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帝国在《走出幻想走向成熟》论述过盈亏同源的原理,我的理解可能和大部人的理解不同,我理解为太容易止盈和不容易止损的根源是相同的,都是“损失厌恶”。损失厌恶是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同量的损失带来的负效用为同量收益的正效用的3倍。损失厌恶反映了人们的风险偏好并不是一致的,当涉及的是收益时,人们表现为风险厌恶;当涉及的是损失时,人们则表现为风险偏好。
Tversky 和Kahneman在1979年的一篇论文中提出了这个概念,它表示损失给你心理上带来的冲击要大于同等金额的获益,也就是说走在路上丢了五块钱给你带来的不快要大于你走在路上捡到五块钱。这篇论文是行为经济学的开山之作,截止今日它在所有经济学领域的论文中引用率第一,而在心理学领域中这篇论文的引用率也排在第一。在获得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后,Kahneman在获奖词中写道,在他看来损失厌恶理论是他对于决策理论研究最重要的贡献,甚至是心理学对经济学研究最为重要的补充。而后续的大量研究也支持了这一论断,引导了包括折中效应(compromise effect)、股票溢价之谜(equity premium puzzle)等经典研究,并且随着经济学与其他社会学科的交融以及行为经济学的蓬勃发展,损失厌恶理念已经成为被几乎所有社会学科研究者共同接受的理论,甚至是不需论证的公理。
因为损失厌恶的行为偏向,交易员的开仓如果方向走对了,就会有一些盈利,这时候把止损移动到开仓成本价,对保护交易员的心理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是这种方法也并非完美,毕竟利润的回撤可能会被视作一种损失,当行情回撤时,也有人不愿意在成本价位被打止损,而下移止损位。
趋势跟踪一般是要求做移动止损的,就是没有主动止盈的概念,只有止损的操作,如果解决了止损的问题,也就解决了止盈的问题了,当然二者的难度是差不多的。如果题主的系统是趋势跟踪系统,那么系统每每的利润回撤到成本价甚至继续下杀到亏损是非常正常的,趋势跟踪许多时间都是在试错,靠多次小错和少数几次大赢获得利润。如果你做不到持赢,那么严格的止损也就没有了意义。这个让我想起一个中国古代的故事,汉高祖刘邦十战九不胜,但依然对自己的交易体系充满信心,连续止损九次后、依然在垓下做出了彪炳史册的一单。荥阳成辜一线相持时,刘邦面对行情不断来回震荡的情况,与项羽签订和约,暂时平仓出来观望。对于这样的平仓亏损,刘邦深知盈亏同源的道理,认为无伤大雅。鸿沟之约签订后,刘邦的团队再次分析行情,认为出现了重大机会,于是马上重仓,甚至以类似配资方式拉来更多资金,将项羽彻底击败。这是古人主动认输和敢于去赢的盈亏同源的经典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