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你,会希望自己常去的面包店一夜走红吗?
经常有朋友问我们,为什么你们探的面包店,我在这个城市都没听说过啊?明明面包挺好吃的,为什么它们不红呢?
因为你很难想象,这些面包店有多不想红!
“不要写太多!”
“别报道我们!”
“不好意截单了!”
“今天面包卖完打烊啦!”
“过节三天我们都休息,不用来啦!”
在不藏私走访的社区独立型面包店中,每天营业的门店只占 52%,每周单休的门店多达 44%,还有4%的任性店主,每周休息两天甚至更多。现在的面包店,不一定会天天开门,随时欢迎光临。而在大众点评上,这些社区店平均每店只有166条评价。和网红店们动辄上千的评价数相比,可以说非常低调。
这些面包店主,到底是任性不想红,还是别有考量呢?
在之前的推送《不欢迎拍照的岭南面包店》中,一些门店为了安静经营,甚至会挂出“不欢迎拍照”的告示。“有的客人听说店里不可以拍照,扭头就走了。”主理人和我们描述的时候,并不觉惋惜:“我们不想要这种纯打卡的客人。”
“不是不想红,只是不想当网红打卡工具。”
无独有偶,没过多久我又在另一家面包小店里听到同样的话。当时小编好不容易挤进那十来平方的小店,在仅有的六个餐位里占住了一个。熟络多年的店主很不好意思,和我说:“今天没有面包了,客人太多,没时间做面包。”原来每个进店的人,都下单了点评上最火的Pizza和摩卡,一整天他们除了这两样东西几乎没做过别的。
“我不喜欢这些来打卡的客人!”店主和我这么吐槽了一句,小小的店里所有人都听到了,场面一度十分尴尬……
明明是靠打卡文化生意红火的店,为什么不喜欢来打卡的消费呢?幸好一个看来探店打卡经验丰富的客人打破了沉默:“那你喜欢怎样的状态呢?” 也打开了店主的话匣子,总结下来,纯打卡消费者给他带来的困扰有:
打卡型客人都是一次性消费;
都点一样的招牌菜单,做到心累;
订单过多,没有休息,影响品质与服务;
打卡客人占据店面,赶走了社区老客户;
部分不素质的拍照行为,影响日常运营……
而让小面包店最最头痛的,是打卡消费的无序性。因为手作社区小店,每天的老面、面团有限,备货多了会有损耗,备货少了不够卖。手工制作的出产速度也有限,不像商业大饼店可以临时加单加量。平日里做社区生意,客群固定,产量可以预估得差不多。而一旦有了打卡客群的加入,整个生产计划可能都被打乱了——不知道因为哪个大V的帖子,某几天一堆客人蜂拥而来,一扫而光。留下凌乱的你,和无包可吃的邻居们,然后又如潮水般退去。而这样的情况,还可能重复很多次……
为了应对不可预期的打卡文化,面包店主们想方设法订立了一些规则,希望建立筛选门槛。我曾在一个店主的群里目睹了面包购买规则的演变:
一开始,只需要提前加微信预订;
后来是需要提前一天预订;
再后来是提前一天的每晚八点,发布菜单,群内接龙下单;
然后进化到现如今,是发布后3分钟面包就被抢光,群友不得不每天订晚上八点的闹钟抢包……
居然有网友点评留言:加了微信一个月了,一次面包都没抢到过,只好给差评了。
“吃个面包,规矩真多啊!”很多人不理解。
这位面包店主也不理解:明明设立了吃面包门槛,就是不想当网红,反而更加受到追捧,被迫变成了网红……
小型面包店,天然地不具备应付“网红、打卡”标签的能力。
要么自己累死,扑街。
要么应付不过来,被消费者的差评淹没,扑街。
要么扩张应对,但边际效益递减,然后成为过气网红,还是扑街!
所以社区面包店主们,对于网红打卡文化,既警惕,又敬畏。
曾经有家一人面包店,二十多平米小店面,凭着勤劳帅气的面包师在小城里走红,引来客流不断。年轻的面包师受到鼓舞之下,没多久就开了200平的新店。然而同时管理两个店面让面包师分身乏术,问题迭出,没多久就将原本的利润耗光,黯然关店,一切回到原点。
面对汹涌的打卡人流,年轻创业者往往容易产生误判,说不定自己的小店,就是这个行业里的“喜茶”呢?而市场很快会教导他们:不,你并不是!
吃一个好面包这么难,想好好做面包也好像很难。我们到底要如何与打卡文化共处呢?
不管想不想红,喜不喜欢,打卡文化已经是无可避免的消费趋势。甚至于许多社区小店,地处偏僻,也是得益于打卡文化的兴起,人们不惧路远前去打卡消费,才能生存下来。也许一味的拒绝,或者诸多的设限,都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有一次,我们在远离城市的城中村探店。虽然地处偏远,但面包店装修别致,客人并不少。我们挑好了面包坐下来,吃到一半时,店主过来送了一个芋泥大鼓,说请我们品尝。过一会店里又来一个客人买面包,临走的时候店主又给客人塞了一个红豆包。
我们有些担心,便劝她:“老板娘,你不能这样做生意啊,来一个人就送面包,你要亏的呀。”
她笑了笑,和我们说悄悄话:“也不是每一个都会送的,你看那边的客人我就不会送。”
顺着她的眼神望过去,那是几个在不停凹造型拍照的客人。
因为成为了本地的网红小店,她们经常要面对网红打卡,早已学会辨别不同的客群。热爱面包的她们,对于社区熟客、真心欣赏面包的客人,总是巴不得把当天最好的面包塞到他们购物袋里。
在开业一年多,经历多次打卡风潮带来的起起落落后,她们慢慢摸索出与打卡文化的相处之道。总结出打卡消费人群往往会在周末才涌来后,她们针对周末增加产量,设计不同平日的菜单产品,同时引导社区客群避开周末高峰期。而面对来打卡消费的客人,她们也会有所筛选,从其中发掘真心爱吃面包的客人,发展为自己的社群粉丝。在扩大了自己的面包社群后,又逐步优化产品,生产更为面包爱好者喜爱的品种,减少网红流量款式。从而找到自己的节奏和风格,吸引同频客户。
那么,明明我们只是第一次来,为什么老板娘会发现我们与众不同呢?
她说,因为……我们全程在关注面包本身,拍照也是对着面包,而不是装修或人像,挑选的款式也不是逐大流,还每一个面包都嗅味道深呼吸,而且吃面包时非常开胃认真……
她看得出,我们打卡的,是面包。
为什么社区型面包店可以绕开网红经济的干扰,避免打卡文化的负面影响,将“网红打卡”的正面因素归为己用呢?
社区型面包店的“打卡”应对:
无装修甚至无座位,网红拍照元素少,唯一打卡元素:面包。
打卡面包的人,买完就走,不影响门店运营,对销售曲线影响少。
不推广不营销,偶尔有自来的打卡波浪式消费,但走得快,影响小。
社区型店位置多数偏僻难觅,或者单店存在,不在网红区域或大商圈,打卡成本高,劝退普通打卡客人,筛选出真爱面包的人。
其实,面包师那种“想让更多人吃到自己优秀的面包,又怕太多人打乱了生活工作节奏”于是犹豫在想红与不想红之间的心情,就和我们心中私藏一家宝藏小店时候那种“想让更多人欣赏到这家小店,又怕太多人知道了自己吃不上还破坏了那份小而美,可又怕它不红的话活不下去……”的纠结心情,是一毛一样的啊!
我们曾介绍过一家在地铁线路最尽头一站的地下通道里最尽头位置的一家社区面包店。总结五年多的经营,那个街坊们的面包师说:凭着自律又相互尊重的面包爱好者们,就能支撑起这个连服务员都没有的烘焙小店,大概是社区面包店才有的能力吧。
他们店的Slogan是:
Your neighbor, Your baker.
如果有一天,每个人的身边都有一位热心baker,做着社区面包店,我们也许不用再去遥远的地方打卡网红面包店,而是每天在家门口,打卡刚出炉的新鲜面包。
如果你的身边,也有只想做邻居,不想红的小店,请珍惜它……多吃几个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