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晚,蒙牛乳业公告指出,创始人牛根生因退休辞任公司非执行董事和战略及发展委员会委员,未来将更多时间投入到慈善事业中。
这则公告意味着叱咤商场几十年的传奇大佬牛根生正式退休了,这也可能是牛根生最后一次出现在我们视野中了。
对于90后及以前的人可能会比较熟悉牛根生,而对于00后,可能会比较陌生,因为牛根生曾是中央电视台的常客,他的创业故事也一直被当作是商业案例来学习。
今天就让我们重温牛根生的传奇过往,期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启发。
1
被逼成龙
牛根生出生于1958年,内蒙古人,由于当时家庭实在困难,亲生父母便以50元的价格把他给卖了。
他的养父姓牛,而且是养牛的,他的名字又是牛根生,似乎注定了他要跟牛打一辈子交道。
1978年,牛根生开始参加工作,做的就是养牛的工作,这是他最擅长的事情。
1983年,牛根生进入了伊利公司工作,成为了一名洗瓶工,这是最底层的工作。可能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竟然可以迅速成长为企业的二把手。
1990年,牛根生敢做敢为的性格颇受当时的总经理郑俊怀的器重,甚至还将牛根生的宿舍安排到自己一栋楼里,主要就是为了方便交流。
伊利那个时候也是一家崭露头角的乳企,年度利润可以达到100万元。
伊利这个时候也遇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想要赚更多钱就需要不断投资买入更多设备和场地。
为了扩建,郑俊怀拿到了当地100万元的扶持资金和300万元的贷款,这对于当时的伊利来说是一笔大钱。令人意外的是,工厂在扩建的过程中,因为施工不规范引发了火灾,几百万元付之一炬。
冲动的郑俊怀想要一头扎进火海,一走了之。因为这些钱都是国家的钱,现在没有了,该怎么向国家交待?
好在牛根生拉住了郑俊怀,并且一语惊醒梦中人:“郑大哥,你忘记你娘跟你说的话了吗?越难越要坚强。”
自此之后,牛根生成为了郑俊怀最信任的人之一,顺利升至公司的副总经理的位置。
1993年,牛根生开始主管公司的冰淇淋产品线。不知道产品经理怎么想的,推出了一款咖啡味的冰淇淋。
虽然我没有吃过这种味道的冰淇淋,但是想想就会感觉很奇怪。牛根生也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展现营销天赋的,直接将广告语定为“苦苦的追求,甜甜的享受”。
没想到广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了中产阶级最爱的夏日消费品之一。
牛根生除了会营销外,也特别会做人。他就像是一个将军,只要打了胜仗,牛根生就会跟员工一起分享,员工也特别喜欢他。
这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坏事。
假设公司一共有1000名员工,有900人都很喜欢你。可是公司只有500人喜欢总经理,这不是要出事吗?
牛根生的成功让郑俊怀感觉到了不安,为了抑制牛根生的成长,牛根生提交的很多预算方案都不通过。
久而久之,矛盾在1999年彻底爆发,牛根生被清理出团队。
2
营销天才的盛宴
上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是营销天才的时代,他们可以轻而易举获得成功。比如说:史玉柱的脑白金、杜国楹的背背佳和好记星以及牛根生的蒙牛。
牛根生在创立蒙牛的时候遇到三大难题,分别是没有钱、没有人、没有奶源。
好在郑俊怀在赶走了牛根生之后又犯了一个错,那就是清理牛根生的亲信,这导致公司的10几个骨干离职。他们离职之后找到牛根生,希望他能另起炉灶。
这样牛根生就有了最基础的团队,而且个个身经百战。这些人也勉勉强强凑了100万元。
这些钱虽然不太够,但是够公司的启动资金了。
奶源就成了最大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牛根生找到信用社贷款买牛,买了牛之后租给奶农,奶牛产的奶由蒙牛包销。
牛根生相当于玩了一个空手套白狼,最终所有人都满意。
有了牛奶之后该怎么销售呢?牛根生的营销才能就用上了,广告语是“蒙牛甘做内蒙古品牌第二,蒙牛向老大哥伊利学习。”
这是营销史上非常经典的一个案例,因为蒙牛是一家刚成立的公司,别说第二了,连前二十都没有它的影子,但是给人的感觉确实仅次于伊利的一家公司。
牛根生就这样巧借伊利的力成功上位,伊利对此非常愤怒,派人砸掉了蒙牛的广告牌。牛根生根据这件事再度做了一波营销,他将营销做得炉火纯青。公司在2004年就成功在香港上市,成为了当时成长最快的乳企。
只可惜,蒙牛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蒙牛发展得快得益于高杠杆扩张,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对所有乳企都造成了打击,蒙牛的资金链接近断裂,无奈之下引进了中粮集团。
公司在2009年完成重组,中粮集团为第一大股东,牛根生辞去董事长,从此专注慈善事业。
当时可能考虑到面子问题,牛根生在公司一直担任闲职,直至最近的公告发出,正式宣告了牛根生的退休,一代传奇落幕。
用媒体思维全网覆盖,让产品销售慕名而来!
未来所有的商业竞争,都会聚焦在媒体传播上。一家公司或一个老板,如果媒体思维短缺,注定会提前败下阵来。
请记住:没有传播度,就没有认知度;没有认知度,就没有美誉度;没有美誉度,何来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