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半年,线下折扣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X卖、X惠购、X仓等。换个说法,他们也开始以病毒传播的一般速度占领了很多非一线城市的街道和郊区。这些折扣店通常以大牌正品折扣、全球精选的口号吸引顾客。当你进店的时候,你会发现它们看起来都是正品,都是大牌,但你似乎很奇怪为什么这些大牌能卖这么便宜。
这些折扣店的低价从何而来,背后的商业模式是什么?我们能指望在这些折扣店找到好处吗?
一、折扣分为软折扣和硬折扣。
硬折扣是指通过减少生产和终端的环节来达到低价,比如砍掉中间经销商,直接从工厂发货,那么这种折扣就属于硬折扣。这种低价来自于中间商的减少,与商品本身的质量无关。软折扣的含义主要是指因为商品质量不完美而采取的类似于去库存的销售商品的方法。比如商品包装破损,商品保质期临近,商品缺胳膊少腿。如果有人愿意买,那么商家也愿意打折。
第二,国内大部分折扣店都是软折扣,大部分都是临时折扣。
随着这一轮折扣店在国内的兴起,核心折扣不是靠供应链优化的硬折扣,而是靠临时商品的软折扣。永远相信天上不会掉馅饼。如果正常的品牌商品在终端超低价销售,实际上会对这些大品牌的价格体系产生巨大的冲击和混乱。首先,品牌方不会允许这样。比如最近欧莱雅和李佳琪维雅的争吵,就是因为主播渠道低价不如官方低价,价格体系混乱。所以品牌方愿意让折扣店做低价销售,核心是商品不一样。我走访了很多目前比较火热的折扣店,发现折扣店的产品大部分都属于临时期货产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保质期即将到期的产品。这些产品大多属于商家的库存产品,比如一款无糖汽水。正常产品的价格可能是6元,但作为临近保质期的产品,你可以3元买到。
更有意思的是,你会发现这些折扣店真的是大头,其实并不是这些大牌产品,因为这些大牌产品更大的意义是吸引顾客的眼球,承担店铺的引流功能。走进去,你会发现折扣店里还有大量不是大牌的产品。这些品牌可能是你从未听说过的四五线品牌。本身就是低价产品,没有所谓的打折。这些低价商品的标签价格,很可能是它们本该卖出的价格,但当它们与大牌低价放在一起时,却给你一种低价的错觉。
折扣店的鼻祖其实是唯品会。2008年金融危机后,消费疲软导致唯品会这样的折扣商城出现。大品牌限量出售部分尾货,唯品会代理线上软折扣。最近半年出现的这些折扣店,可以算是唯品会的线下版本,但唯品会可能专注的商品是服装,而你家附近最近开的,则专注于零食或杂货。
但是,这些临时性商品是否值得购买,完全取决于个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折扣店将一些有价值的临时商品精准地连接到了需要的人群,也算是提高了商品的匹配效率。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