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环传动(002472)2019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概述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23,582.43万元,同比增长2.70%;净利润7,831.71万元,同比下降59.88%。
其主要原因:1、报告期内整车消费需求较为弱势;2、整车厂为应对市场不确定性实施去库存战略;3、国际贸易战、贸易保护措施及壁垒尘嚣;4、公司为抓住整车厂齿轮外包趋势,提前战略布局,与市场拉动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导致产能利用不饱和,折旧成本增加,同时资金需求带来的借款费用利息增加也是主要原因之一。作为资源、技术与资金高度整合、产业链条长的汽车产业在技术变革加快、产品定位重塑的驱动下将迎来新一轮的变局。公司将紧随着汽车产业的提升步伐,在压力下着眼未来,积极找寻破局之路。
(一)研发、拓展产品线
1、减速器研制取得新突破
公司聚集国内外精密传动领域的顶尖人才,经过多年沉淀,开发的系列化高精密关节减速器已广泛应用于国内众多主流机器人产品中,市场占有率日渐提升,产品品质获得客户高度认可,逐渐成为国内机器人减速器的领军品牌。公司进一步拓宽中、大负载产品型谱,全新开发了具有更高“功重比”的H系列减速器,产品规格型号达40余种,特别是公司研发的轻负载紧凑型精密减速器已在客户端全面的性能评测,有望在较短时间内,实现机器人减速器产品的全覆盖。报告期内,机器人减速器产品获得优秀工业新产品一等奖,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完成三项科技成果登记。
2、新能源车传动部件海外市场获得新机遇
作为趋势,公司始终相信汽车的“新能源化”发展之路不可阻挡,公司在多年前就已切入新能源车传动部件的技术领域。除为国内品牌上汽、吉利、比亚迪(002594)、广汽等多款新能源车型配套外,公司积极延展与外资品牌如博格华纳、日电产、大陆、舍弗勒等客户的项目合作,参与海外新能源头部企业的投标。截至止目前,新能源车传动部件销售占公司乘用车传动部件销售的30%以上,未来增长可期。
(二)客户结构调整、业务发展
1、切入高附加值产品蓝海
多年深耕于传动零部件业务使得公司获得了众多的优质客户,也获得大量的技术指导,逐步积累了小总成件的技术能力和装备支撑。为避免与变速器总成客户的竞争,同时坚持循序渐进的发展方略,公司于2018年7月设立孙公司大连环创,为大众提供同步器小总成,子公司江苏双环为客户开发的PGS小总成,在报告期内均已实现批量供应,发展态势良好并获得客户的高度认可。基于此,公司将利用现有装备和技术能力积蓄开拓差速器小总成业务。随着行业竞争越演越烈,主机厂将逐步从零配件外包扩展到小总成外包,公司将积极配合客户与市场的需求做相关布局。
2、聚焦优质客户群
为保证公司经营稳健性、确保客户群体质量,公司不断调整客户结构。报告期内,公司为采埃孚8HP项目的产品测试、批量生产做积极筹备,同时着力于开发欧、美、日乘用车龙头企业的自动变速器传动部件业务,并取得一定的进展;公司成功进入通用、爱信、加特可等客户的供应体系,为后续公司配套高端车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利于公司在汽车供应链体系中分得更大份额、享有更大红利。
(三)内部管理加强、运营效益提升
1、不断优化卓越绩效管理,形成自身特色SPS系统
多年沉淀的实践经验,公司形成了三大核心管理系统、四大价值创造过程。由精益生产系统(TPS)和管理信息系统(MIS)为支撑体系,以战略为引领,由领导力系统(MPS)拉动“研、供、产、销”四大价值创造过程。在有效的战略执行与分析改进的动态机制作用下,持续优化人才、资金、装备、技术等资源配置,实现为利益相关方持续创造价值,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卓越绩效系统SPS。
2、智能化工厂改造初见成效
公司一贯注重企业信息化建设,借助智能制造平台MES、在线质量控制SPC等管理方式对产品品质系统化管理,以公司浙江事业部、子公司双环嘉兴为代表,公司完成了多条生产线的自动化、智能化改造;同时,公司扩充全工艺自动化设备联网、实时质量控制、统计过程(SPC)等制造应用场景智能化。
(四)全球化布局实施、国际化团队打造
1、境外意向收购,深度协同发展
经公司多年用心经营,与国内外众多优质客户建立起深厚的技术与产品合作关系,形成一批本行业“巨头”客户群,如博世、大众、福特、卡特彼勒、约翰迪尔、采埃孚等。紧随着汽车产业的技术升级、全球齿轮制造加速外包的发展趋势,客户对公司做全球化布局的呼声越来越高,为进一步服务好海外客户,协同上下游资源,公司积极推进全球化战略的实施。报告期内,公司与VVPKG公司签署股权意向收购协议,收购其100%持有的德国STP公司和WTP公司各81%股份。通过此次收购,公司将进一步拓展欧洲市场,加快国际化发展进程,积极做全球化布局和长期战略规划,与标的公司实现优势互补、客户协同效应、产品面拓展。
2、推进全球化布局,打造国际化团队
随着全球化布局的不断推进,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与储备已成为公司推进“走出去”战略,不断夯实跨国经营发展基础的关键资源。报告期内,公司积极通过“内培外引”政策,内部通过系统的分阶梯人才培训体系不断培养团队的国际化意识、国际化知识结构,外部引入真才实干、有国际化视野的优秀人才,打造一支与时俱进、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队伍。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1、布局的属地化
公司长期深耕机械传动齿轮,基于几十年的专业化生产制造积累,公司与众多国内外优质客户建立起深厚的技术与产品合作关系,形成一批本行业“巨头”客户群,如博世、采埃孚、利勃海尔、卡特彼勒、康明斯、博格华纳、伊顿、西门子等以及国内的比亚迪、上汽、玉柴集团等。
近年来公司积极围绕国内外整车(主机)厂的属地与产业的地理分布,紧密构建协同共生的合作关系,通过兼并收购、投资建设等方式推进合作模式的快速复制,并积极尝试在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的市场开拓,以实现公司布局“属地化”的经营战略。当前,已形成上汽变、一汽、吉利等属地配套,并正加快向国内其他重要整车厂的推进力度,同时,以采埃孚为代表的多家国外“巨头”正加大对国内的属地扩张,公司凭借长期的“外向市场”合作实践,正将属地化模式嫁接到这一合作场景。
2、品质的精密化
公司不断优化产品结构,逐步向高品质、精密化产品进军。公司凭借与国外客户在高品质传动件研制的多年合作经验,在高端件的设计加工能力上具备优势,将有益于公司把握行业转型升级的市场机遇,逐步从手动挡等传统汽车传动部件向自动挡、新能源车传动部件等高精度、高品质、高附加值产品转型。
公司通过多年的自主研发,在国家“863计划”和工信部智能制造专项支持下,经历样机开发、小批量试制、批量化产业能力建设,突破了设计理论、制造关键工艺、检测测试、高精密装配和专用装备开发等关键核心技术,已形成工业机器人用全系列RV减速器产品,并获得广泛市场认可。
3、管理的精细化
随着公司规模不断扩大,公司管理水平持续提升,管理模式更加精细化。在秉持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公司通过基于精益生产系统(TPS)形成契合公司经营管理实际需要的双环卓越绩效系统(SPS),拉动“研、供、产、销”四大价值创造过程,持续优化“人、财、物、技”四大资源配置,实现利益相关多方共赢。
实施经营管理活动“信息化”全覆盖。公司实施生产装备数控化、检验测量电子化、作业标准化、管理流程化等四大工程。公司推行以提升管理者品德和绩效为目的,建立文化力、学习力、运营力和创新力等“四力”共聚的领导力系统(MPS),有效促进管理理念和战略目标的落实。
4、研发的产业化
公司拥有汽车齿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具备齿轮技术与工艺的研究与应用、齿轮产品制造智能化和其他相关前沿性领域应用研究的能力。公司每年实施多达四五百种新品的工艺改造升级。公司具备与国外高端客户合作开展技术攻关和工艺改进的能力,特别在热处理数据库分析与运用、干切工艺法的突破、PFMEA库的建立与运用等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积累。双环传动机械研究院自成立以来,逐步发展成为支持和推动企业发展的智识动力,通过多年的努力,已实现具有进口替代等级的高精度工业用IV减速器的产业化落地,并正快速推进谐波减速器的产业化研制,以形成高精度减速器的全链条产业化能力。
三、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1、行业格局和趋势
(1)面临挑战
1)供给改革是个逐步完善的过程
近年来,国家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推出供给侧发展改革路劲,这在短期内引发消费市场和结构的较大波动,同时产业制造的提升压力逐渐增大,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消费环境和意愿的变化。自2018年第四季度以来,我国首次出现汽车市场的负增长,这直接传导到相关零部件企业的发展市场。2019年可能会出现前低后高的发展态势,但这个过程将需要时间去消化。同时,中国业务向第三国或本国战略性转移的可能性变得更大,这都加大了国内企业外销和内销客户订单承压风险。
2)国内外车厂的整合和汽车市场渗透步伐日益剧烈
在我国持续扩大对外开放,进一步融合国际产业合作和竞争大潮中,国内外车厂及其部件总成企业之间的整合、并购、参股等合作形式有望全面展开。这直接引发客户和产品结构的大幅度变动,对公司适时调整和整合资源以适应新客户和新产品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存量博弈甚至减量博弈中狭缝求生、顺利突围,保持富有弹性的、灵活的组织管理能力将是公司需求重点解决的课题。
(2)机遇
1)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将释放巨大市场
随着全球能源、环境、交通安全等问题日渐突出和消费者对汽车的舒适、便利、娱乐等的要求越来越高,以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为趋势的汽车“新四化”,将重塑汽车产业链。一方面,如通用、福特等传统汽车制造商和博世、采埃孚等一级供应商正在加快电动、无人驾驶汽车产业布局的步伐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了高速增长;另一方面,国外众多主机和整车厂商加速外放燃油性高级别自动变速箱部件业务。这对于专业齿轮部件生产企业而言,将迎来跨越式发展新机遇。
2)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开启新的增长
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新兴技术的成熟与融合,助力车联网、智能交通、智能家居、工业物联网、机器人和智能工厂等领域的应用场景不断凸显。在汽车智能化和电动化浪潮的推动下,动力控制系统、底盘与安全控制、车载电子装置等汽车电子产品的渗透率将不断提高。人口红利优势的逝去,高效生产需求的提高,助推企业向“智造”转型升级,工业4.0应用市场前景无限。
2、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结合外部变化环境与公司发展规划,在有效利用现有资源和产业经验,向趋势要发展,抢滩新兴市场;向市场要订单,盘活闲置资产;向管理要效益,提高人均产出,积极主动地推进内涵式增长和外延式发展“双轮驱动”战略,始终“坚定信念、凝聚心力”,推动公司的持续、快速发展。
(1)“创新”谋先。公司始终秉持“好一点,好很多”的企业核心价值观,推进组织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和工艺技术创新。公司将以科技为先导,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推进智能制造的全面铺开,集结人财物力量,发力减速器总成件的技术难点攻克,最终实现高精度减速器的完全进口替代,同时,与国内外重要整车厂及相关总成企业合作,合力推进新能源车部件及总成件的研制与产业化
(2)“精益”谋实。公司通过供应链的整合、产品与客户结构的优化,以调思想、调结构、调人才,降成本、降库存,省人化的“三调二降一化”为抓手,持续提升公司精益化生产管理水准,提高投入产出比。公司积极推动集团化管理模式的打造,健全多业务单元协同效应,提升资源内循环的有效性。
(3)“转型”谋局。驾驶的智能化、动力的清洁化将是未来汽车发展的趋势。公司利用多年积累的齿轮研制经验,以及与“未来车”发展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内外车企多年合作关系的基础上,紧跟汽车行业的“智能网联”发展趋势,积极参与相关技术的研发和攻关,以实现在“明日之星”细分业务上的先动竞争优势,巩固公司在本行业领先地位。
3、2020年公司经营计划
公司是全球规模最大的齿轮制造服务供应商,如今主机厂外包趋势愈发突显、小总成和新能源机遇不断、新势力造车风起云涌,均是潜在的新增市场。然而受疫情影响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尚不明朗,疫情之下挑战与机遇并存,对外公司需加大力度拓展业务,对内需进一步梳理经营管理激发活力,为疫情后汽车行业的复苏做好充足准备。
(1)SPS体系推广与落地
结合多年的经营经验,公司将全力推进具有自身特色的卓越绩效管理系统SPS融入日常经营体系并落地实施。领导力系统尚需进一步提炼,管理信息系统MIS和精益生产系统TPS两大支柱已经具备一定基础,这三大核心系统将为企业研供产销价值链的良好运营提供强力保障。
(2)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
把握现有自动变、新能源、轨道交通等业务机遇的同时,基于大连环创同步器小总成、江苏双环CVT行星排小总成的批量经验,公司将积极进军小总成领域,力争在新的业务模块有所突破,提高单车价值量。此外,公司将拓宽RV减速器产品的系列化覆盖及谐波减速器的市场推广。
(3)优质客户聚焦与业务集中度提升
为确保公司经营稳健,公司不断深挖现有头部客户的资源,提高业务集中度;此外,着眼于全球优质客户的机会把握,积极推动与意向标的公司德国STP公司的市场协同,优势互补,将公司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齿轮制造厂商。
(4)信息化管理与经营成效提升
加快BI和MES系统落地,实现基础数据可视化以发挥分析和指导决策的作用,发挥数字驱动力。MES在线数据和模块化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将有力地改善生产线可动率、在制品周转天数和库存周转天数。通过数字引导科学决策,数字驱动价值实现。
(5)国际化人才团队建设
不断完善人力资源体系建设,推动各项培训工作实施。运行商学院机制,打造以胜任力为培育方向的管理干部培训系统,创建班组长标准培养机制。通过内培养、外引进等多种途径,不断培养团队的国际化意识、国际化知识结构,引入真才实干、有国际化视野的优秀人才,打造一支与时俱进、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队伍。
4、可能面对的风险
(1)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
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依然,但受疫情影响短期增长面临的下行压力增大。在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复杂的背景下,供给端和需求端均有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自然增长速度可能进一步下降,公司将积极丰富产品线,提升单车价值,深挖优质客户的业务机会,提升市场份额,以降低宏观经济造成的影响。
(2)行业格局变动风险
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大、消费升级趋势的形成,助推了国外车企以多种组织形态进入我国,促使了国人对中高档车的需求大增。这势必引发部件制造商的客户和产品结构变化,要求公司对变化的市场环境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并适时地予以有效响应。为踏上变化的节奏,对公司无论在新旧增长动能的转换、新老客户结构的优化、现有产能的盘活和调整以及组织管理体系的重塑等方面都提出了挑战。
(3)企业资源整合风险
公司在实践“地产销”和“走出去”战略的过程中,将会面临国内外经营投资环境的差异与不确定,导致发展规划和实际效果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无论投资设厂、企业收并购等实现公司发展扩张,后期的经营管理所面临的诸多风险存在一定的不可控。此外,加强供应链管理,降低重资产高投入发展模式,提高投入产出比,均需求向更广更深的管理领域付诸更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