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是什么意思(这个物种在中国叫荷兰豆,在外国却叫中国豆)

防丢,电梯到安全岛。

记者刘亚董阿

来源:了解知识

作者:了解知识er

你知道下面两张图中的物种吗?

植物和动物有什么共同点?

你可能发现了,左边是荷兰豆,右边是荷兰猪,共同的特点是两个名字都有“荷兰”二字。

既然如此命名,想必都是荷兰本土的吧?

一点也不。

荷兰豆和荷兰猪的起源与荷兰无关。

他们的名字与荷兰有关,这是荷兰黄金时代贸易繁荣的功劳。

17世纪是荷兰的黄金时代。那段时期,通过荷兰的全球贸易,原产于东南亚的荷兰豆到达了中国东南沿海,原产于南美的荷兰猪到达了欧洲大陆和世界其他地区(荷兰的黄金时代,见《并非所有国家都能被公认为拥有“黄金时代”)。

荷兰豆和荷兰猪的起源

荷兰豆的起源有很多说法,比如东南亚的泰国缅甸,地中海沿岸和西亚,南高加索和伊朗。

但一般认为,荷兰豆在泰国和缅甸种植时间较长(当时还不叫荷兰豆,只算是豌豆的一种)。后来被欧洲商船带回地中海地区种植,从地中海传入欧亚大陆。

但荷兰豆并不是通过这条路线传入中国,而是由国内和荷兰商船将种子带到东南沿海。

17世纪,荷兰人凭借强大的海上舰队和贸易实力,控制了以巴达维亚(今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为核心的东南亚和东南亚的海上贸易。

世界各地的商品汇聚于此,荷兰豆自然也包括在内。

去南洋经商的闽南、潮汕等地商人,在贸易中把这种特殊的豌豆带回家乡,称之为荷兰豆。最初不种植豌豆的闽南人开始种植荷兰豆。

这只是小范围的物种引进,荷兰豆在中国的广泛种植要等到清朝乾隆、嘉庆时期。

◆荷兰豆(学名:豌豆。),凤蝶科豆荚属植物,为一年生缠绕草本植物,高0.9至1.8米。除荷兰豆外,还有蜜豆、小寒豆、槐豆、麻豆等多种名称。,可以食用,一般以幼荚为主。

据乾隆年间台湾省政府的记录记载:

“荷兰豆,生长在荷兰,可以作为蔬菜烹饪。它们颜色是绿色的,味道是嫩的。」

嘉庆年间,广东人刘士信在《广东屑》一书中也提到:

“荷兰豆,无论是本地品种还是外来品种,在广东中部都找不到。樊川干了五十年,把他的豆仁拿到十三行,和土人一起种。豆子来自荷兰,所以被称为云。」

此后,荷兰豆在中国展开枝叶,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的食用蔬菜。

荷兰豆的故事并没有到此结束。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点需要说明。

荷兰豆在中国被称为“荷兰豆”,但在其他地区却不这么叫,甚至相反。

在国外,尤其是英语国家,荷兰豆常被称为“中国豆”。

荷兰豆在荷兰语中写成“peultjes”,在英语中一般写成“雪豌豆”(直译为“雪豌豆”)。但很多人习惯称之为“中国雪豆”或“中国豌豆”。

为什么在“雪豆豆”前面加“中国”两个字?

关于这个问题有各种各样的观点。一个合理的解释是,当欧洲商人把荷兰豆从东南亚带回欧洲时,人们就知道荷兰豆是从东方带回来的,但大多数人对东方的了解仅限于中国和印度的存在,所以称之为“中国荷兰豆”。

这就是荷兰豆的命运。

另一个物种荷兰猪的命运与荷兰豆不同。

荷兰猪的学名是豚鼠。这种外形可爱的可爱动物存在历史悠久。

麻豆是什么

◆豚鼠(学名:Cavia porcellus),又名豚鼠、荷兰猪,是一种无尾啮齿动物,身体紧凑,头短粗颈短,头两侧有花瓣状的小耳朵,口小呈三角形。以植物的叶、根和块茎为食,群居,能群居。

图片:Pexel

早在公元前5000年,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地区(今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等国)的土著部落就有饲养和驯化天竺鼠的传统。然而,在那个时候,天竺鼠并没有被当作宠物,而是作为食物。

后来,天竺鼠除了被用作食物外,逐渐成为安第斯地区民间文化的一部分,出现在各种艺术作品中。

在秘鲁和玻利维亚,出土了约公元前500年至公元500年间制作的豚鼠雕像。生活在秘鲁的莫奇也在金属器皿上留下了天竺鼠画,并制作了天竺鼠形状的陶罐。

此外,在社交活动、宗教仪式和巫医治疗中,豚鼠的地位也变得重要起来。

人们会交换豚鼠作为礼物。

巫医把豚鼠当作通灵媒介,在病人身上摩擦,诊断黄疸、风湿、伤寒等疾病。确诊后,他们将豚鼠开膛破肚,取出内脏,测试治疗效果。黑豚鼠尤其被视为一种有效的诊断工具。

这种方法已经传承了几千年,在安第斯山脉一些难以获得且不信任西医的原始部落中仍在使用。

◆南美洲有着悠久的巫医文化历史,巫医至今仍存在于秘鲁等地区。

图片:网易

大航海时代,欧洲人踏入南美后,西班牙商人发现了豚鼠,并带回欧洲。这种动物很快成为全世界皇室和上流社会的时尚宠物,连伊丽莎白女王都养着它。

根据新西兰奥塔哥大学的马蒂苏·苏·史密斯教授的说法:

“在南美洲的许多地方,豚鼠自古以来就是一种重要的食物。人们把它们带到不同的岛上,用它们来交换其他商品。从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豚鼠被西班牙人带到了欧洲。在18世纪,它被用作医学研究的实验动物,因为它在生物学上与人类有许多相似之处。19世纪初,作为外国宠物贸易的一部分,豚鼠被带到了北美。迄今为止,无论是用于肉食、实验还是宠物的豚鼠,都是由秘鲁驯养的豚鼠繁殖而来。」

然而,直到19世纪初,天竺鼠都是名正言顺的天竺鼠,从来没有人管它们叫“猪”。

多亏了荷兰商人,它从老鼠变成了猪。

日本明治时期,荷兰商人将豚鼠作为商品带到日本出售。但是,日本没有养老鼠当宠物的传统。相反,大多数日本人讨厌会带来疾病的老鼠。

于是荷兰人根据天竺鼠与猪相似的叫声和食用特性,谎称天竺鼠是一种特殊的猪,从而将天竺鼠引入日本市场。

日本人称这种由荷兰商人带来的生物为荷兰猪。

荷兰猪从日本传入中国时,中国采用了“荷兰猪”的名称,直到今天。

这大概就是“荷兰豆”和“荷兰猪”名字的由来。然而,这两种生物的名字其实有更深层次的含义。

在很大程度上,这两个物种象征着17世纪初开始达到顶峰的荷兰海上贸易。

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崛起

17世纪是“海上马车夫”荷兰的黄金时代。

荷兰黄金时代形成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公司的崛起——荷兰东印度公司。

16世纪末,长期依靠渔业和海上香料贸易支撑的荷兰遭到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镇压。

1580年,西班牙通过王室姻亲继承吞并葡萄牙王国后,禁止荷兰商人在里斯本(现葡萄牙首都)购买香料。

◆1580年,西班牙国王费利佩二世(1527-1598)乘葡萄牙王室去世之机,戴上葡萄牙王冠,将两个海上帝国合二为一。

图片:腾讯新闻

由于葡萄牙对远东航线的垄断,荷兰商人以前很少去远东购买香料,大多是从里斯本购买香料,然后销往欧洲各地获利。

西班牙的禁令相当于直接切断了荷兰的主要贸易来源。

为了建立自己的贸易网络,荷兰人被迫航行到远东。

这种努力起初收效甚微。

荷兰城市的商人大多是独立的,成立单独的公司,补贴几艘船和一些水手,派他们去寻找新的通往远东的贸易路线。

航海的成功只靠运气,大部分航海都很糟糕。

在独立勘探的前6年,荷兰共派出65艘船,其中10%因各种原因沉没,再也没有回来。平均三分之二的船员会被返航的船损坏。

荷兰人逐渐意识到这样是行不通的。

于是在1594年,9个阿姆斯特丹人(阿姆斯特丹现在是荷兰的首都)成立了远地公司,提供了一支可以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舰队。这支舰队得到了荷兰议会和北荷兰省的大力支持。

1995年,船队出发,两年后返回。

船队的直接结果令人失望,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的船员幸存,几乎没有货物带回。但是,帆船运动的核心目的达到了。船队开辟了一条通往亚洲的航线,并在新加坡附近建立了一个贸易点。

虽然有贸易点,但竞争对手葡萄牙(虽然被西班牙吞并,但海上贸易保持相对独立)在整个印度洋沿岸拥有多个贸易关卡,同时控制着马六甲海峡和霍尔木兹岛两个重要的海上要地,并拥有强大的舰队,有助于维持远东地区的贸易垄断地位。

面对这样的力量,荷兰还是很弱小的。

为了获得足够的实力与葡萄牙竞争,避免内部竞争造成的损失,1602年,荷兰首相决定在各个城镇赞助远洋公司,并联合起来成为一个有很大自主权的公司。

成立了荷兰东印度公司,简称VOC(实际名称是联合东印度公司)。

它的成立意味着荷兰历史正式进入新篇章。

◆荷兰东印度公司旗帜。

图片:搜狐

VOC在成立的同时,被赋予了巨大的权力,包括从南非好望角向东,到南美洲麦哲伦海峡(从南非好望角到南美洲麦哲伦海峡以西,由荷兰西印度公司控制)的贸易垄断权,自行组建军队、建造军事堡垒、建立殖民地的权力, 甚至以政府名义对外宣战、谈判、签订条约,俨然一副“国中之国”的架势。

一个公司被赋予了超乎想象的力量,它必须有相应的实力来支撑。

◆1783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士兵的制服。

图片:维基百科

因此,为了扩大规模,VOC在阿姆斯特丹公开发行公司股票。

股份制并不是VOC的首创。早在1554年,英国“莫斯科公司”就已实行股份制,但莫斯科公司股东人数有限。直到1604年,股东只有160人。

VOC不一样,它的股票每个荷兰公民都可以买。

所以实际上它是世界上第一家公开交易和发行债券的股份公司,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上市公司。

在首次公开募股时,由于公司前景广阔和政府支持的背景,几乎所有的荷兰富人和大量平民都投资了VOC。

VOC轻松筹集了650万荷兰盾(17世纪荷兰的通用货币是银荷兰盾),相当于现在的1.1亿美元左右,是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初始资本的十倍。

◆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世界上第一个官方股票市场。是VOC的金融创新。

图片:维基百科

利用西班牙和英国之间的战争,VOC开始驾驶舰队穿越远东,打破了葡萄牙人的垄断,建立了新的垄断贸易。

1605年,VOC征服了葡萄牙统治的印度尼西亚城市安汶,并建立了该公司的第一个完整的管理据点。

1614年,VOC完全占领了盛产丁香、豆蔻、胡椒等香料的马鲁古群岛。

1619年,VOC在爪哇岛建起巴达维亚,之后以该城为中心,像狂风暴雨般掠夺东南亚。

1624年,VOC入侵中国台湾省(1662年被郑成功驱逐);1641年,从葡萄牙手中夺取马六甲海峡控制权;1656年,锡兰(今斯里兰卡)被占领;1667年占领苏门答腊岛;1669年占领望加锡;1682年占领万丹。

◆1724年,荷兰控制的马六甲港。

图片:维基百科

在这一点上,荷兰和葡萄牙“攻防趋势不同”。除了澳门、帝汶岛、果阿和吴迪,葡萄牙的东部据点被荷兰占领。

随着殖民地和贸易规模的扩大,荷兰的海上力量越来越强大。

到1670年,所有荷兰船只的总吨位是英国的三倍。除去不能在海洋中航行的小船,荷兰的船只总数达到6000多艘,几乎等于其他欧洲国家的总和。

到1691年,光是VOC就拥有至少100艘配备30-60门火炮的战船,船员总数超过8000人,不包括守备部队。

因此,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在《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一书中说:

“荷兰东印度公司太强大了,其他国家的印度公司都比不上。」

依靠垄断贸易,VOC获得了巨大的贸易利润。即使排除每年巨额的军政费用,分红依然很高,每年达到20%,大股东甚至可以拿到100%的分红。

从1602年到1782年,公司共支付高达2.32亿弗罗林(弗罗林是13世纪以来欧洲广泛使用的货币,荷兰盾汇率约为1比1)的股息,相当于原始股本的36倍。

这一时期,VOC自然与中国有着广泛的贸易往来。

中荷早期贸易

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时的核心目标是掌握东南亚的香料贸易,在与葡萄牙和英国的竞争中建立自己的贸易基地。与中国的贸易是核心目标之外的次要目标。

荷兰商船最早来到中国是在1601年,当时VOC还没有建立,中国处于明朝万历年间。

万历时,由于日本沿海地区的倭寇作乱和丰臣秀吉对朝鲜的进攻,一直实行间歇性的禁海政策。中国商人只有在开海期拿到出海许可证才能出海做生意,否则就是走私。如果外国商人想与中国进行贸易,他们必须得到明政府的批准。

荷兰人试图获得明朝的贸易许可,但遭到拒绝。

后来荷兰派使者随与明朝廷关系较好的暹罗(今泰国)代表团抵达北京,申请互市贸易,也未成功。

1604年,由于外交途径屡遭挫折,荷兰海军中将威马朗(全名威布兰德·范·瓦尔韦奇克)在华商的指导下,率领两艘船入侵澎湖列岛,要求相互交换,再次失败。

三年后,荷兰人带着橘子王子的亲笔信来到广东南澳岛。在与当地政府交换礼物后,他们要求开放贸易,但仍然失败了。

之后一直到1622年,荷兰政府都没有派船和明政府洽谈贸易。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荷兰放弃了对话和贸易。相反,由于中国生丝和瓷器在欧洲市场的热销和高额利润,荷兰越来越渴望与中国进行贸易。

◆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势力强大,如日中天。

图片:搜狐

1603年,荷兰人在马来西亚柔佛外抢劫一艘葡萄牙商船,截获船上1200捆生丝。生丝运回阿姆斯特丹后,引起了全欧洲商人的关注,最终以225万荷兰盾的高价成交。

当时,中国生丝在欧洲市场享有很高的声誉。一磅意大利生丝值5.4荷兰盾,一磅波斯生丝值9.6荷兰盾,一磅中国生丝值16.2磅,是意大利生丝的3倍,波斯生丝的1.7倍。

1621年,VOC在泰国宋卡购买了1868磅中国生丝,收购价为每磅3.81荷兰盾。到欧洲后,价格为每磅16.9荷兰盾,毛利高达31.7%。1622年,VOC在台湾省以每磅4荷兰盾的价格购买了1211荷兰盾的生丝。在欧洲售价16.88荷兰盾,毛利322%,堪称暴利。

巨大的利润让所有荷兰商人陷入疯狂。

然而,直到明朝灭亡,荷兰都没能得到官方的贸易许可。VOC董事会只能根据中国的情况单独发布指令,要求生丝贸易以间接购买的方式进行:

“我们必须尽一切可能促进与中国的贸易,而首要的是获得生丝,因为生丝利润丰厚,大宗贩运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收入和繁荣。如果我们的船只不能直接与中国进行贸易,那么我们当地的商业馆就必须去中国船只经常光顾的地区(北大年等地)购买中国生丝。」

除了生丝,17世纪中荷之间的第二大贸易项目是瓷器。

1604年,VOC俘获了一艘装载30吨中国瓷器的葡萄牙商船。和一年前的生丝一样,这些瓷器被送回阿姆斯特丹拍卖,再次引起轰动。

中国的瓷器在欧洲市场获得了巨大的声誉,成为各国贵族家庭的必备物品。需求和贸易利润迅速上升。

◆中国瓷器是17、18世纪欧洲的宠儿,油画中大量出现瓷器。

图片:维基百科

荷兰商人无法与明朝政府取得联系,只能通过中国商人之手大量购买瓷器。

根据1608年泰国南部大尼商人会馆的记录,荷兰商人下令-

“瓷器:黄油碟5万个,盘子5万个,黑锅1000个,大盘1000个,大碗1000个,小碗若干个,酒壶50个,小水壶50个,漂亮大杯500个,调味小盘500个,漂亮水果盘2000个,盐罐1000个,还有漂亮和直径。」

而这还只是一年所需的量。

据有关档案统计,从万历三十二年到顺治十三年(1604-1656年),中国向荷兰出售瓷器300万件,平均每年约6万件。

18世纪,随着中国在福建、广东、江苏、浙江四地设立海关,以及南洋海禁令的废除,荷兰与中国的贸易往来不再断断续续,两国的瓷器贸易量也在稳步增加。

雍正十二年(1734年),销往荷兰的瓷器多达40万件,约占总贸易量的20%。

这种贸易繁荣不仅限于瓷器的销售,还扩展到了其他商品类别。

据荷兰东印度公司档案记载,1729年至1795年间,共有231艘荷兰船只驶往广州,带回的货物有茶叶、瓷器、生丝、纺织品、药品、大黄、姜黄、大珍香、古米、黄金、漆器、扇子、壁画、金属锌、锡、铁、藤条等。

如此大规模的涵盖各种事物的贸易,对两国的影响早已超出了单纯的经济范畴,延伸到了物种和文化。

◆18世纪晚期欧式瓷器,上面绘有VOC船。

图片:维基百科

物种交流和文化交流

大航海时代开启后,在全球贸易的大背景下,物种交流和文化交流屡见不鲜,《哥伦布交换:1492年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影响》、《1493年:物种交流创造的世界历史》等多部著作都致力于这一关键时刻。

◆在《1493年:一部由物种大交流发起的世界史》中,作者不仅展示了欧美之间的生态碰撞如何实质性地改变了人类历史的方方面面,还找出了当今最激烈的政治纷争(移民、贸易政策和文化战争)的根源。

作者:[美]查尔斯·曼

译者:朱非和王元

出版商: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6年

在中荷贸易中,除了开篇提到的荷兰豆,最主要的物种交换是马铃薯,也就是洋芋。

土豆和天竺鼠(荷兰猪)一样,起源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

16世纪西班牙人征服秘鲁后,将栽培的马铃薯带回西班牙。

1586年,英国人在加勒比地区打败西班牙人后,在南美收集各种植物种子,并将马铃薯栽培品种带到英国。

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土豆通过西班牙和英国传播到欧洲国家和殖民地。

但马铃薯传入中国的过程与西班牙、英国关系不大,更有可能是明万历年间通过与荷兰的贸易传入的。

16世纪末(明朝万历年间),福建漳州海城月港对外开放贸易。漳州附近有很多人下海做生意。据说:

“当时张泉、全荃的人,或卖吕宋(今菲律宾吕宋岛),或破产,作冬禁,不能归,居异乡,盖房屋,以此为生,或嫁长子长孙,人口数万。”——顾《天下郡县国皆受益于疾病》一书

中国东南部的商人往来于福建和东南亚之间,与主要控制这一地区的荷兰商人进行贸易。

荷兰商人从世界各地收集货物,土豆很可能通过这种方式流入中国大陆。因为东南亚的荷兰贸易中心位于爪哇岛,所以有人把土豆称为“荷兰土豆”或“爪哇土豆”。

但在万历年间传入内地后,不适合亚热带生存的马铃薯并没有被大规模种植,而是经由东南沿海到了北京,成为只有在宫廷里才能享用的美味。

万历举人姜异魁在《长安客家话·帝都笔记》中记载:

“土豆绝对像吴中的花生和芋头,也像芋头,但这种区别是松的、甜的。」

姜异魁还引用了明代文学家徐渭的一首诗《土豆》:

“榛子没有那么软,茭白的根确定是雌性。吴华落子,舒果叶蹲。有茗的人还没有,但有耻的人,他们似乎知道。我不欣赏一切,但当我憔悴时,我洗我的纱线。」

明末刘若愚撰写的《明故宫史》,由艺鹭选编,也有:

“辽东的松子,蓟北的黄花金针,京城的山药土豆,南方的苔菜,武当的莺嘴笋,北山的黑精和黄精,榛子,栗子,枣,桃......数不胜数。」

这些记述可以说明,土豆在明朝末年就有了,在首都(即北京附近)就有种植,是宫廷享用的难得美味。

到了清朝,土豆不再那么贵,种植规模扩大,开始进入百姓餐桌,但仅限于两个都城的区域。

真正大面积种植大概是乾隆年间。

到了龙狮,土豆也开始由西北和西南的陆路进入中国。与此同时,人口成倍增长,开荒增粮的需求激增,海外高产作物此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马铃薯作为一种耐寒作物,适合在高寒地区生长,因此在我国西南、西北山区广泛种植,并逐渐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食品。

说完了土豆作为物种交流的代表,再来说说文化交流。

文化交流的代表是瓷器,尤其是其中之一——克拉克瓷。

克拉克瓷其实是指明朝万历年间出口的青花瓷。

如前所述,荷兰东印度公司曾经俘获过葡萄牙商船,商船类型为“克拉克帆船”。

◆克拉克帆船(Carrack,又译卡拉克帆船,西班牙语叫Nao),15世纪流行于地中海的三桅或四桅帆船,是欧洲历史上第一艘用于远洋航行的船,其特点是巨大的弧形船尾和船首巨大的船首斜桅。

图片:维基百科

为了纪念战胜葡萄牙人,获得这些瓷器,荷兰人把最早到达荷兰的精美瓷器称为“克拉克瓷”。

克拉克瓷到达欧洲后,立即受到广泛好评。贵族们认为拥有克拉克瓷器是身份的象征。甚至一些荷兰贵族专门向中国定制瓷器,在瓶子上烧制郁金香等图案。

如果我们今天去荷兰的博物馆参观,会发现瓷器上的一些图案是中西合璧的。瓶颈绘有郁金香图案,腹部绘有中国传统山水花鸟。

与此同时,随着荷兰东印度公司向欧洲出售越来越多的中国瓷器,价格下降,瓷器所有者的范围逐渐扩大,许多较富裕的中产阶级也开始在家中展示瓷器。从上到下,瓷器在一个世纪内逐渐融入荷兰文化。

因此,在17世纪的荷兰生活绘画中,人们可以看到大量的克拉克瓷碟、碗、果盘、酒杯、酒壶、军用武器等物品被它们填满。

◆ 明万历年间的克拉克瓷器。

摄影:陈坤。17、18世纪代尔夫特陶器中的中国风。湖北美术学院,2007。

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影响——以克拉克瓷为代表的中国瓷器,极大地影响了荷兰陶器的制作。

这里的一个杰出代表就是荷兰代尔夫特生产的陶器,后来被称为“德尔夫特陶器”。

中国瓷器大量涌入荷兰后,荷兰当地一些传统的马略卡陶器厂倒闭,另一些则转行烧制陶瓷砖。

有一部分荷兰人想继续制陶,但是没有制瓷的技术(18世纪初荷兰人只有制瓷技术,在此之前都是制陶),于是考虑如何改造陶器。

◆ 德尔夫特市场上的德尔夫特陶。

图片:维基百科

1625年左右,代尔夫特的一批工匠改进了锡釉陶器的工艺,使其在外观上接近中国瓷器,甚至还抄袭了中国青花的配色,使这种陶器与青花瓷极为相似,被一些人称为“荷兰瓷器”。

然而,尽管颜色与青花瓷相似,代尔夫特陶器并没有被完全复制。

代尔夫特的陶器厂家很清楚,如果外观和青花瓷一模一样,在市场上就没有竞争力。所以在图案和风格上,代尔夫特陶器有所改变,主要采用欧洲的图案,只有一些国内没有的器皿会采用中国的图案来迎合时尚。

荷兰人的努力很快得到了回报。

1644年前后的几年,中国局势混乱,明清战争连绵不绝。中荷贸易一度停滞,瓷器年贸易量从25万件锐减至一半,12.5万件。

代尔夫特的制造商抓住了这个机会,开始大规模生产模仿中国瓷器风格的陶器,以填补市场空的空白,很快受到买家的热烈欢迎。

德尔陶的繁荣迅速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陶器厂转而生产“Delve特种陶器”,专门生产粘土、颜料等原料的工厂也应运而生,行业规模越来越大。

◆德尔韦特陶著名制作人弗雷德里克·范·弗莱顿(1632-1702)的作品。

摄影:陈坤。17、18世纪代尔夫特陶器中的中国风。湖北美术学院,2007。

到1665年,代尔夫特有20多家仿制中国瓷器的陶器厂,陶工超过1万人。生产的器皿除了国内使用,还大量出口到英国、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甚至和中国一起进入王公贵族家中,成为真正的艺术品,“Delve special pottery”一词的含义也从最初的“仿中国瓷器”(私生子——中国)逐渐变化。

当然,一个国家再繁荣,也会衰落。

随着18世纪中后期荷兰在与英国的对抗中战败,荷兰东印度公司经历了经济危机,于1799年解散。“荷兰的黄金时代”进入了历史。

但曾经的辉煌不会轻易被历史的尘埃掩盖。相反,它仍然照耀着我们。

从“荷兰豆”到“荷兰猪”,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贸易余波在几百年后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克拉克瓷”和“德尔韦特陶”这两个名字无时无刻不在告诉我们,中国和“海上马车夫”在那时相遇,相互吸收的物种和文化早已融入各自文明的血脉,代代相传。■

参考数据

马尔滕·博拉。黄金时代的荷兰共和国。金海(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美]查尔斯·曼。1493年: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历史。朱非,王元(译)。中信出版集团。2016.

[美]亨德里克·威廉·房龙。荷兰共和国的衰亡。朱子宜(译)。北京出版社。2001。

谷伟民。荷兰海洋帝国的历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0.

伦纳德·鲍尔斯。荷兰东印度公司时期中国与巴达维亚的贸易。温广义(译)。南洋资料翻译。1984,(04).

约翰·麦克内尔。世界历史上的物种交换。夏天(翻译)。全球历史评论。2011,(00).

蔡兴奎,谢从华。中国马铃薯发展历史、育种现状及发展建议。长江蔬菜。2016,(12).

曹颖。荷兰东印度公司与荷兰商业霸权的建立。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1).

陈坤。17-18世纪荷兰代尔夫特陶器中的中国风格。湖北美术学院2007。

陈。17世纪上半叶荷兰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的扩展。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02).

粉丝今敏。明清海洋政策对民间海洋事业的阻碍。学术月刊。2006,(03).

冯羡明,冯。荷兰东印度公司与中国明清瓷器。江西文物。1990,(02).

李金铭。论17世纪荷兰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原因。台湾研究杂志。1999,(02).

聂德宁。明末清初中国帆船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关系。南阳问题研究。1994,(03).

翟干祥。16-19世纪马铃薯在中国的传播。中国科技史料。2004,(01).

蔡洪生。第13届荷兰馆向广州介绍荷兰豆。羊城晚报。2019-10-12.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最新评论

  1. 所图唯你
    所图唯你
    发布于:2022-04-27 01:59:58 回复TA
    品。需求和贸易利润迅速上升。◆中国瓷器是17、18世纪欧洲的宠儿,油画中大量出现瓷器。图片:维基百科荷兰商人无法与明朝政府取得联系,只能通过中国商人之手大量购买瓷器。根据1608年泰国南部大尼商人会馆的记录,荷兰商人下
  1. 公羊弘亚雯
    公羊弘亚雯
    发布于:2022-04-27 23:07:55 回复TA
    青春活泼的心,决不作悲哀的留滞。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