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艳(化名)4年前终止了与旺旺的合作,他觉得“旺旺从此不好卖了”。随着业绩连年下滑,这个老牌快消品品牌的影响力正在一步步消退。
旺旺(00151)发布的15月财报。HK,以下简称“旺旺”)截至今年3月底的数据显示,集团营业收入为248.54亿元,同比增长26.1%;净利润同比下降6.6%至31.158亿元,毛利率同比下降4.4%。财报公布后,旺旺股价当天中午瞬间暴跌,当天跌幅达4.99%。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就此次演出向旺旺发去采访函,并按官网显示的电话号码致电上海总部进行咨询。对方表示需要实名转账。随后记者致电旺旺香港,对方表示,“总部负责媒体和对外事务的咨询。采访函发到投资人邮箱咨询,总部会有人联系回复。”截至发稿,记者尚未收到相关回复。
事实上,旺旺一直希望通过新产品来提振业绩。在财报发布的前几天,旺旺公布了新品计划,包括邦德咖啡、“沙瓦SAWOW”果酒和草本饮料“大口爽”。2017年,旺旺推出了近50款新品。但在新品覆盖的果汁、咖啡、能量市场,旺旺有很多成熟的竞争对手,自身对年轻消费者的探索仍然不足。
饮料行业观察人士马雷认为,在老产品盈利放缓的同时,新产品推广乏力,经销商逐渐失去原有的积极性。从1992年就进入中国市场的旺旺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经销商积极性下降
至于毛利率和净利润下降的主要原因,旺旺董事长蔡衍明在财报中表示,是受到部分原材料和包装材料涨价的影响。
事实上,由于原材料成本上涨等原因,今年3月,旺旺就传出涨价消息。据报道,从4月1日起,包括王耔牛奶在内的几十种商品的零售价格将进行调整。“调整的重要原因是业绩受困,希望通过调价提高产品的毛利率。不过价格调整在短时间内不会很明显。”熟悉饮料行业的姜军告诉记者。
在马磊看来,与统一、康师傅等老牌快消品牌类似,旺旺通过广告和传播渠道迅速打开了内地市场。2008年,旺旺在香港主板上市。
然而,转折点在2014年到来。此后,旺旺的业绩数据连年下滑。财报数据显示,2014年,其年收入为37.75亿美元,同比下降1.1%;利润6.21亿美元,同比下降9.72%。也就是在那一年,陈艳结束了与旺旺的合作。他告诉记者,从那一年开始,“像他这样解约的经销商太多了,都是老经销商”,但陈艳没有透露离职的经销商数量。
湖南郴州一位经销商早前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这几年旺旺越来越不好做了。一方面受到宏观市场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到网络发展的冲击,也受到众多竞争对手的影响。这些因素降低了经销商做新产品的积极性。”
“从1995年旺旺开始流行,就开始分发了。除了饮料,我把旺旺的产品都分销出去了。我为之努力多年,利润却一路走低越来越薄。另外,旺旺还存在抢货现象,即跨区域销售,导致我们的销售价格无利可图。对于这种抢货,一定要处罚。”陈艳说。
记者了解到,抢货是零售行业的通病,有囤货之说,指的是经销网络中的各级代理商和分公司受利益驱动,使其经销的产品跨区域销售,造成价格混乱。
“旺旺一直压着经销商的货,使得部分经销商不得不低价抛货。不知道后者的严重性——经销商无利可图,不得不终止合同。”马雷也提供了这样的说法,“旺旺的货以前确实有,不过现在好一点了。"
曾在旺旺多个部门工作过的李亚男(化名)表示,近年来,旺旺经销商的业绩压力逐年加大,利润逐渐被摊薄。“旺旺每年对每个部门进行一次重组,主要是产品重新划分部门。随着产品的变化,相应经销商原来经销的产品也会发生变化,对现有经销商的利益造成很大影响,导致市场基础丧失。所以抢的情况也比较严重。”李亚男还告诉记者,“这种部门重组已经有好几年的历史了,也导致了人员的流失。最近两年,公司很多高管或英雄被调到不重要的岗位,但他们别无选择,只能离开。”
缺乏新产品的推广
自1992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旺旺选择了价格低廉、日消费量最大的休闲零食、牛奶等品类,但这类门槛不高,容易陷入竞争对手众多的局面。在越来越喜新厌旧的年轻人中,旺旺的“品牌老化”现象开始出现。
最新财报显示,从产品品类来看,旺旺的米果休闲产品占总营收的52.4%,乳制品和饮料占47.4%。王耔牛奶、主要品牌的米果、冰品和馒头仍是其主要产品。其中,王耔牛奶一直被认为是一种营养功能饮料,一度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但随着巴氏鲜奶、低温酸奶等新产品的不断推出,新鲜营养的产品成为消费者的新选择。
如今,在健康潮流概念的驱动下,米和水果类产品逐渐不受消费者青睐。“对于老产品,消费者会感到厌倦,老产品质量没有提高,其他品牌的同类产品质量不断提高,造成了很多蛋糕。而且旺旺的产品大部分都是油炸的,容易上火,不利于健康饮食。”李亚男说。在广州一家家乐福超市,记者看到旺旺礼包、鲜贝等米果产品与徐福记、米老、潘潘、洽洽等品牌的饼干、薯片放在同一个货架上。
旺旺在新产品上并非没有努力。2017年,旺旺推出了近50款新品。在旺旺天猫旗舰店,专门列出了“你没吃过的旺旺新品”一栏。在此之前,旺旺也推出了不少“脑洞大开”的新品:美元形状的烤鱼、芥末胡椒味的奶糖、茶包压片糖、比脸还大的冰雪扇贝,但目前记者在超市并没有发现。
在李亚男看来:“其实这些推出的新品,大部分都是原来的产品,要么改了名字,要么换了包装,所以没有可以大量销售(销量大)的新品。没有新品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只有旺旺总部一厢情愿,其他层面包括经销商都有抵触情绪。其他品牌推新品的积极性很高,有利于经销商,也有回报。而旺旺在新品推广上有所欠缺,就是因为客户和团队多,新品定价高,剩下的大部分库存基本都是经销商买单,靠推新品赚大钱。这样一来,新产品的数量就会很少。”
早年有趣味广告的旺旺,这两年一直在尝试与年轻消费者沟通。比如2017年,旺旺在网络媒体投放广告“李长大了”。最新的财务报告宣称:“近年来,我们加强了数字营销战略,每年都推出几个经典的网络营销活动,许多消费者都喜欢。”
“传统广告现在似乎不太管用,效果在逐渐降低。打情怀牌的营销手法,似乎是唤醒80后、90后的方式之一,但除此之外,在更贴近年轻一代的数字传播中,旺旺这几年似乎并没有贡献出什么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马雷指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