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坤集团董事长(谁的上坤?)

上坤上了。



收盘微涨至2.3港元,总市值46亿港元。


近两年,包括上坤在内的一众内地房企活跃了港股资本市场,但赛道也随之变得更窄。


被媒体奉为“长期主义者”的朱静有几分万茜的影子。


她在中欧商学院攻读EMBA期间结识了林劲峰,怀揣梦想的职业经理人携手知名资本投资人,辞去建业副总裁一职后,朱静就在上海创办了上坤地产。


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新房企能够立足于上海,正是凭借其背后的林劲峰与盈信。


要相信运气。


至少从结局来讲,林劲峰曾经是个运气极佳的投资人。2003年,他以每股12元的价格买入100万股茅台,持有至今翻了141倍,这也为其赢得了“中国巴菲特”的名号。


在投资上坤地产之前,林劲峰只有一次针对房地产企业的股权投资,被投企业是朗诗,当时的朗诗资金链极度紧张,林劲峰与盈信的资金对其至关重要。


对朗诗的投资也收回了应有的盈利,2019年林劲峰正式告别朗诗,将精力集中于上坤地产。


上坤集团运营管理中心龙德军

“她正好出现在准确的时间和准确的地点,遇到了准确的事情。”


在中欧EMBA毕业典礼上,林劲峰向朱静“表白”:“我看好地产行业,我们之间完全互补,我们的事业能够取得巨大成功,请相信我。”


朱静转身给了林劲峰一个拥抱。


这是一段林劲峰的内部讲话,身为一名投资人,也挺文采飞扬的。


林劲峰曾经公开表示,朱静是盈信最主要、最得力的干将。从林劲峰的言语中看得出来,朱静虽然身为上坤地产的董事长,但终究是同一届“打工人”。


林劲峰对于上坤地产的力捧是在2015年,一个创立仅6年的小房企,硬生生从万科碧桂园手中夺走了佘山项目地块。


2015年上坤地产年销售额是17亿元。


佘山项目的开售直接将上坤地产2018年的销售额拉高至230亿元,同比2017年增长了346%。


“上坤需要资金去收购天安中国的上海松江佘山地块,盈信哪怕减持茅台也要去支持。”林劲峰对上坤地产的资本支持将其送入“百强阵营”,他认为由朱静执掌的上坤地产,在未来将为盈信做出重要贡献。


截至2020年8月,上坤地产拥有49个开发项目,总土储面积410万平方米,但其主战场依旧在上海。


作为区域型房企的代表,上坤地产如何启动全国战略布局,挑战依旧。


无论是林劲峰还是朱静,他们当然都明白区域型房企发展到一定规模,尤其在向千亿冲击的路上之时,规范运营与债务融资就成为其必须解决的问题。


上坤地产的降负债手段可谓业内顶级,这也是其能够二次通过招股书成功IPO的关键。


2017年上坤地产的净负债率为684.9%,2019年降至118.8%,今年4月净负债率回到80%以内,避开10月颁布的政策“红线”。


与负债率同降的还有其银行有息借款,由2017的51.97亿元降至目前的47.61亿元,但平均利率成本也由7.4%提升至10.3%,原因在于其债务结构中银行以外的渠道借款成本较高。


今年国内房企平均融资成本在3%-6%之间,上坤地产在信托、资管等平台的融资将其成本拉高,截至2020年8月底,上坤地产银行外其他贷款的未偿还本金总额达到36亿,融资成本在9%-18%。


融资成本的增加对其盈利能力及经营业绩均造成压力。截至8月底,上坤地产有息负债47.6亿,其中短债占50%,而上坤手中现金余量不过11.83亿,短债承压明显。


赴港上市,成为了上坤地产为数不多的必选项之一。


净负债率与银行信贷迅速降低的背后,是其非控股股东权益的暴涨。上坤地产非控股股东权益占比由2017年1.6%增至2019年的68.9%。


非控股股东权益占比居高不下,更是直接导致其净利润被大量分食,2020年上坤地产少数股东净利润占比高达80%。


上坤地产在获取规模的同时,也付出了高债务与低利润的代价,急需赴港IPO缓解其资金压力。


赴港IPO是上坤摆脱融资压力的第一步,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之下,“千亿规模”的跑道已经不及以往容易赶超,但至少上坤已经敲了钟。


在上坤地产的身后,仍有包括领地控股、三巽集团、大唐地产等多家房企仍在排队等候,赴港上市的窗口期已过,但中小型房企的债务压力还在等着缓解。


在未来,被并购或许并不是一个差的选择,有太多追求规模化的小型房企,将会倒在IPO的门外。


林劲峰如果早几年认识朱静,上坤此时大概也是一家千亿级房企了。


运气往往转瞬即逝,“中国巴菲特”的名头在那场茅台盛宴中已经够响,上坤地产也再难为其赢得下一个百倍收益。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