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大姐在一家工厂里给人做饭,住在杭州滨江一处过渡房里。平时工作忙碌,每天下午两点就要上班,其女儿就只能一个人待在家里,无暇顾及。
前两天,她去银行取钱,发现被女儿花掉了18万。她正要问清楚是怎么一回事,女儿直接冲进屋里哭了。
原来因为傅大姐女儿要上网课,自己又赶着去上班,所以单独把手机留给了九岁的孩子,上完网课孩子就点看各视频,还刷起了礼物。妈妈卡里刚借的18万没几天就刷掉了,只剩下78块了。
江苏南通,一名初一新生由于沉迷于玩一款“吃鸡”游戏时,不慎从四楼坠落身;海南12岁小学生花掉母亲仅有的4万积蓄打赏女主播;因为沉迷于暴力游戏,湖南15岁少年残忍杀害了女邻居…这些相关的沉迷网络的悲剧性新闻我们可以发现以下问题:
- 网络受众低龄化
- 网络无孔不入
- 网络行为失控
2019(第九届)中国互联网产业年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邬贺铨表示,互联网走过了50年,全球的互联网普及率超过了55%,中国全面接入互联网25年,互联网普及率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调查数据显示,未成年人互联网总体普及率高达98.1%。与之相伴的是,网络成瘾现象十分严峻
这一切显示网络时代已经悄悄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无论你承不承认网络时代已经到来很久,明显我们在接受它带来的便利同时没有做好对它的鉴定和监管。孩子失控背后,父母应该要认清网络时代,除了拥抱它,还要知道如何给自己和孩子做网络的“断舍离”。
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提出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把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指出每一阶段的特殊社会心理任务;并认为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矛盾,矛盾的顺利解决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
0-2岁孩子会有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这个阶段需要父母无条件的关注和关爱;
2-4岁产生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想要得到鼓励和支持自主的爱;
4-7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希望体验到自己能力感;7-12岁是勤奋对自卑的冲突,渴望有尊重和空间的爱;
12-18岁出现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渴望独立找到方向,有引领的爱。
透过孩子各种行为表现,了解孩子各个年龄段的心理发展特点,明白孩子网瘾背后隐含的心理诉求与渴望,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孩子沉迷网络背后真正的原因:
1、父母监管不力
网友陈洁有个儿子今年10岁,脾气暴躁,经常逃课外出上网,最近听说还迷上了直播,想要辍学做直播赚钱。陈洁回忆儿子从小自己带大,由于年轻缺乏经验,带孩子没有太大的耐性,孩子2岁不到总习惯性把他往旁边一放,给一台手机就去做自己的事情了,当她意识到问题时孩子已经离不开“精彩”的网络世界。
孩子沉迷网络的很大程度上是与父母的教育有关,当然也与孩子接触的社会因素有关,但最终还是归结于家长没有给与孩子适当的爱和引导。
0-2岁的孩子希望得到更多关爱,陈洁的儿子从小只有冷冰冰的手机,到了7-12岁孩子开始上学渴望得到尊重时候,妈妈却开始干预自己的生活,虽然陈洁意识到问题但是从小在冷漠的环境长大孩子只有认得网络给予的“快乐”。
2、网络多元化
丰富的资讯,新颖的形式,虚拟的世界,四海八荒,各路人才,无所不包,精彩绝伦,网络世界精彩纷呈;网络还是多元化的,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求,只要搜一搜,找一找,看一看,翻一翻,逛一逛,玩一玩,就能让人忘记现实的烦恼。
网络科技如此发达,现实中很多事情通过网络就能解决,足不出户都能走遍世界,无需实验和作业就能得出结果,不学习也能得到相应的结论,“速食时代”大家不再在意过程,只注重得失,不愿意花费太多的精力、时间、成本去专研问题、磨练技能,活在网络时代却越来越焦虑。
孩子年龄小没有太多的经历和体验,因为没有太多的沉淀也就不懂得控制,走向迷失貌似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
3、心理上的时间压缩效应(短暂的欢愉)
著名神经心理学家帕特里克•哈格德(Patrick Haggard)在《神经科学》上发表的一篇论文,首次提出了人们对主动行动及相应的行为后果之间的时间感受会产生时间缩短的现象。
他在实验上要求参与者按压一个会延迟发出声音的按键,并对按下按键的时刻与听到声音的时刻之间的时长进行估计。研究者发现,当被试主动按压按键的时候,被试对按键时间与所引发声音之间的时长感受,比非主动按键时感受到的时长要短很多。
实验表示:当我们主动去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我们感受到的时间就会缩短。这就好像我们看喜欢的电视时间会过的很快,当孩子上网的时候他们就会一直沉迷不知道时间流逝,因为快乐的时间总是过的很快的。
我们都知道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多少金钱都弥补不了爱的缺失,在网络无孔不入的今天我们除了接受它的便利和利用其发达的资讯,孩子更应该知道与它保持安全的距离,这样才能发现生活中更多的美好。
如何在孩子接触网络的前后做好相应的准备?好的生活习惯,必要的约束,关键的“断舍离”一个都不能少。
1、兴趣培养,习惯养成
邻居带着她的儿子你牛牛来我家玩,没坐多久就说最近太烦恼,自己儿子已经一年级了,既不喜欢看书也不喜欢写作业,整天抱着手机看视频玩游戏,还必须要给他玩手机才答应吃顿饭。自己是实在没办法了问我有没有什么办法让孩子戒掉玩手机的坏习惯。
“既然你都说是习惯了,那肯定是要时间去改变的,不然你给他买些故事书试试看”,我提出自己的意见。牛牛妈立刻摇摇头“还是算了吧,他啊,从小不看书的”,“你得先给他讲讲,让他知道故事书是很精彩的”我试图解释,“可是每天晚上他都睡得很晚,大人都累了,天天讲故事不实际”。好吧,我也没有继续说什么,以一句“你有空就尝试一下吧”结束这个话题。
中国有句老话“三岁看老”,都说三岁看出一个孩子的品性,国外也有一个比较流行的概念叫“terrible two”,其实指的是儿童在两岁左右开始的第一个自我意识形成期,所以2-3岁的孩子被人称之为儿童的第一个叛逆期。
随着自我意识的萌芽,孩子开始建立独立人格,学习自理能力,建立思考能力和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家长应该做的就是提供孩子优质的学习环境。例如,希望孩子爱看书,家里的书应该随手可及,父母有看书的习惯,孩子自然会模仿,据悉孩子的行为方式大多从模仿亲密关系人开始,想要孩子爱学习,大人先学习。
好比讲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行为习惯,故事内容经过挑选,能形成孩子积极的三观,手指点读,能让孩子对文字有初步的理解,故事能增加孩子大脑的活跃度,想象力和创造力。家长可以反复讲述,直到孩子稍长可以角色互换,让孩子讲,脱书讲,自己编,这样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有了。
其实如果家里只摆着书,孩子难免会不自觉的去看,随着长大她就理解到书本的魅力,大千世界,书本也能找到。喜欢上故事就会喜欢上阅读,喜欢了阅读就能成就更多可能。
当然读书,运动,旅游等这些兴趣的培养都能够让孩子走出网络,爱上现实的生活。一切的开始都需要家长花更多的时间去陪伴和学习。牛牛9岁错过最佳的年龄是不是就没办法扭转了呢?不是的,一切兴趣的培养都不会玩,前提是年龄越大孩子越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接受和喜欢。
2、恰当的给予放纵(边际效用递减)
我们都知道只要家里摆着一堆的零食孩子基本就不会怎么吃的,可是如果你整天不让孩子吃零食甚至偷偷的藏起来,孩子伊迪娜看到准给你闹,这就奇怪了,难道这就是人性“物以稀为贵”,其实这种行为可以用边际递减效应做解释。
边际递减效应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一种投入要素连续地等量增加,增加到一定产值后,所提供的产品的增量就会下降,即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会递减。
如果孩子一旦有机会上网,大多都会沉迷不能自拔,大多越压抑越反弹得厉害。相比较而言和孩子约定上网的时间和离网后的安排,孩子的兴趣暂时得到满足,反而能收起心思去干其他更重要的事情。当孩子上网的时间多了,根据边际递减效应沉迷网络的兴致会慢慢递减。
压抑孩子的乐趣不如选择相信并监督。只要家长监督到位,和孩子约定好上网的方式,遵守约定进入下一步学习会更显效果。
3、倒U形假说”给予适当的压力
在职场会发现工作中如果压力太小,就会没有动力;相反压力太大,又成为阻力;显然只有压力适中,才能成为激励人的动力,这个状态的人工作效率会很高。这种情形其实可以用倒u形假说来解释。
倒U形假说,亦称“贝克尔境界”,说明成绩与唤醒水平之间关系的理论假设,认为每项任务都有一个最佳的唤醒水平,未达到或超过这个最佳点,活动效率(成绩)即会下降。
闺蜜美美初中时候成绩名列前茅,有一个考重点中学的梦,一直默默努力最终愿望实现了。然而进入重点学校后由于压力过大得不到缓解,常常失魂落魄,失去学习的乐趣,成绩大不如前,最后因为分到了理想的学科找到了平衡点而得到提高。
英国经济学家贝佛里奇说过: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在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思想上的压力,甚至肉体上的痛苦都可能成为精神上的兴奋剂。有时候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过大的压力又像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适当的压力才是孩子成长必须的养分。
正面告诉孩子需要面对的压力:
- 学校的压力,例如:老师喜欢学习好的学生,学习好会得到的优待,学习好对将来的影响等。
- 家里的压力,例如:孩子学不好,需要补习,经济负担加重,父母需要花更多时间在工作上,陪伴减少等。
- 社会的压力,例如:升学的压力,成绩的优劣定位人生,涉及选择工作的权利,被人选择而不是自主选择工作和人生等。
和孩子一起讨论学习、讨论社会,讨论人生,一起制定学习计划。适当放松一下,上网冲冲浪还是可以的。
我是小鱼儿与小王子,关注我,一起做成长型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