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优化营商环境方案(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实施方案)

为深入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加快培育壮大“6+3”现代产业体系,聚焦优化“四个环境”,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助推我市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抓审批提速,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

1.企业开办。简化市场准入环节,企业开办全流程合并为营业执照申领、社保登记、医保登记、住房公积金登记和印章刻制、涉税办理2个环节,全程网办、一日办结,免费为企业提供营业执照、印章、发票(不含增值税专用发票)及税控设备。在更大行业范围实施“一业一证”改革,实现“一证准营”。打破地域限制,企业登记注册做到当地受理、异地发证,省内通办、跨省联办。全面实施“证照分离”、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分类改革,完善审管衔接机制,破解“准入不准营”难题。(牵头单位:市审批服务局、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市税务局、市民政局、市医保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

2.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全面实施并联审批,持续提升数字化图纸审查和规划设计方案联审服务效率。制定优化政府投资房屋建筑类、政府投资市政公用线性工程类、社会投资一般工业项目和线性工程类、社会投资房屋建筑类、社会投资拿地即开工(带方案)类、社会投资小型工业和简易低风险类等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实施细则和流程图,将主流程审批时限再压减10%以上。(牵头单位:市审批服务局;责任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3.水电气热接入。实施用电申请“一窗受理”和信息共享,推行电力接入外线工程行政审批手续并联办理和限时办结。优化用水用气报装服务,推行“网上办”“掌上办”,做到一窗受理、联合踏勘、并联审批、统一出件,符合条件的可实行告知承诺制;用水接通不超过7个工作日,燃气接通不超过10个工作日。加强工业蒸汽管网和供热管网建设,保障工业企业生产蒸汽热源供应。(牵头单位:市审批服务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城乡水务局;责任单位:市能源局、枣庄供电公司)

4.不动产权登记。以“互联网+不动产登记”为依托,通过部门间信息共享进行人脸识别和电子签名,探索不动产登记不见面审批,实现“零跑腿”。深化“全市通办”“全省通办”,拓展枣庄、徐州、商丘、淮北四省四市“跨省通办”,不断提升不动产登记便利度。梳理楼宇闲置资源,建立楼宇项目储备库,为总部经济、众创空间、电商平台等项目提供服务。(牵头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责任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民政局、市公安局、市税务局)

5.数字政务建设。加快数字政务建设,实现各部门、各层级、各业务系统数据信息互联互通;进一步拓展电子证照和电子印章应用场景,凡能出示合法有效电子证照的,不再要求其另行提供。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完善市、区(市)、镇(街)、村(居)四级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实现线上政务服务平台和线下实体服务大厅融合发展。(牵头单位:市政府办公室〈市大数据局〉;责任单位:市审批服务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市场监管局)

6.政务服务办理。着力打造“枣办好”政务服务品牌,在各级政务服务大厅全面深化“一窗受理”改革,实行告知承诺制、容缺受理,落实“窗口无否决权”和政务服务“找茬吐槽”机制,全面实施“好差评”制度;深化行政审批延时服务、预约服务,设立24小时便民自助服务区,做到政务服务“24小时不打烊”。开通重点项目绿色通道,实行“一企一策”精准帮办代办服务。(牵头单位:市政府办公室、市审批服务局;责任单位:市直有关部门单位)

二、抓规范便捷,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

7.政府采购和招投标。赋予社会投资的房屋建筑工程建设单位发包自主权,消除在招投标过程中对不同所有制企业设置的各类不合理限制和壁垒。实施智能化交易系统建设,推进全流程电子化交易,增加不见面开标、远程异地评标、大数据分析和电子档案管理等功能,提升交易服务效能。(牵头单位:市审批服务局;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

8.融资服务。支持商业银行探索符合市场主体创新创业、生产经营需求的授信准入、风险评级、审查批准和贷后管理制度模式,提高市场主体信贷管理水平。税务、银保监部门和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合作,将市场主体纳税信用转化为融资信用,发挥纳税信用信息在普惠金融体系中的重要作用。(牵头单位:市地方金融监管局;责任单位:市人民银行、枣庄银保监分局、市税务局)

9.跨境贸易。建设更高水平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报检报关“串联”改“并联”,进一步压缩口岸整体通关时间。海关实施7×24小时预约加班,加急货物加急通关。(牵头单位:市商务局;责任单位:枣庄海关、市税务局、市人民银行)

10.市场监管。持续推动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常态化,降低守法诚信企业抽查比例,一年内对同一市场主体的检查,原则上不超过2次。(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市直有关部门单位)

自媒体运营营

11.诚信建设。建立“政府承诺+社会监督+失信问责”机制,梳理政府对企业失信事项,逐项提出依法依规限期解决的措施。深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失信约束措施台账,对严重失信主体在行政审批、财政性资金分配、评先评优、公共资源交易等领域实施限制性措施,推动信用制度、信用记录、共享平台、联合惩戒等方面实现新突破。(牵头单位:市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市直有关部门单位)

三、抓公平公正,进一步优化法治环境

12.社会治安。建立“一企一警”服务机制,开展“千警联千企”活动,对重点企业涉警警情常态研判、快速处置,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和问题。开展治安秩序整治并严厉打击违法犯罪,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治安环境。(牵头单位:市公安局;责任单位:市直有关部门单位)

13.企业家权益保护。严格落实执法司法平等保护机制,突出保护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依法妥善处理各种涉企纠纷。对企业轻微违规或非主观过失实行首次不罚、首次轻罚,慎用查封、扣押、冻结等强制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发挥审判监督的纠错功能,保障企业家对生效裁判的申请再审权。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每年表彰一批功勋企业,在全社会形成重商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围。(牵头单位:市委政法委、市法院;责任单位: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

14.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举报投诉和维权援助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侵权违法行为处置力度,提高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侵权纠纷行政处理效率。完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网络,严格落实“三审合一”审判工作机制,加大惩罚性赔偿制度适用力度。(牵头单位: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市文化和旅游局)

15.中介服务。严控新设中介服务项目,动态调整市级政务服务事项中介服务项目清单。按照“垄断性中介必须进驻、竞争性中介择优进驻、缺位中介外来引进”的原则,在市民中心设立中介集中服务区,建立“中介服务超市”。(牵头单位:市政府办公室、市审批服务局;责任单位:市委编办、市发展改革委、市市场监管局、市民政局)

16.企业退出。加强破产审判专业化建设,充分发挥府院联动、破产重整企业信用修复机制和破产管理人协会作用,加快审理破产案件,探索破产案件繁简分流机制,对“僵尸企业”破产案件快速受理、快速出清。进一步提升企业注销便利度,强化税务、市场监管等环节协同办理,扩大简易注销范围,压缩简易注销时间,让市场主体进得来、退得出。(牵头单位:市法院;责任单位:市国资委、市审批服务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税务局)

四、抓保障落实,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

17.诉求办理。依托“爱山东•枣庄”APP和12345政务服务热线,整合市长信箱、国务院“互联网+督查”、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等渠道,搭建市“企呼枣(早)应、接诉即办”综合指挥平台,扎口受理企业各类咨询、求助、建议、投诉、举报类诉求。实行“顶格协调、提级办理”,建立快速响应、高效办理、及时反馈、闭环运行的工作机制,做到企业诉求“统一受理、统一服务、统一督办、统一回访”,帮助企业破解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堵点痛点。对各区(市)和市直部门(单位)诉求事项办理情况,建立健全一月一通报、一季度一测评、半年一排名、年终总评的考核评价机制,确保考出实效。(牵头单位:市政府办公室;责任单位:市直有关部门单位)

18.项目服务。开展重点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对“6+3”现代产业体系项目及重大基础设施、重大平台、重大民生工程实施入库管理和重点服务,建立“一个重点项目、一名推进专员、一个责任部门、一个推进方案、一跟到底”的“五个一”重点项目专员推进机制。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补链、强链、延链”的重点项目,建立“一个项目、一名市级领导、一套专班、一抓到底”的领导帮扶帮包推进机制,帮包领导落实“一线工作法”,点对点联系项目单位,每季度到项目单位现场办公不少于一次,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牵头单位:市政府办公室、市发展改革委;责任单位:市直有关部门单位)

19.督察落实。对群众和市场主体反映强烈、工作推进不力的区(市)、市直部门(单位)进行重点督察,督办解决发现的突出问题。综合运用社会监督、媒体监督、举报受理等手段,及时曝光和处理涉企营商环境问题。精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严肃查处党员干部、公职人员“人为梗阻”、吃拿卡要、优亲厚友、以权谋私等问题。(牵头单位: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市纪委监委机关;责任单位:市直有关部门单位)

20.考核问效。定期开展优化营商环境考评工作,公开考评结果,强化结果运用。各区(市)、枣庄高新区建立相应的推进机制,加快优化本地营商环境。(牵头单位:市委组织部、市政府办公室;责任单位:市直有关部门单位)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