收箱等可回收快递包装,到2025年使用比例不低于同城快递业务量的10%;尤其是明确规定了快递包裹尺寸,要求快递包裹空箱率不得超过20%。
使用环保包装材料是实现绿色包装的有效途径,但与普通包装材料相比,其价格明显较高。记者了解到,无胶带快递纸箱的成本比普通快递纸箱高出两三倍甚至更多。可降解塑料包装制品的市场价格通常是普通塑料包装制品的1.5倍左右。
虽然“绿色”包装增加了成本,但记者从一些企业和消费者处了解到,目前,大部分快递公司的快递成本并没有波动。一些快递公司网点工作人员也表示,客户可以选择快递袋或者可回收的包装盒进行快递,价格上也会有相应的优惠。
回收是个问题。
“有些客户会告诉我们在外包装箱里多放些填料,防止货物受损。”大云快递北京市朝阳区R&F服务部的快递小哥金国华告诉记者,在包装的时候,按照公司规定不会过度使用包装材料,但是当用户取出货物时,箱子等包装材料基本无法回收,只能扔掉。
目前大部分快递包裹都被用户当做可回收垃圾扔掉了。顺丰快递员小昭发现,纸箱等“高价值”包装相对容易进入循环,但泡沫、薄膜等难以处理的“低价值”包装却存在无法回收的困境。
以后快递包装可以被快递公司回收吗?《快递绿色包装使用与评价标准(征求意见稿)》提出,寄递企业应当采取措施回收处置快递包装。其中,寄递企业应当将废弃的可回收包装物按照纸质、塑料、纺织品、金属及其他等类型分类存放,并根据不同类型与有资质的回收机构签订处置协议。
此外,寄递企业应当通过官网、微信微信官方账号、网点或者在包装上印刷等方式告知终端消费者快递包装的回收渠道,并根据实际需求和回收效果配置包装废弃物回收装置;还要通过送优惠、积分回馈、绿色信贷等激励机制,引导消费者将包装退回回收点。
对此,有快递公司表示,由于快递包装回收体系不完善,很难单纯依靠企业的力量来推动回收体系的建立。首先,回收快递包装盒种类繁多,规格各异。分类回收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影响快递包装的回收效率。其次,目前回收到快递企业存放点的包装盒还很少,消费者拆件时包装破损严重,在快递点很难再利用。
张建议,法律法规和公共待遇制度应相互衔接,以保证绿色物流的建设,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一方面,通过法律法规强制推进绿色物流体系建设,构建回收体系,降低绿色物流运行成本;另一方面,借鉴垃圾分类回收体系建设经验,推动形成公共包装垃圾回收处理体系,达到降低企业包装成本、加快绿色物流建设步伐的目的。
“绿色物流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作,不能只靠个人和企业,需要全社会的全面参与。”张对说道。
海南童渊网络管理副总经理万宇阳也承认,在推动绿色包装的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难以购买全生物降解等绿色包装;最终用户对相关工作缺乏理解和支持,导致可回收包装箱回收困难等。“下一步,我们希望通过技术解决可回收包装回收难的问题,比如在盒子里设置芯片,实现可追溯、可回收。”万宇阳说。
以科技赋能。
如果快递包装有一个智慧的“大脑”,从申请到流通、损耗都可以人为控制,相信对绿色包装的推行有很大的帮助。如今,这项技术不再是“纸上谈兵”。据德邦快递集团副总裁田敏亚介绍,德邦快递早在2018年就成立了包装R&D部门,结合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进行包装减量化、可回收产品的技术研发,借助科技力量为快递穿上“绿色”衣服。
回收转运袋和回收快递盒通过植入芯片,建立追踪系统,可以实现回收包裹的有效共享,充分发挥每个快递包裹的价值。有了这个系统,德邦快递可以对中转袋、快递箱的申请、流转、调拨、维护、丢失等进行管理,从而将一次性耗材变成可循环利用的资产。
业内人士认为,普及可回收产品或通过科技手段减少重复包装、提高包装材料效率,将成为快递企业应对包装材料成本上涨的主要方式。
“借助科技手段,我们将一般包装袋的厚度从7微米降到了5微米。到2020年底,已有近20万袋投入使用,直接减少塑料消耗1324吨。”闵亚表示,公司在努力推广绿色包装的同时,采取了减包、回收、可降解材料等措施。,就是不断注入科技力量,提高资源利用率。
此外,德邦快递每年投入总营业收入的1.5%至2%用于科研开发,加速完善智慧物流体系,实现企业运营过程中的节能减排,赋能快递绿色发展。
高科技赋能邮政快递行业不仅体现在快递企业,还需要上游供应商的技术创新。青海恒耐特包装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毛瑞龙告诉记者,随着快递绿色包装的不断推广,纸质包装被大众广泛认可,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还具有回收利用价值。“作为一家纸包装制造商,我们正在积极开发外包装和运输包装的新产品。例如微型瓦楞纸箱、蜂窝纸板等。,尽可能做可重复使用、可回收的包装材料,助力快递行业绿色发展。”毛瑞龙说。
机制推动力量
产品出厂的时候会有包装,卖家在给买家发货的时候也可能会包装。各主体通常只关注自身需求,而忽略了快递包装对环境的影响。“快递包装看起来简单,但实际上涉及到很多市场主体,需要产业链各端的配合。”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研究员、副总工程师文告诉记者。
卖家关注的是如何降低成本,用户希望东西能安全送达,快递小哥关注的是一次送达尽可能多的货物...“我们希望在不同的主体和不同的诉求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既有利于整个社会的节约,又具有可操作性。”文说,“要真正实现快递包装的绿色发展,需要政策、技术、社会管理等多种手段的配合。”
为此,有关专家建议,应出台兼具强制性和鼓励性的绿色政策法规,制定包装材料质量和使用的强制性标准,建立快递周转金制度,通过各种监管渠道提高公众的绿色意识。
“从政策上看,出台一个行业标准并不容易,但只有尽快制定相关标准体系规范快递包装材料及其使用,才能建立良好的市场环境,让商家在市场竞争中找到方向。”文认为,很多快递企业想走绿色发展道路,但缺乏资金支持。“受疫情影响,网购越来越多,快递包装行业发展越来越快。建议建立快递周转金制度,支持绿色包装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目前已有多家快递公司推出可回收快递盒、共享回收箱等措施,初见成效,但对快递垃圾的处理仍影响不大。究其原因,有专家认为,快递垃圾问题不能只看快递物流企业,要结合包装厂家、电商平台、商家“三位一体”,真正实现快递包装的优化、升级、减量化、循环利用。
比如,快递包装供应商要发挥创造力,生产可回收、更环保的包装材料;占据快递业务量最大的电商平台和商家,在保证产品安全的前提下,尽量避免二次包装。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循环经济专家段也认为,快递包装的环保不能只盯着快递公司,电商也应该加入“绿色行列”。
“据了解,80%以上的快递包裹来自电商,这类邮件的包装材料一般由电商提供,快递公司只提供投递服务。但目前电商销售的商品缺乏绿色包装要求,这也限制了绿色包装的推广和使用。”(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祝君碧冯启宇)
来源:经济日报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