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在最巍峨的雪山上,开出一朵最娇艳的花。他出生于偏远山区的特困家庭里。贫困对于他来说已是常态,他遇到的考验远远不止是这一点。
12岁挑起家庭的重担,20岁把全家人带到自己学习的城市,生活的艰辛都压在了他身上。
30岁,他冲在公益事业的前端,携手创立的孝基金,帮助无数困难家庭。人们都说世事之路蜿蜒崎岖,有人乘着越野车疾驰而过,而他赤足走来,却依旧洋溢着赤忱与真心。
(一)命运被刻满了划痕
说百姓故事,品百味人生,本期子牙童趣咱们老百姓就讲讲全国道德模范人物杨怀保的故事。
1983年,杨怀保出生在陕西省汉中市的一个贫困县里。也许从他出生这一刻命运便被刻满了划痕。
母亲身体不好,家里积蓄不多,自懂事以来他几乎没有看见过爸妈穿过新衣服,给爸妈买件新衣服的愿望种子在他心里深根发芽。他每次放学后会跑到山上挖药材去卖。
干家务、照顾弟弟、挖药材,还有学习,这就是整个童年。好在他从来没觉得自己过得有多不好,在学习上,他积极进取,从未落下功课;生活上,懂事的帮父母分担。
积极乐观——这是他十二岁之前的人生态度。也是这一年,他迎来了人生中第一个重大的考验。
彼时的杨怀保怎么也没想到,疾病会突然降临到这个贫寒的家庭。母亲身患重病,父亲不得不四处筹钱,幸运的是终于筹够医药费,父亲带着母亲前往西安进行了治疗。
但术后恢复治疗又是一笔巨额开销,此时这个处于风雨中的小家庭不得不做出权衡:要治病,就需要继续四处筹钱,两个还在孩子上学,家里只有父亲一个劳动力;不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母亲,留着一条命却再也没有劳动能力,医药费开销也同样压过来。
无论如何抉择,困难都不给人喘息的机会。拖着是他们唯一的方法,但可这并不是长久之事。家里只有一个劳动力,术后的后遗症,医药费,哪一件都对这个家庭来说是一个大问题。
(二)顶梁柱倒下了
父亲去建筑工地打工,杨保怀懂事的包揽了家里所有大小事务,包括照顾母亲和弟弟,这个时候的他,往返奔波于家和学校之间。此时他尚是一个十二岁的孩子,小小的肩膀撑起了半个家庭。
灾难永不吝惜对这个家庭的考验。在他念初二这一年,父亲在建筑工地不幸受了重伤。同样因为没钱治病,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从此丧失了劳动力。
对他来说,这一次远不像上次那样,家里最后一根顶梁柱也倒下了,如何撑起这个家,这让年幼的他十分焦虑不安。
2002年的那个暑假他一生难忘,妈妈病情复发躺在家里没钱治疗,爸爸腿受重伤在家无钱医治,8岁的弟弟在家嗷嗷待哺。
古人都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三十岁的人必须得心智独立,时刻保持自己的本心;四十岁的人面对抉择时不为难,面对复杂的问题看得透;五十岁的人能够知晓天意。
杨怀保的心智早已超越了许多四十岁的,甚至是五十岁的人。
对挑起大任这件事上他丝毫没有显露出犹豫。
于是他在所有放假的时间里辗转于各种各样的兼职里。即将步入高三的他,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小房子,陪父亲做康复治疗,照顾家人。
没有跟很多高三生一样被禁锢在学习的压力中,他根本没有时间去沉浸在学习的低迷状态。对他来说,学习就像吃了一块蛋糕,可以忘记之前所有的不开心。
(三)埋下一颗小小的种子
沉浸在学习中,可以忘记身处的环境,忘记下一秒他还需要做家务,筹划家里的开销。
高三结束,他没跟同学放肆地庆祝高中时代逝去,也没在家大睡几天几夜,而是马不停蹄地背上大包小包踏上打工的路。
从家乡的小县城到汉中市再到西安。凡是有可以工作的机会,他一个都不放过,挨个去问饭店要不要洗碗工,建筑工地需不需要帮工。这对于一个未满18岁的孩子来说,显得格外艰难。未满18岁的劳动力,很多老板都不愿意收。一连半个月,他都没找到工作。
每天只能花十块钱,到最后还是身无分文。找不到工作就没有收入,没有收入就得饿肚子。饿到难受的时候,他会找水龙头接水喝,困了就找个小角落眯一会儿。
在他连续两天没有吃东西快晕厥时,有个叔叔给他送来了一个馒头,他到现在还清晰的记得那个馒头的味道,那是他这辈子吃过最美味的东西,它胜过一切珍馐佳肴。
也是在那个时候,这位叔叔给他心中埋下一颗小小的种子。幸运的是,最终他还是找到了一份建筑工地的工作,起早贪黑地干了起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以优异的高考成绩被湘潭大学抛来橄榄枝。2003年9月,他顺利来到湘潭大学报道。半年后,他又将家人都接到学校。
他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十平米的小房子,全家四口人都蜗居在这里。在大学这段时光里,他像一个拼命三郎。
每天早上做好饭,然后去上课,不上课的时间就去做兼职,家教、卖杂志、推销凡是能干的什么都干,最多的时候可以一次性兼七份工作。
在仅有的空闲时间里,他还需要辅导弟弟的功课,除此以外,他帮父亲找了一份能胜任的工作。这短暂的时光对于他来说是快乐的,虽然苦累,但是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的。一条小船经过风雨正重新收整,踏上新的征程。
2006年,这是杨怀保第一次走近大众的视野。陕西省民政厅、陕西电视台等六家单位联合举行“陕西省十大孝子”。
陕西电视台在了解到他的事迹,派记者进行了采访采访。在经过记者的细致采访之后,大家从这个男孩身上真切地认识到了所谓中华传统美德。仁爱孝义,他将这种品质化身为一种力量,一往无前。
(四)新时代青年
2007年2月,在人们的意料中,杨怀保当选“陕西省十大孝子”。主办单位在他的获奖证书上这样写道:“生活让他过早地成熟,他由此从男孩开始变成了苦难打不倒的男子汉,在贫困中求学,在艰辛中自强,今天,他看起来依然文弱,但在精神上,他是个强者。”
2007年9月,杨怀保当选为“全国孝老爱亲模范”,这对他是莫大的鼓舞。
同年,他放弃各方企业抛来的橄榄枝,继续自己的学业追求。以优秀的成绩考入湘潭大学公费研究生,并获得“湖南省大学生品学奖”。
因为自己受过苦,所以不想让很多人跟自己一样受苦,落进心里的种子也终于发了芽儿。这个时候的杨怀保,想用自己的双手去帮助更多的人。
读研期间,他开始筹备自己的敬老公益组织——孝基金,2009年7月正式成立。只是孝基金刚成立,就便面临着没有经费、没有人员、没有经验境况。在这种不知路在何处的境地下,他不得不自己摸索着探寻。
他先后奔走湖南、陕西、新疆等多个贫困地区调研一手资料。拜访各界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四处推广自己公益事业,以求获取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一番辛苦努力之下,他总计发展青年志愿者2万余人,组织开展公益活动120次,照护服务老人20307人,资助困难学子1356人,并在全国各地建立了20个空巢关爱基地。
可以说,作为一个新时代青年,他在公益上真正为这个社会和人民办了实事儿,也值得为人们所记住。
杨怀保的故事给了你怎样的人生启示?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我,为我点赞并转发,你们的每一份鼓励,都将是我做出更好文章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