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越来越多的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产生了更高、更新、更多维度的要求,比如:升学如何衔接、综合能力如何培养、教育改如何选择......
同时,不少家庭也开始纠结幼小衔接的必要性,当然,家庭纠结的不是幼小衔接,而是担心那些按部就班以填鸭式、以提前学习一年级知识为标准的幼小衔接对孩子们心灵的碾压。
要知道,如今的教育也在慢慢转型,从知识储备式的教育转向到知识品质、学习能力的培养,因为,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知识的总量在不停地增长,所以,获取知识的能力就显得更加重要。
这个阶段,只有让孩子们广泛地横向体验多种知识,全面培养综合素质,才能帮助孩子们在升学阶段做到无缝衔接。
幼升小的升学环境
目前,郑州升学压力比不上北上广激烈竞争,但是,也不能说郑州是一个比较佛系的城市,升学压力还是存在的。
首先,无论是以集团运营的省实验思达、英才、鑫苑外国语.....还是独自前行的正弘国际、中原领航、人和国际,火热的报名录取,无形中就提高了升学的门槛,而面试的综合测评,是每一个意向进入民办学校家庭不可避免的一步。
其次,对于公办学校来说,自从2018年,开始要求公办幼儿园禁止小学化之后,几乎所有园走起了佛系道路,这就导致了幼儿园与小学之间,教学内容比较脱节。
虽然说公办小学没有入学门槛,但是,不同学校却能根据不同的划片家庭,做出不同的教学风格,甚至不同班主任带班的风格也是各有千秋,比如:有的学校到三年级才要求卷面工整,写字横平竖直;有的学校则是一年级开学第二周,就有所要求;所以,面对要求严格的学校,父母们是否能够接受,孩子的内心能否适应,是公办小学家庭面临的第一步。
当然,不管是民办小学还是公办小学,孩子们从幼儿园到小学,学习生活主要有五点改变:
第一、 学习内容:从具体生活走向抽象内容。
第二、师生关系:从侧重保教走向侧重教育。
第三、 学习方式:从游戏为主的活动走向以符号为媒介的学习。
第四、生活作息:从时间宽松走向相对紧凑。
第五、社会期待:从基本没有压力的“小朋友”,可能走向了承载家庭更多期望的“小学生”。
幼升小衔接什么内容?
《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一年级新生入学后,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从“零起点”开展教学,不得拔高教学要求,不得加快教学进度”。
按照标准,可以说孩子们进入一年级学习进度并不快。
所以,与学习知识相比,一年级的老师们更加关注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比如,课堂上是否认真听讲,参与活动的情况如何,课后能否做到及时复习等等。同样,在民办面试的过程中,知识只是一部分,更多的还是观察孩子们行为习惯、表达能力、协作能力等等的综合能力。
这一些“看不见”的衔接过程,才是孩子们在入学前需要掌握的基础能力,比如:孩子们坐姿正确,有握笔的力量、听力视觉能力足够;孩子们愿意积极参与活动中,遇到困难会自己思考或者寻求帮助,可以听从并且遵守一些简单的指令.......当然,这些能力也远远大于知识的传输。
法国著名教育学家卢梭曾经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 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这个次序, 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
所以,幼小衔接,关键是培养孩子们的视知觉能力、听知觉能力、运动协调能力、知觉转换能力、数学准备能力、语言沟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学习品质......可以说,幼小衔接不是一个为期几个月的短暂过程,而是一个漫长的教育阶段,不要因为想要赢了幼升小,而输在了幼小衔接。
针对这个阶段的启蒙培养,郑州乐知塾教育,通过校区四大板块,帮助孩子们培养自己的“潜能量”。
乐知塾教育
乐知塾教育,四大板块:
第一、文化课程
文化课程作为基础课程,学校准备了:直映拼音、直映识字、直映阅读、基础运算、趣味数学、国际英语、慧写字书法.......这些课程并不是一味的传输知识,而是根据孩子们的目前的接受能力,引导孩子们得到知识。
比如: “直映认字”跳过笔画、偏旁、拼音等一般的学字步骤、直接记忆直观形象的图形来联系汉字,图形对应,构成一个互通联想整体,促使孩子们调用右脑与左脑共同互作,使汉字伴着图画直接映射在头脑中,学起来轻松快速。让孩子每天只需要花20分钟左右的时间,就可以认识1500-2000个常用汉字(相当于小学1-6年级所学的大部分汉字),从而达到阅读能力。
“直映认字”抓住儿童记忆的黄金时期,在发展象思维的基础上结合抽象思维,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等规律。
第二、艺体课程
学校提供:游泳、美术、音乐、体能、篮球。
在小学阶段,孩子们越早发现兴趣越好,这样孩子们就能开始进入培养特长的时间。小学阶段孩子们的时间不再像幼儿园那么灵活与充裕,孩子们可能去上兴趣班,就难保证个人的阅读时间;阅读时间保证了,可能在线英语的时间就停止;当然,如果这些时间都能保证,孩子的状态可能就会出现小问题。所以,艺体课程,是低年级孩子们最关键的发现期。
第三、学习生活习惯课程
入学之后要面对的第一个课题,就是规范管理,而规范管理的前提孩子有时间意识,逐步过渡到自我时间管理。
比如:从幼⼉园进⼊⼩学,⼀下⼦要坐四十分钟,对很多⼀年级小学生来讲,无疑是⼀场严峻的考验。
为了减少,孩子们的“脱节“现象,乐知塾素养能力衔接班融合幼儿园与小学教育教学特点与模式,打造出独有的⼉童学习⽣活环境,例如:延长单节课程授课时间,减少总体课程量;再比如:采用⼊小学⼤课间,保留幼儿园的加餐,既保证正常的活动时间⼜适时的为儿童补充营养。
同时,孩子们有个人的成⻓导师,⼿把⼿教会孩⼦⼊学前的⾃我管理的好习惯,帮助孩⼦养成良好作息,正确的看书、⽤眼、写字姿势,学会保管个⼈物品和⾃我保护, 能够独⽴的工作和学习,学会上课听讲和上下课礼仪,关注细节,处处留⼼。
第四、社会技能课程
乐知塾素养能力衔接班社会技能课程以⽉为单位,每⽉⼀个主题,培养学生入学前需掌握的社会技能。孩子们在⼊学后也进⼊到⼀个⼩社会,在这个社会中需要学会基本的社会能⼒、比如:交友能⼒、情绪调节能⼒、对付攻击的能⼒,以及应对压⼒的能⼒等等。
乐知塾教育,通过全方面的综合培养,让孩子们做好进入小学的准备,同时,建设好“看不见”的综合能力,让孩子们小学之后,充满“后劲”。
关于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因娃而异,如果孩子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熟悉上课氛围,幼小衔接课程就可以选择性进行。
当然,如果父母们在学前没有为孩子们打好全面的基础,孩子们很可能入小学之后会遇上一些“小麻烦”,比如:需要时间理解什么是小学上课,需要时间明白课堂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还需要几周的尝试搞清楚每天到家一定要完成作业和进行第二天的学习准备......
另外,幼儿阶段能够培养孩子们阅读习惯,行为习惯,逻辑思维....同样可以让孩子接触汉字、拼音、写字.....没有必要过于排斥。
总之,用科学方法衔接,才是衔接的根基。
最后,越来越多的教育方式从应试开始走入另外一种极端,“纯快乐教育”,不许教太多了,孩子们应该好好玩......快乐教育,寓教于乐没有错,但是,玩是学的手段,而不是替代学习的生活方式,强调的是在玩中让孩子学到知识,以及灵活运用这些已经学到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