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肄业李晨(我对“破圈”的理解)

引用:破圈就是突破别人的给出的定义,重新给自己定义的过程。

北大肄业李晨现状

既然如此,那就不走别人定义的路,给自己一个新的价值取向,走出自己定义的路。这是一个不断突破,没有上限的过程。

1、破——往外突,扩大半径,看到更大的世界。从表象上分析,来看一个“动态图”,​从自己开始,放大半径,小区、城市、中国、地球、宇宙……,回思,渺小的连尘埃都不是的自己,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固守,不都是一种悲哀吗?从内在分析,思维、格局、境界,皆不受客观控制。身边人、网络人就在“宇宙空间”的顶端,为何不可以让自己破圈,成为“人上人”。当然,这是一个由内而外的扩张,先得有意识、方向,再有行动的长期行为。

2、破——跳出原有圈子。核心不稳,仅仅只是扩大半径,就会内耗​,重新定位,重塑圈子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生活中,往往因为太多的不舍和不忍,让自己缓行。“花堪折时直须折”,需要坚定的内核和对前程不确定的无惧心理,这是一种更主动的行为。曾在“非你莫属”上,看到过一个视频,求职者李晨的北大肄业后的经历。单从他不断跳出原有圈子,重新开始的这一点上,我就很是欣赏。也许当初的选择是不成熟的、亦或是鲁莽的,但敢于去做,就是一个破的行为。再看另一个例子,携程老板梁建章写的一本书《永生之后》,它里面就设想了一个场景,假设人类拥有了一种“永生”的技术,世界将会变成怎样?年轻人没有机会,没有希望,因为老年人不会死,没有岗位。老年人会本能地躲避一切风险,不走错路就会永保。整个社会停滞了。“人的再生产”停止了。每一个人都不再追求冒险、创新,从而变成另外一个更好的人了。你不恐怖那样的社会,那样的永生吗?没有了人的再生产的社会,你要吗?我要吗?脑海中不由浮现出了“生命的长度和厚度”的问题。

3、破——不断自我突破,挑战自己的能力上限。以香帅为例,也引起了我的思考。她,北大毕业、海归博士、北大教授,为何不走学者之路?为何不走自己所谓的“专业”​之路,谋高谋尖,以获得专业一级期刊的认可或世界级奖项的荣誉为自己奋斗的目标?

却辞职,做起了自己的公众平台。给了自己更大的自由度,做自己喜欢的事,​同时也给了自己更大的未知。

给普通大众上经济课,是大材小用吗?是国家损失吗?把自己知道的、学到的以更普及的方式传递出去,不也是一种教学行为?高等学府不缺教授,普通大众需要教授。那,只要是在做有益的事,为何要模式化?不选择别人定义的路,也能到达彼岸,为何不可以做?思绪起伏。

辞职后的香帅,遇到的问题其实比大学任教多得多,这不也是一个建圈破圈的过程?挑战自己的上限,时常更新自己的大脑库存,从做自己喜欢而善长的事情​入手,拓展外沿,形成产品,谋求个人意义的最大化。这样的人生不好吗?

博士生当公务员,研究生当快递小哥,大学生做小买卖,一切都无可厚非。

4、破——打破别人的圈子,同时也让外界打破自己的圈子。从“夸克”​的干净界面、“音频”APP免费听、“B站”的视频无广告,你要从赚钱少、赚钱慢的角度分析,就入圈了。事实上,这些产品不仅生存下来,而且做得不错。做自己喜欢的事给需要的人,就好了。前期的免费或让利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进来——“祭品”思路,双向选择,而这恰也是对产品实力真正的考量。需要的人,考察产品后,自会掏腰包:不需要的人,看看也好,倘若以后呢?放长线、做大事、有内核、成精品,也是成功的另一种模式。固有不见得好,创新也不见得坏。认准市场、认准发展,市场会让自己有新的认识和新的定义。好坏没有一成不变的标准,不断地调整,不断地适应,就是破圈、发展。

综合下来,破圈,对个人而言,从知识层面讲,就是扩大内需,从外在表现讲,就是自律的坚持。用范里安的“你必须变得独特稀有才能对抗模式化”​作为这篇随笔的结束语吧。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