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空买,一个空卖,先虚拟收货,再申请退货。这看似是一系列“有序无用”的操作,却已经产生了实际的经济效益,甚至形成了隐形的产业链。“现金换鲜花”这个词,对于经常网购的人来说并不陌生。先购物后付款的消费模式在各大网购平台已经存在。
近日,安昆明路某小区的刘女士在店主的热情推销下,首次使用了“花呗套现”业务。拿到现金,按比例支付了5%的手续费后,刘女士心里有点不踏实。她担心自己的行为会不会触犯法律?
运营商:没什么好担心的“花坛套现”
3月28日,根据刘女士提供的线索,记者来到她所在小区的一家店铺体验“花呗套现”服务。店门口的玻璃上贴了一张A4纸,像“店内花园现金”这样的朴素广告词毫无遮掩地出现在我们面前。显然,这已经是店里的一种“商品”了。
“花呗套现”首先要确定你的花呗上的信用额度,然后根据具体额度给你推荐相关店铺。然后你可以加入购物车,选择“花呗”支付,然后你可以选择一两天后确认收货,然后申请退款。张掌柜熟练地向记者解释了“花呗套现”的具体流程,并表示只要留出足够的时间确认收货,完全可以避免被官方发现的风险,对于熟客还可以减免手续费。据老板张介绍,用于“套现花”的网店都是真实存在的,有一批专业人员从事这类工作。他们收集需要刷网上交易量的店铺信息,与对方达成协议后,将相关店铺分配给各个小区的小店,店主按照具体金额提成。对于这种无成本的生意,张老板认为:“店里根本不赚钱,只是帮忙。真正赚钱的是那些提供网店信息的。他们不仅有套现的提成,还有刷店铺销量的提成,两者都赚钱。”
面对记者“提现花”是否会触犯法律的问题,张老板认为都是一个小区的熟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门店比那些网上“提现花”的商家安全多了,即使被官方发现,也意味着降低一些信用额度,没什么好担心的。
第一种情况:“花呗套现”已有法律规定[S2/]
张老板说的其实不是这样的。帮助他人“提现花”,收取费用,已经触犯了法律。2017年11月14日,全国首例非法经营“花呗套现”案在重庆市江北区人民法院宣判。被告人杜某某犯非法经营“资金支付结算业务”罪,一审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6个月,并处罚金3万元。
法院审理查明,2015年7月,被告人杜某某及其同伙通过在电商平台虚假交易,用“蚂蚁花呗”套现,并从中收取手续费。2015年11月10日至2015年11月13日,杜某某等人利用多家网店,勾结全国多个电商用户虚构交易2500余笔,从“花呗”套现470余万元,从中收取手续费共计40余万元。
庭审中,90后杜某某辩称,自己只是为需要“套现”的电商用户提供服务。他不知道这是犯罪,手续费大部分给了中介,自己只拿了几千块钱。
律师解读
针对“现金花园”存在的法律问题,本报特别邀请陕西泽诚律师事务所邢政律师进行相关解读。
记者:张女士和店主的行为是否属于违法行为,需要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
邢政律师:从“花呗套现”所体现的法律关系来看,店主实际上是非法经营“花呗套现”业务的代理人。他知道“花呗套现”生意的运作模式,故意帮他。他与套现代理人构成共同犯罪,但在犯罪中起次要作用,属于共犯。应当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因为是从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张女士是“花呗”用户,其与套现代理人共同编造虚假商品买卖合同,从而骗取“花呗”贷款。对她的行为的定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现金,即现金后没有归还的意图,如果数额较大,则涉嫌贷款诈骗罪。第二,没有非法占有目的的现金,只是为了理解急需。数额较大的,可能构成骗取贷款罪。
根据相关司法解释,贷款诈骗罪2万元以上属于数额较大,骗取贷款罪要求诈骗数额在100万元以上或者给金融机构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的数额在20万元以上。如果达不到这个数额标准,张女士的行为属于民事违法行为,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记者:“现金花园”和传统信用卡现金有什么异同?
邢政律师:本质上,“花呗套现”的操作模式和传统信用卡套现一样,都是通过虚假交易来套现,只不过前者“套”了“花呗”的线上商城,后者“套”了信用卡的线下商户。“花呗”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消费信贷产品,具有互联网的虚拟色彩,不具备磁条卡、芯片卡等物理载体。但从根本上说,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金融。利用“花呗”通过虚假交易套现,本质上仍是一种未经相关主管部门批准的资金支付结算行为。
我认为“花呗”作为一种新型的消费信贷产品,在中国的消费信贷市场中起着重要的补充作用,市场前景巨大。法律是市场经济的护航者,其护航功能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惩罚违法犯罪行为,进而引导公民进行合法行为。“花呗套现”第一案的判决,是从执法层面践行法律对市场经济的护航功能,是对那些自以为找到了法律漏洞和赚钱捷径的不法分子的有力震慑。对于促进公民依法实施经济行为,促进互联网金融行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所以我劝你不要尝试这种违法的行为。在互联网时代,即使你用的是“花呗套现”,也还是直接和你自己的信誉挂钩的。除此之外,套现资金也需要自己归还。如果不小心花钱造成逾期还款,也会影响个人信用记录。当然,不要用自己触犯法律的行为为他人谋利!(本报记者茹新生见习记者高虎)[/s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