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灵鸡汤显示,要有流量,你要发系列,思前想后,我决定发读书有感,前边写了几篇效果还可以,最好的是《读书有感2》,反响比较大。上周跟读者谈起工作的迷惑,知道自己的理解缺乏说服力,日常的感悟也远远达不到被人认可的水准和程度。于是阅读此书,加深对干好工作的理解,从成功者的经历和经验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它讲述的是日本传奇人物稻盛和夫的故事,他是日本经营四圣中唯一健在的一位,其它三位是松下幸之助、盛田昭夫和本田宗一郎。他27岁创办京瓷,52岁创办第二电电(KDDI),这两家公司都是世界500强。2010年,他以78岁的高龄,接管了即将破产的日航,只用了短短10个月,让日航扭亏为盈。
传奇与神奇从何而来?看过他的故事后,我理解,是他的想法与我们不同,因此结果让我们难以想象。这些想法不是与生俱来的,也有普通人一样的认识和理解,人生起步阶段并非一帆风顺。
从小稻盛和夫不是一个热爱劳动的人,他认为在劳动中要遭受苦难的考验简直是不能接受的事。大学毕业后,他在京都一家濒临破产的企业——松风工业上班,第一个月就没拿到工资。他去附近商场购物时,店主同情他说:“你怎么到这儿来了,待在这样的破企业,老婆都找不到啊!”
当然他深有同感,与同期工作的人聚在一起便牢骚不断。入公司不到一年,同期大学生相继辞职,最后只剩他一个人。他与哥哥说起想辞职的事,被哥哥臭骂一顿,说:“家里节衣缩食送你上大学,多亏老师介绍才进入京都的公司,现在忍不住要辞职,真是一个忘恩负义的家伙。”无奈,他留了下来,发誓先干出个样子。
不再发牢骚,不再说怪话,他把心思集中在本职工作中,聚精会神,全力以赴,以积极的态度认真面对自己的工作。他的任务是研究最尖端的新型陶瓷材料。他把锅碗瓢盆都搬进实验室,吃饭睡觉都在想着产品。这样专心的投入工作,他一次次取得了出色的科研成果,当时进公司后辞职的念头也奇迹般地消失了。甚至产生了“工作太有意思了,太有趣了,简直不知如何形容才好”的感觉。人生步入了良性循环。
他在书中说:“即使在苦难中,只要拼命工作,就能带来不可思议的好运。很多看起来是不幸的经历,其实是人生的幸事。”
无论如何,一个人必须要喜欢上自己的工作,努力成为“自我燃烧”的人。一开始,大多数人的工作都是从“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开始的,于是抱着勉强接受、不得不干的消极态度,总是怪话连篇、牢骚满腹。这样只会让人生白白的虚度。与其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不如先喜欢上已有的工作,脚踏实地,从眼前开始。要想做出成绩,就得运用自己坚强的意志去喜欢自己的工作。当工作进展顺利时就要直率地表达自己的快乐;当研究成果受到别人的夸奖时,就要诚挚地表示感谢。继而将这种喜悦和感动当作精神食粮,继续投入艰苦的工作。
稻盛和夫认为,工作与个人不能割裂开。要干好工作,两者不能有距离,要抱着一颗“自己就是工作,工作就是自己”的心,全情投入工作,达到与工作“共生死”的程度,否则无法抓住工作的要领。
京瓷公司在创建后不久,制作用于冷却广播机的“水冷复式水管”。为了做好这一产品,他和团队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劳。但始终无法解决产品因自身重量发生变形的问题。最后,他决定抱着水管睡觉。在炉窑附近把水管小心翼翼的抱在胸前,整个通宵慢慢转动水管,用这种方法防止水管变形。他心里想,“产品就是我的孩子,必须倾注全部的爱,无论如何也要把产品培育成人。”他真的成功了。
他说,如何你喜欢你的工作,喜欢自己的产品,当问题发生的时候,就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方法。首先要迈开双腿走向你的产品,然后用谦虚的目光,仔细的审视和观察,如果你真的全神倾听,你会听到“产品的哭泣声”。自然而然,你会明白问题和差错出在什么地方。
他鼓励年轻人要成为“自燃型”的人,不要“等别人吩咐了才去工作”。主动工作的人不会装样子给别人看,他是真的热爱工作,会有强烈的“问题意识”。热爱工作,就不会单纯按照上司指示办,就会有自己解决问题,自主努力的冲动。
稻盛和夫要求他的员工要树立“高目标”,产品要做行业第一,并一步步走向世界第一。为什么要树立高目标?他说,“要成为日本第一的企业!在不断坚持这个想法的过程中,你会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员工们也一样,会不知不觉为这个目标付出努力”。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还要认真的思考,不停的琢磨,盯着目标去努力。
在员工无法达到预期,说自己已经尽力时。他会说,“你向神祈祷了吗?”在他看来,尽力了没有达到,只能说明还有余力,只有将自己的魂魄注入产品中,并且坚持不懈地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定会成功。
“以百米赛的速度奔跑”“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是他的口头禅。在京瓷创业初期,每天晚上何时回家、几点睡觉,他根本没有这个概念,就是夜以继日、全身心地埋头工作。在他心里,平平常常的努力,不可能获得理想的回报和成果,只有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才是人生和事业的最强动力。
在他看来,头脑灵活、思维敏捷的人才,因为聪明成长很快,但他们容易看不上眼前的工作,认为在公司里是大材小用,容易出现辞职。反而,最终留在公司里,有用的,恰恰是最初不被看好、“头脑迟钝”的人。他们做起事来不知疲倦,孜孜以求,10年、20年一寸一寸地前进,一心一意,诚实认真地、专心努力地工作。不知从何时起,这些人变成了“非凡”的人。
稻盛和夫是一位追求完美的人,他要求自己每天的工作都要追求“完美”,完成一个产品要求做到100%完美,成败取决于“最后1%的努力”。这是他从事产品制造的经验中学来的,也是后天形成的观念。特别是新型陶瓷制作,只要一个小差错,很小的一点粗心,就会造成致命的失败。这种事情很常见。
能做成事业的人,都是掌握了“完美主义”的人,并将它贯彻始终。这不只限于制造业,所有的行业、所有的职位都适用这一条规则。
稻盛和夫的心态和对事物的看法,让我们知道。无论多么渺小的工作,都积极去做,抱着问题意识,对现状动脑筋进行改良。能这么做的人和缺乏这种精神的人,假以时日,两者之间会产生惊人的差距。不满足于现状,总想做得更好,总想不断提升自己,有没有这种“想法”或许就是产生“成功”与“失败”之间差距的根源。每天一点点的进步,日积月累,今天比昨天进一步,希望做得更好,这种“上进心”是工作和人生中最重要的,也是成就自己的秘诀。
人生公式
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能力从0分到100分;
热情也就是努力程度,从0分到100分;
思维方式从-100分到100分。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如果错误的话,哪怕只有-1分,再多的努力和能力都只会让自己更加失败。只有正确的思维方式,才能拥有美好的人生。
正确的思维方式
- 积极向上,具有建设性;
- 善于与人共事,有协调性;
- 性格开朗,对事物持肯定态度;
- 充满善意;
- 能同情他人,宽厚待人;
- 诚实、正直;
- 谦虚谨慎;
- 勤奋努力;
- 不自私,不贪欲;
- 有感恩心,懂得知足;
- 能克制自己的欲望;
………
他和我们没有什么不同,只是他和我们想的做的不一样。写到这里大家还不知道这本书的名字,我就不卖关子了,它叫《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