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南逸给记者的第一印象是言行一致。他出生于1990年,不仅有年轻人创新创业的雄心,而且有一条清晰的前进道路。南逸用了五年时间开发了桓台能源,并在新能源行业站稳了脚跟。2021,南逸站在一个新的起点,踏上了第二次创业的道路,致力于储能技术创新,实现了“零碳”的未来。
加入清洁能源行业
南逸出生于温州。从很小的时候起,她就表现出了“学习型欺负者”的天赋,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快速的大脑旋转。中学时,南逸在被称为“外交官摇篮”的杭州外国语学校学习,然后以优异的成绩进入牛津大学,主修工程科学。在牛津大学学习期间,南逸建立了坚实的跨学科知识储备,锻炼了整合信息和快速决策的能力。在此期间,南逸也深知基础设施建设影响国家经济发展,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从那时起,他在自己的心中播下了一粒种子。
大学毕业时,财富500强企业向南逸伸出橄榄枝,但向南逸拒绝了。他从小就有自己的想法和创业计划。一带一路,事先不经协商同意。世界能源结构正在从传统的石油和天然气转变为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全球趋势和国家战略与基础设施产业的思维一致。可爱的创业种子正在他的脑海中发芽。
“一带一路”是互联网和金融业的一条道路,不同于“钱”。南逸选择展望未来,适应“一带一路”战略和能源转型的趋势,加入清洁能源产业。
“一带一路”市场
松祖营能源有限公司于2015年11月在松祖环成立。公司成立后,南逸立即启动了“飞人”模式,在世界各地开展业务。年累计飞行里程达到26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飞行7次。2015年11月底,南逸与哈萨克斯坦合作伙伴成立了一家合资企业,在哈萨克斯坦共同开发、投资和建设新能源项目。随后,该公司的第一个海外项目落地。2017年6月,在阿斯塔纳举行的“未来能源”博览会开幕式上,南逸与合作伙伴签署了哈萨克斯坦投资意向书和100mwp光伏电站项目投资协议。
不言而喻,第一个项目“一带一路”和“一区”在哈萨克斯坦已经启动。南逸致力于这个项目。他驻扎在现场,与项目部的同事一起吃饭和生活。哈萨克斯坦冬季气温达到零下30℃。在这样恶劣的天气下,南逸带领团队日夜工作,在哈萨克斯坦待了半年。
“我们的海外投资对国家和投资所在国有什么好处?是‘一锤’交易,还是能促进两国之间的交流,让更多人参与其中并从中受益?”这就是南逸一直在思考和尝试的。截至2021年底,桓台能源已投资建设六个380MW哈萨克斯坦新能源发电站。全部投入运行后,每年可减少9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满足约60万当地居民对低成本、环保和可持续电力的需求。
桓台能源在哈萨克斯坦新能源项目的建设带动了约18亿元国内风电、光伏等电力设备的出口。中国企业“出海”,改变了哈萨克斯坦市场长期被欧洲品牌垄断的局面,有效地促进了中国产品和品牌的“走出去”。
本着“一带一路”的原则,提倡“共享、共建、共建”的原则。中哈在哈萨克斯坦投资项目中的投资模式采用了中哈合作设计、中国设备采购、哈尔滨国家土建、中哈技术人员合作管理的模式,不仅促进了当地就业,也有助于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两国技术交流。促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人文交流。
尝试进入储能领域
2020,中国郑重承诺,“二氧化碳排放量将达到2030,碳中和率达到2060”。实现“双碳”目标,提高新能源比重,建设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电力系统。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让南逸看到,新能源产业正迎来“风光无限”的机遇期,储能的大规模增长将成为大势所趋。
南逸和她的团队乘势进入储能领域,围绕技术路线进行了大量研究,综合考虑了安全、环保、使用寿命、转换效率、成本和可持续性六个要素,并研究比较了各种大型储能技术途径,包括氢能储能、锂电池和液流电池,最后决定在液流电池领域进行初步投资。
2021年4月,南逸在松江注册成立了桓台蓄能技术有限公司,专业从事液流电池、电解液、系统集成和钒资源投资。第一个研发中心于2021年7月在松江启动。南逸希望通过储能技术创新解决清洁能源消耗和调度问题,帮助实现双碳目标。
松江三角洲G60走廊将建设“一带一路”市场,“双碳”战略将继续在新能源和储能领域发挥作用。南逸说,清洁能源是真正造福于地球和人类的事业。我们将努力开创清洁能源的美好未来。
记者郭敬文:受访企业提供的图片
■文本编辑杨露和陆怡怡
■专栏主编薛马华腾■专栏主编赵健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