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联合国公开资料显示,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具备生产所有项目产品的能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日益完善的制造业产业链和工业体系发展,让琳琅满目的产品随着飞机、轮船、火车,以及一个个在异国他乡创业的海外华人散布到全世界每一个角落。
中国制造可以说已经渗透到全世界每一个国家当中,这已经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但往往有老外不信邪,非要地身体力行抵制中国制造,那么当他们离开了中国制造,对生活会产生多大影响呢?
日前,加拿大《环球邮报》发表了一篇标题为《我不买中国货的这一年》的文章,这是一名叫做凯利·麦克帕兰的加拿大作者一年以来都想方设法避开“中国货”但最终失败的故事。
这位作者称自己的新年愿望就是逃离中国制造的“魔掌”,并且宁愿用高几倍的价格采购替代品,也大到家电小到门锁,甚至是写明“日本制造”的一把锯子和“美国制造”的一盒口罩,其锯条和里面的口罩依然是“中国制造”。不死心的他还查了飞利浦、通用电气、喜万年等欧美大品牌,而事实上却大部分跨国企业都在中国设有工厂,即便是欧美当地中小企业也离不开与中国供应链的合作。
另一边厢,岛国有一位小伙子也曾经尝试过把自己租的房子里面的“中国制造”全部搬出去,看看还能剩下什么,还吸引了日本电视台跟踪采访。结果你猜怎么着?
基本上目及之处的东西全部都被搬了出去,而且就连小伙身上的衣服裤子,甚至内裤都是中国制造的,整个节目差点就不能播了,小伙子也在镜头前留下了耻辱的泪水,称看来没有中国制造自己是活不下去了。
无独有偶,日本小伙的这个想法被一位美国国会议员copy了。人民大学教授金灿荣曾经讲过一个笑话,在美国总统还是特朗普的时候,这位议员邀请特朗普来家里吃饭,特地嘱咐夫人总统不喜欢“中国制造”,他家里是一件都不允许存在的,我们家也必须这样。
而当晚上他带着特朗普回家时,只见“家徒四壁”,家妻一丝不挂地对丈夫说:亲爱的,我已经把家里所有的“中国制造”搬空了……
有了这些经历,相信外国人再也不敢作死挑战“一年不用中国制造”了。
其实中国制造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程度已经不用再多说了,但我们也要客观地正视自身,从大的维度讲我们还是制造大国而不是制造强国,落到制造企业中间,产品的同质化也相当严重,行业近几年已经是内卷得飞起,价格战、高价挖人见怪不怪。
而对于制造企业来说,在外部环境无法改变的情况下,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大研发和人才培养的投入,建立起自己的人才梯队和技术壁垒,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活下去。
比如以雅江光电、必得福、万聚照明为代表的广东专精特新企业,就选择入驻五星智造平台,以班组管理为核心逐步搭建起一套自下而上自主学习改善的体系,短短一个月就收到了一千多起改善提案,以较低成本实现了降本增效的目标,为自身注入了持续改善的基因,更好地在行业中站稳阵脚。
一个完善的强大的制造业产业链,不仅需要电力、水利、交通等等基础设施以及政策的支撑,更需要源源不断的具备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推动发展,才能让中国制造以品质走向世界,让外国人都心服口服地认可中国制造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