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特别新闻部特别记者/周诗婕、李森颖、李照
最近,一则关于“女性购买18件衣服并在旅行后归还”的新闻继续发酵。
一些网友再次曝光了退货行业的另一个“惯例”:“互助退货团”——“a买了两个月的这件衣服脏了,让B帮买一件新的,然后在七天内把脏的和旧的退回来。”。
很多网友在微博上留言,“没有理由”返回不是一个例子↓↓↓
互相帮助退货、买真假、换账户退货。。。经调查,《荔枝新闻》记者发现,退货行业的惯例不止于此。淘宝有专门从事“退货业务”的专业退货人员,形成了高收入的“业务链”。
不退不退“职业海归”显示月收入为50000
《荔枝新闻》记者在网上搜索发现,在QQ群中,淘宝上有很多退货退款群,称为“不退货退款”,还有一些需要付费才能添加群。
团体介绍表明,淘宝不花钱购物,它的实力带来了学徒。这个团体是淘宝唯一的退款团体。它不退还退款。它会吃掉淘宝上所有的假货和来历不明的商品。
荔枝新闻记者通过付费随机加入其中一个团体。该小组负责人告诉励志新闻,“退而不还”是指在淘宝上买东西后,只要抓住卖家的一些“把柄”,就只能退而不还,然后在闲鱼上卖免费商品来赚取收入。
同时,组长告诉荔枝新闻记者,“免费上车”只需298元,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都包含在教会中。“我有100多名门徒,他们都是宝教会的。”。组长向荔枝新闻记者保证。
“车”是他们的“行话”,指的是商店链接和可以成功实践“无退货退款”的商品。
在“不退不还”小组中,一些朋友还向大二学生展示了他们最新的“成就”:
这款耐克aj11的原价约为2000元,一些海外采购商的价格超过1800元。这家店的鞋子比市价低70%,所以取货的成本可能是300元一双,基本上可以认为是假货。现在销售量还在增长。我希望大二学生能清楚地看到,他不会让消费者失望。淘宝一家企业商店生产售假鞋,影响巨大,请注意。
网友经常通过填补卖家的“漏洞”向淘宝客服投诉。为了避免风险,卖家通常会选择退款。
一位团友还向《荔枝新闻》记者透露,“你不必有假货退货,真货也可以退货,而且你不能拿到证书”。同时,他向记者展示了自己的“退款记录”。
当荔枝新闻的记者问如何判断一家商店的代金券是否完整,是否伪造时?这群朋友自豪地说:“我要找一辆‘车’,否则我要带什么呢?”
在荔枝新闻记者加入的QQ群中,展示了432位好友。一群朋友不停地“喊”他们的“车”——
集团公告显示:该集团提供免费汽车。谁想收费?欢迎报道。
为了让荔枝新闻记者“入伙”,组长对荔枝新闻记者说,“收入只能保证5000-20000左右,这取决于你的实际操作,工作得更快、更多”。
与此同时,他耗尽了支付宝余额,暴露了自己的收入。“我一个月的收入不多,一般大约五万。”
售假在被投诉三次后将被永久封存。卖家:忍受吧
荔枝新闻的记者也联系了遇到“退款不退货”的卖家。卖家说他确实遇到了“不退不还”的情况,但他忍受了。
荔枝新闻记者详细询问,但卖家犹豫了一下,说,如果你不知道,不要问我。
根据淘宝规则,淘宝对售假的假冒盗版商品实行“打掉”制度,即卖家对售假假冒盗版商品的行为每次记录一次。如果同一卖家三次生产售假的假货和盗版产品,该账户将被永久查封。
如何确定卖家是否是售假?根据《淘宝平台争议处理规则》根据第81条和第83条的规定,如果买方声称假冒货物,卖方应提供制造商的经销证明、报关单(进口货物)、产品证明、商业发票、,证明货物来源或交付符合性所需的执行标准和其他相关证书。如果卖方提供了上述证明,买方应根据需要提供有效的证明,如品牌所有者出具的假冒伪劣商品鉴定报告和司法机关的有效法律文件,以证明其为假冒伪劣商品。
2017年,淘宝进行了调整《淘宝平台争议处理规则》,将买家的申诉行为限制为“生活消费”,对“非生活消费”投诉做出明确规定,避免“专业退款不退”——
非国内消费要求包括但不限于:
1.同一账户的购买数量与正常生活消费需求存在显著差异;
2.使用或组织多个账户进行大额采购;
3.购买用于运营;
4.如果您知道或应该知道它是假冒商品,但仍然购买并要求退款,则应视为非生活消费。
说到具体的实践层面,阿里巴巴相关人员向荔枝新闻记者透露,判断通常由客服完成。客户服务部通常根据现有经验从买家的交易和声誉做出综合判断。
消费者保护委员会:违反公平贸易和基本公共秩序及良好习惯
对于这种“退而不退”的现象,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荔枝新闻》,首先,虽然买家知道并购买了假货,但如果其行为没有违反相关法律和电商平台关于退换货的规定,他的主张仍然基于“可以不受法律禁止”的精神。然而,从市场交易原则和道德的角度来看,这种行为违反了公平交易和基本公共秩序及良好习惯。
刚于5月10日发布《市场监督管理投诉与举报处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不受理非生活消费目的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的投诉。如果投诉人、举报人多次、大量滥用权利,恶意投诉举报,不保护自身合法权益,不制止违法行为,干扰市场监督部门正常工作,市场监管部门将严格掌握投诉举报的受理标准。业内人士认为,这为“专业打哑铃”牟利扫清了道路。
“不退不退”让退货行业的“常规”浮出水面。当然,它也暴露了商店业务流程中的许多问题。刻意“打假”当然不合适,“售假”的漏洞必须填补,平台方的监管任重道远。
(本文为荔枝新闻特稿,请注明转载来源。)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