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县城做什么小本生意比较赚钱没经验(在60万人口的县城,15年,做一门不挣钱的生意)

文|孙静

2015年回霸州老家,特意去了文峰书店。每次经过钟楼的路口,我都会瞟两眼拐角。目前很多实体书店都在苦苦挣扎,我害怕文风有一天会突然消失。

因为我还没来得及问老板,为什么要在一个小县城开这么一家孤零零的书店?

什么是孤高?先展示一下店里的书名:《历代版画序跋汇编》《芥菜园全集》《闲情信札》《中国历史大纲》《随缘诗》《新居六合通背泉》《江泽民文选》《中医大辞典》《本草纲目》《千金方》《渭北》。

如果是在北上广,这种书店并不少见,但文峰位于河北的一个小县城,距离北京80公里。这个我很好奇。

那天我们聊了四个小时。发现自己的想法不断被“纠正”。老板说你们都以为县里的人“不认”这些书,其实不是这样的。

在这个躁动不安的县城,文峰书店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

简单的木牌下有两扇小玻璃门。推门而入,65平米的小屋空房间被利用到了极致:书架上、书架上、过道上挤着大约4万本书,密密麻麻,有点凌乱。书籍,旧的和新的,有些旧到发黄的页面,封面重新粘贴了牛皮纸,有些里面有垂直的繁体字。

书店就像一个微型图书馆,从上到下都是书架。正在看书的人蜷缩在走廊的角落里,蜷缩一个小时也不觉得累。

坦白说,书店气质与尘土飞扬的小城市格格不入。除了常见的童书、教具、快餐类畅销书,里面还有很多文史社科类的书籍,甚至医学、机械、国画、植物学等晦涩难懂的门类都能找到。

我翻到一本开明的普通话教材(6~8册),结账的时候随口问老板:书店开了多久了?老板从电脑前抬起头,愣了一下,然后轻轻一笑:“至少已经十五六年了。我家姑娘今年十五岁,还没出生就开店了。」

这笑容其实让人有点受宠若惊。当我还是一个初中生的时候,我喜欢去这家书店。与马路对面的新华书店相比,这里的书更有趣,也更便宜,虽然包装没有那么光鲜。印象中的老板,不过是一个文静冷漠的青年,书生气十足,却缺乏商人的热情。客户砍价的时候,老板也不抬头,喜欢买还是不买。

为了省下两三元的零花钱,每次都要经过漫长的心理斗争,才有勇气还价。听说只有学生和钱不够,老板才会让步。

这一次,似乎是我的问题引起了老板的谈话兴趣。是的,他承认,平时买书的人确实不太爱说话,只有遇到喜欢看“好书”或者兴趣相投的人,才能多说话。真的很冷。

我发现很多顾客和我一样,都以为老板叫“文峰”。事实上,他的真名叫刘心悠,47岁,内蒙古人,初中毕业后去河北当兵。复员后,她经人介绍娶了巴州当地的一个姑娘,然后在这里扎了根。

老板很喜欢读书,就把兴趣变成了生意。复员之初,他曾在镇上的一家工厂工作。三年后,工厂倒闭,工人下岗,他开始在街上摆书架。用现在的时髦词应该叫“自主创业”。

90年代的县城,相比冷冰冰的新华书店,书摊基本满足了底层民众的求知和消遣。太多人没走进过新华书店。在人多的商业区,在地上铺一大块布,把书一本一本摊开。喜欢读书的人自然会停下来翻书,而不是像小贩一样大喊大叫。老板边看书边卖书,断断续续两三年。

当时最畅销的产品是武侠和言情。地摊上印刷很差的武侠书籍和山寨里的“金庸新”作品总是很快断货。但是在刘心悠的书摊上,你可以找到一些格调较高的文史类书籍,其中很多都是潘家园的。

他说很多看书的人可能会有偏见,认为地摊上没有好书。其实不是这样的。正如他一开始所想,在霸州这样的小地方开书店是不可能的。

当县文化局要求摊贩“进店”时,刘心悠被动地拥有了自己的书店。生意还行,就搬到老县城最繁华的钟楼路口附近,国营新华书店对面。

店面很不起眼,但开业十五六年了,期间还收购了50米外的竞争对手欣欣书店。

北京图书批发市场的书商不禁提醒他,县里可以“否定”这些(文史社科)。但刘心悠固执地认为,阅读的品味需要培养,市场也是如此。

也许最好的例子就是书店到目前为止一直很强。

在这家书店里,普通人的认知不断被“修正”。很多专程来找书的人,总会跟老板说,我要买这本书。乍一看,我自嘲,其实我充满优越感,当我像伯乐。

“但是你知道,不是那样的。”老板不习惯。

我开始复习。当我从书架上翻出叶圣陶主编、丰子恺插画的启蒙国语课本时,难道我没有一种见过世面的优越感吗?仔细想想,这本书的上半部分(1-5卷)是之前别人买的。这是什么意思?即使在只有60万人口的县城里,也有很多志趣相投的人。

有一年,一家南方社科出版社的业务员来“下面”配货,顺便谈了谈县级书店的柜台合作。走进文峰书店,出版社的业务员感慨地说:书这么多,全国县城都不多见。

其实在县一级,最赚钱的就是教辅书和快餐书,社科书真的不怎么赚钱。为了迎合市场,前两种书在文峰书店也在卖,堆在门口显眼的位置。但有些东西是老板说放弃不了的,比如“好书”。虽然店里的可用空房间越来越拥挤。

为此,妻子多次向他抱怨:清理一些不赚钱的书。但是他认为人不能只为了钱而活着。

书店利润大部分来自教辅书和快餐书,老板娘也会买一些画笔和文具来卖。

聊天后老板透露,教辅书是有利润的,但也有一些灰色地带,比如和学校老师的合作:老师偷偷给学生推荐一本教辅书,书店付给老师丰厚的提成。这种合作模式似乎在哪里都挺常见的,但他认为能赚到赚不到的钱就不赚了。

前几年他家所在区的小学老师来店里谈买书提成的事。他对计算有点反感,甚至对学校的教学产生了怀疑。最后他通过关系把女儿送到其他区读书。

一个朋友取笑他。你这是“金饭碗要饭”。

曾经对面的国营新华书店经营不下去了,靠租场地为生,文峰书店还算强势。不时有一线城市实体书店倒闭的坏消息传来,书店似乎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冲击。只是老板,从一个高大沉默的年轻人变成了一个鬓角遮不住白发的大叔。

书店是按照店主的个人喜好来经营的。用刘心悠的话说,卖什么书,联系谁。

他年轻的时候喜欢武侠,所以去潘家园找书的时候,总会带一些武侠的书回来(当然不是佛掌)。通过这些书,他的店吸引了当地的武术高手。

第一次听说这个地方也是“通背拳”的发源地。我可能会误以为自己是文化人。老板还提到了当地几位著名书画艺术家的名字和作品。我只有默默的听。他陶醉于这种以书交友的方式。

老板多次提到一个人,中学历史老师黄海生。他们私交十几年,黄先生是他见过最痴迷的人。他经常去店里买书、借书、换书,家里堆满了书。

在黄先生2011年的博客里,记录了他当月买的几本书:《陈寅恪与中国文化》、《陈寅恪与》、《薛涛诗话》、《中国文学八论》、《古代版画序跋汇编》、《教室选辑序跋》、《中国考古学地图》、《活法》(稻盛和夫)、《生命法》。

他在博客中写道,“穿越了每一个路口,流浪多日的终点依然是霸州文风书屋,在它不屈不挠、隐约浩瀚的书香氛围中享受着暂时的宁静”[S2/]“如果你想去霸州,记得去霸州文风书屋,它的文化层次、规模、含金量之高,在廊坊地区的霸州都不多见,在河北更是当之无愧。”

把一个书店看做精神港湾,可见这位黄老师是真的爱书。

其实书店里的消费群体是很杂的。我去拜访的那天早上,一位母亲领着孩子进门,问:“有什么书是给孩子看的吗?”老板随便指了指墙角,女人让孩子去那堆书上拉。

一个穿着旧夹克的中年人进来问:“有我看的书吗?””老板还没抬头,就侧身走到书架前,心不在焉地看了眼,自言自语地补充道,“嘿嘿,我也不知道在看什么。"

还有一个老人。他进店就找教写“借条”的书。老板给了他一个塑料密封的办公室文件本。对方有点不好意思。“你还没有打开这本书。我打开了。如果它没有我要找的格式,不买不是很好吗?”“看来他只是想借他的眼睛。老板只是淡淡地说:“请打开。我说了。」

也遇到了文化人。一位戴眼镜的著名老人买了一本新版的山水画技法。他之前在书画区站了很久。还有一个中年人,踩着梯子在最上面的书架翻了半天,请老板在进货的时候帮他完成一套机械考证的书。本,全价500元。

晚上我们去了书店,一个带着孩子买书的男人对我们的谈话很感兴趣。他来问了两次,你面试吗?我很疑惑。是对方宣传部的官员,分管文化领域。他说他经常来文峰买书,后来自嘲,只买了店前打折的那种,两元一本。

县城书店也是透视社会的一个窗口。2015年春天,书店来了个小老板,说要给村里办个图书馆。老板是文安县的。这几年他有钱了,想为村里做点好事。刘心悠尊重这一举动,以半价把数百本书送给了他的老板。

他说,“好。这样的人很少见。更多的富人宁愿花很多钱买奢侈品,也不愿意买两本书。很多事情就是需要去做。」

在小县城做什么小本生意比较赚钱

后来他听说当地领导很重视小老板的故事,就在图书馆投入使用的当天剪彩。县文化馆也给村里捐了很多书。

来店里买书的,不一定都是爱书的。刘心悠遇到一个人,他买旧书回家,只是为了把它们放在书架上,装饰门面。还有一些用“公务”购买的书,每本才两块钱。据说是为了配合国家的农村工程,买来放在村图书馆的。

老板一眼就能看出他是不是读书人。

卖了近20年书,刘心悠比任何人都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县城文化需求的变化。这几年畅销书从武侠言情到国学,再到玄幻。

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大众喜爱读金的语声。随着百家讲坛带动国学热潮,传统文化逐渐回归。起初,这几乎是一种狂热。买的人很多,阎崇年和于丹的书特别受欢迎。

但是现在精品少了,粗制滥造的多了。他甚至懒得去翻一些书。原因是生命能量有限,经典书籍太多,根本读不完。再读坏书是浪费时间。[/s2/]

阅读时你必须能够静下心来。但据他观察,读书的人越来越少,“好书”就更少了。因为整个社会都很浮躁。接触过各种各样的读者,他也发现,读书的人越多,能赚的钱越少。时代的潮流也在变。80年代以读书为荣,现在以多赚钱为荣。

“如果你有孩子,尽早让他学习。有些书是30岁之前一定要看的。这是老板给我的第一个建议。

他女儿15岁,爱看漫画。在老板看来,女儿的读书情况和他预想的相差甚远。他为此感到有些遗憾:“也许你想拥有那么多书,难道你不感兴趣吗?我不知道。反正小时候渴望学习或者吃糖的时候,总幻想自己家里要是有个书店或者食堂就好了。

“就是想赚钱,你最好不要做这个。”这是第二条建议。他说现在开书店真的不赚钱。“我也是这么跟亲戚朋友说的。”谈话一开始,他以为我是来取经开店的。

近年来,实体书店受到了互联网的冲击。上游书商纷纷退出,据他所知,马上有两家二手书商分手。

在二手书市浸淫多年,老板总结,北京二手书市优质书商很少,有一部分是收废品出身。他们虽然卖书,但是不懂书,所以不会操作。甜园的书市就不一样了。质量高的书商比较多。他们更擅长学习,所以他们能生存下来。

老板还利用淘宝和孔子旧书在网上开店,生意惨淡。但他渐渐发现,很多商家都在明目张胆地卖盗版书,有些书栩栩如生,他都分不清,更别说文化执法人员了。

这些年来,店里卖的东西越来越多,从刷子、电话卡到快递、话费...

社会浮躁,文峰书店依然每天开着两扇玻璃门,迎接全县每一个渴望读书的人。


顺便推荐一部电影《偷书贼》。如果你是一个爱书的人,你应该会喜欢的。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最新评论

  1. 人间风雪客
    人间风雪客
    发布于:2022-04-27 08:41:44 回复TA
    麻麻,有点凌乱。书籍,旧的和新的,有些旧到发黄的页面,封面重新粘贴了牛皮纸,有些里面有垂直的繁体字。书店就像一个微型图书馆,从上到下都是书架。正在看书的人蜷缩在走廊的角落里,蜷缩一个小时也不觉得累。坦白说,书店气质与尘土飞扬的小城市格格不入。除了常见的童书
  1. 江南吃醋王
    江南吃醋王
    发布于:2022-04-27 02:15:38 回复TA
    样的。正如他一开始所想,在霸州这样的小地方开书店是不可能的。当县文化局要求摊贩“进店”时,刘心悠被动地拥有了自己的书店。生意还行,就搬到老县城最繁华的钟楼路口附近,
  1. 最帅大爷
    最帅大爷
    发布于:2022-04-27 08:20:04 回复TA
    里扎了根。老板很喜欢读书,就把兴趣变成了生意。复员之初,他曾在镇上的一家工厂工作。三年后,工厂倒闭,工人下岗,他开始在街上摆书架。用现在的时髦词应该叫“自主创业”。90年代的县城,相比冷冰冰的新华书店,书摊基本满足了底层民众的求知和消遣。太多人没走进过新华书店。在人多的商业区,在地上
  1. 连飞元晴
    连飞元晴
    发布于:2022-04-27 23:50:29 回复TA
    勤劳不必须能致富,但懒惰必须不能致富。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