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小果]三只松鼠“翻车”引发的“眯眼”争议仍在继续。昨天,汉服模特@ Holihan一个关于她个人面试经历的帖子火了。她透露自己曾经被西方视角的所谓东方美学PUA刷过脸,因为对方觉得她“太东方,太女性化,太女性化”
昨晚(28日),@霍利汉告诉《观察家报》。com了解到,据她自己观察,当时她所在的看起来软软的圈子普遍不流行,品牌往往选择那些大家看到的“东方”风格。
她后来说,其实比较奇怪的是,在她为数不多的成功面试经历中,面试官或者品牌都是国外的,一般用“东方美”来要求更多的本土企业。“所以我还是有点疑惑,不太明白西方人眼中的东方女性是什么样子?垄断市场是西方人的审美,还是国内一些企业或面试官理解的西方人的审美?”
虽然个人审美有差异,但是看了@ Holihan的照片,很多人都会惊叹。但在微博的帖子中,她介绍自己因为时装模特的失败经历而一次又一次心灰意冷,甚至一度觉得自己太丑或者不够高,很迷茫很自卑。
昨天,@ Holihan向观察者介绍了她的经历。她透露自己并不是一名职业模特,她的挫折经历发生在她刚刚大学毕业的时候。
刚出道的时候,有同行建议她把头发拉直剪刘海,把头发剪短,“更时尚更有力量”,更像个“模特”,但她不听,因为她不想改变自己。
她净高173,深知自己的外貌风格不是那种“强大的量感”的类型,所以不会去参加运动时尚品牌的面试,也不会去参加国际风、酷模类型的面试,因为她知道自己过不了,一般的面试通知都是企业或品牌没有明确要求的广告,或者民族风、复古风甚至旗袍,但这种类型的面试她很少通过。“当然,我自己的条件也不太好。
在那次印象深刻的失败面试经历中,品牌给她指出了想要东方女性美感的模特,但她还是失败了。突然,她一怒之下上来问,你能问为什么吗?对方说“你够东方人,就是太女性化,太软”。回去问问当时的经纪人才知道,他们眼中的东方美,就是西方人眼中的东方女性之美。
@ Holihan在微博中写下了这段经历,有网友质疑,可能是其他品牌觉得你业务水平不够好或者你找了一个更有东方美的模特?
她告诉《观察家报》。事实上,模特的面试过程不同于普通的求职申请。不是一个人进去,面试,一个人走,而是所有模特站成一排,面试官看一眼,点名谁去谁留,这样留下来的人就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模特专业,这样每个人都能在每次面试中遇到竞争对手。
很多时候,她那次“东方模特”面试失败的经历,就是对方看了一眼就让她回家了。最后,品牌选择往往是市面上大家看到的流行的“模特脸”或“高级脸”。她直言,并不是那些品牌一直宣传的高级脸不好。“我觉得我们这种风格的车型也需要生存空,任何风格垄断。
她介绍,当时所在的圈子里,很少有同类型的look,所以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同样的经历,但她所知道的所谓软装(在时尚圈)并不是很流行,最流行的都是大家在市面上看到的模特款式。“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它们。”
对于这一点,艺术家马伯骞曾抱怨说,他去好莱坞参加电影《移动迷宫》的试镜,其中有一个亚裔美国人的主角“宋旻浩”。结果在面试环节,他落选了,因为他双眼皮,眼睛比另一个面试官大。片方给出的理由是“你长得不像亚洲人”,让他无言以对,他们最终选择了一个“眼睛小一点的”
昨日,@ Holihan的帖子引发关注后,微摄影博主@松溪大曲分享了一组自己的古装模特照片,好评如潮,也有网友惋惜“这样的美真的被(时尚)主流视而不见了。”
在这次“眯眼”争议之前,摄影师陈漫拍摄的杂志和清华美院的走秀都是因为“眯眼”模特而引起争议,但他们都不是西方人。因此,有网友一度质疑企业本身是否被西方“标准”洗脑。
@何介绍,他仅有的几个成功经验几乎都是国外品牌或者国外面试官,而“东方美”普遍要求的往往是本土品牌或者主要市场都在国内的企业。“所以我还是有点疑惑,不太明白西方人眼中的东方女性是什么样子?垄断市场是西方人的审美还是本土企业理解的西方人的审美?”
说完这些,她强调自己在做时装模特期间,大部分面试都是在本土品牌进行的,所以这种经历和感受只代表自己,不代表任何行业和模特,与当时任何品牌的用人决策无关。
屡遭挫折后,@ Holihan转行做汉服模特。她介绍,自己从18年开始接触汉服,和一些汉服摄影师拍过照。有摄影师朋友鼓励她说自己的长相很适合汉服,就试着自己发了一些汉服的小视频和照片。没想到她被很多人喜欢,所以今年开始专职汉服模特。
昨天,@人民日报在《如何看待围绕“眯眼”的争议》一文中指出,每个时代、每个社会都会有自己的时尚,这是一种流行的审美或者说是社会的审美。我们包容多元的个体审美趣味,但也需要形成健康的大众审美,更重要的是需要塑造向上的主流审美。
一个基本前提是,不能让西方来塑造我们的审美。对于他们的恶意中伤和恶意中伤,我们应该保持足够的警惕,予以回击。历史上,西方国家对中国人有“傅满洲”、“陈查理”、“苏西黄”的刻板印象,“眯眼”甚至成为辱华的象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尤其需要防止被这种歧视性的审美趣味所误导。
文章指出,对于用“眯眼”等符号侮辱中国,反击的行为绝不是网上和自我审查。否则,如果我们嘲笑鼻子低,皮肤黄,怎么办?这个道理并不复杂。应该有共识,我们反对的不是“眯眼”,而是以下两点:
第一,基于陈旧定型观念和具体身体特征的歧视;二是刻意讨好西方审美,在讨好旋律中定义中国的现象。不仅有审美问题,还有心理问题,文化问题,政治问题。
今天(29日)话题词“眯眼在一百年前就已经是辱华的标志”也上了热搜。中新社@是直通车。早在1884年,在美国杂志的漫画《边塞》中,就出现了一个眼睛有一条缝的人,还有一条喷火的恶龙。1896年,美国报纸上的渔夫和魔鬼比较了中国人。这成为早期“中国威胁论”的“代表作”,而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电影中,“眯眼”的中国人往往被描述成退缩、危险、阴险的形象。
所以,我们不喜欢西方国家用“眯眼”来象征中国人,也绝不是我们不喜欢眯眼这种外貌特征,而是西方国家用这种外貌特征来建构辱华符号的历史渊源和认知习惯。
有网友说,东方美当然需要我们自己人来定义!
本文为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