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上篇;原载于《特步跑步》)
2007年在北马以2:08:56打破全国纪录之后,韩刚却没有趁热打铁,代表中国出现在翌年北京奥运会马拉松赛场上,让人颇感意外。
对此他解释说,自己之所以没能参加北京奥运会,可能是有一次错过行踪。
奥运会的兴奋剂检测要求,每个参赛运动员都必须申报行踪。
“我本来一直在北京。他们贴的时候,可能贴到呼和浩特——就是我们单位。结果去单位查,我不在,最后就认定错过药检,停赛三个月。”
其实那个时候他已经接到通知,让他好好准备北京奥运会。
最终中国派出两名男选手出战奥运会马拉松:云南邓海洋2:16,第25;甘肃李柱宏2:24,第51。
奥运会韩刚只跑过雅典那一届,世锦赛、亚运会都没入围过——两者的选拔赛均未参加。
他参加过的国外比赛,还包括2004年在韩国举办的亚洲马拉松锦标赛(季军)以及罗马马拉松。
尽管未能在世界顶级大赛上创造佳绩,且当时已经过而立之年,但韩刚的高光时刻还远没有结束。
2009年10月18日,第十一届(济南)全运会马拉松再次作为北马的赛中赛鸣枪,韩刚第四次披挂上阵。这次他代表的是家乡内蒙。
这次他开局跑得比较保守,没有跟第一集团。毕竟与两年前破纪录时相比,此时他已经31岁了,体力不像年轻时那样充沛。
他被前面的几个国内选手远远甩开,“他们出发后就领先我不少,快的时候两到三分钟。我还是按自己的速度跑。”
前半程他用时66分左右,“后半程可能稍微快一点”。
这种沉着冷静、后发制人的匀速策略,让韩刚笑到最后。30公里过后,他逐一“猎杀”前方对手,最终以2:12:36斩获全运会田径首金,河南何平、云南李有才分获第二、三名。
他的胜利还有一个因素:“每5公里(补给点)都有我们的人通风报信:前面拉你多远、大概多长时间,自己心里有数。”
同年再跑上马,这位新科全运会冠军的成绩比四年前稍快5秒:2:13:17。但由于赛会邀请的东非选手更多更强,这次他屈居季军兼国内第一。
2010年初,刚为内蒙立下大功不久的韩刚又一次改换门庭,“转会”四川队。
对于是否被“高薪挖角”的提问,他回答说:“还好吧。主要是他们那边还比较支持。”
原来他以前经常一起训练结识的一个四川队教练,后来当上主任;“他想让我过去。”
而老东家之所以肯放人,是因为他和内蒙队属于合同制关系;合同到期后,双方均可决定是否续签。
2013年5月18日,第十二届全运会马拉松在营口拉开战幕。
这回韩刚身穿四川队战衣上场。这是他最后一次参加全运会,也是最后一次跑竞技性马拉松。
据当时的新闻报道,云南选手段其全用时1:10:20率先抵达半程,河北闫龙飞紧随其后。
30公里处,吴世伟、董国建、段其全、韩刚、尹顺金、许王、李子成、朱仁学、邰云龙、王立刚等10人组成第一集团。
35公里处,四川韩刚、辽宁邰云龙、云南朱仁学甩开其他选手,比赛似乎大局已定。
哪知到三十八九公里处,青海尹顺金突然后来居上,以2:18:03夺冠;韩刚第二,2:18:18;邰云龙第三,2:18:24。
那届全运会马拉松冠军的成绩,是34年来(1979年第四届许亮2:21:17)最慢的。
对此韩刚解释说,这是因为比赛一直在海边跑,“风特别大,没人敢轻易出去”。
而1500米高手出身的他,按说冲刺能力本应最强,结果却惜败对手。他道出个中缘由:“在第一集团三个人中,一直是我在领跑,所以消耗比较大。”
对于自己仅以15秒之差、未能蝉联全运会冠军这一令人扼腕的结局,“是啊,有点遗憾。”他笑着承认。
辽宁全运会赛后,韩刚最后一次退役。“因为年龄大了——已经35岁。专业运动员在中国干到35岁的很少。”
他继续留在四川当教练,为这个希望大力发展中长跑的新家乡出力。四川以前全运会场地800、1500米成绩“一直还行”,但是1500米以上长距离连参与都很少。
当教练正是他在北体读研究生时学的专业:体育教育训练学。他已于2010年毕业,论文就是分析自己的马拉松比赛表现。
“跑而优则教”,其实这已经是韩刚的第二次。2009年全运会夺冠后,他又一次退役,此后在内蒙当过不到一年教练,2010年底离职。
接受我们采访时,他正带队在云南楚雄训练。
之所以选择楚雄,是因为成都夏天太热;四川虽然也有地处高海拔的藏区,但当地多发地震等地质灾害。
而楚雄海拔只比昆明稍低(分别为1770米和1900米),但这里气候适宜,队员训练后恢复快,且生活成本更低廉。
现在韩刚麾下的二十多员队员,都是他自己挑选的。他们多为农村或山区小孩,有些还是少数民族。
其中的尖子选手包括2019年第二届全国青运会女子3000米障碍冠军唐庭婉(2001年出生),以及在场地和半马比赛中崭露头角的毛阿木(1999年出生)、杨克古(2000年出生)。
他的男队员还没开始跑全马,但女队员已经有好几个,“最好成绩2小时42分”。
2017年全运会,她们获得马拉松团体第五名。队员之一是在终点门前数度跌倒、最终仍顽强爬着完赛的王刚红。
按队里的纪律规定,队员要外出比赛,都必须经过申请。他们参加的几乎都是田协办的专业性质比赛。
韩刚曾分析说,中国马拉松的一大问题,是后备人才储备不足。
他认为现在业余跑圈的情况会稍微好一点;在马拉松热的推动下,一些有天赋但没走体育这条路的人才还是会显露锋芒的。
至于是否考虑吸收业余高手,他不排除这种可能性,但也指出这样做的现实难题:体制仍有诸多限制;业余选手在行踪申报等方面仍达不到专业队运动员的标准。
另一个问题是教练训练手段单一。这方面他开始看到一些改进:“现在国家体育总局每年年底都组织教练员学习,有时还组织教练员到国外观摩,也组织比较年轻的教练出国训练;这些都是提高的方法。”
纵观韩刚的20年运动员生涯,最大成就无疑是全马破2:09和全运会夺冠这两大战绩。
对他来说,哪一个意义更加重大呢?
“肯定是跑进(2小时)9分。”他不假思索地回答。
“全运会各个省都重视,但是中国运动员跑进2:09,那是历史第一次,而且同时有两个人打开9分。这也代表中国马拉松向前迈进一步。以前只有胡钢军一人打开10分。”他补充道。
至于为何后来没能更进一步,“可能年龄大了点,体能出现问题”。
的确,2007年破纪录之时,他已经年近三十;退役时更是已满35岁“高龄”,能拿全运会亚军已经相当不容易了。
韩刚认为,自己后来未能再突破还有一个原因:“中国的科技团队助力还差一点。比如日本,一个团队可能十几人就为一个队员服务。我们现在可能做不到这一点,一个教练可能要为20个运动员服务。”
回首廿载竞技生涯,他是否有过任何遗憾?“还好吧。从接触体育到最后退役,中间肯定有好多。如果意志再坚定一点,我觉得成绩应该能更好。”
换过三支省队的他,性格中似乎存在某种不安于现状的因素?“差不多吧。”他笑着回答。
韩刚最推崇的运动员同行,是他的老乡兼前辈胡钢军。
“他是马拉松领域的顶尖人物,我的起步也跟他有关。1992年、1993年,北京马拉松电视直播我每年都看——那时还是黑白电视。”
而他最敬重的教练,则是栽培过自己内蒙队胡荣和云南队张国伟。“他们不光带出的队员成绩好,而且为人也非常好,对队员非常关心。”
被他尊称为“张导”的张国伟教练,曾被称作“中国长跑王子”,1987年全运会一人独揽5000、10000米和马拉松三枚长跑金牌。
胡荣教练也是运动员出身,只是运动生涯不长。他的弟子包括1997年全运会马拉松女子冠军潘金红(那一届内蒙囊括马拉松男女金牌,胡钢军获男子冠军)。
韩刚如今不大跑步,只是偶尔和运动员一起慢跑。他平时的爱好是打篮球、听音乐和喝茶。
他最后一次跑全马,是数年前被朋友拉着一起跑秦皇岛马拉松,“跑了5个多小时。”(笑)。
他妻子也是田径运动员出身,目前也在四川体育机关工作。两人育有一个五岁女儿,“个子蛮高的”。
由于疫情,她滞留在内蒙老家,夫妻俩已经好几个月没见到她了。
将来会不会让女儿跑步?“这要看她自己(是否)喜欢。”韩刚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