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每天清晨醒来的第一件事,是做什么呢?
我每天早上醒来以后,钻在被窝里,拿起手机看一下时间,之后会看一下聊天软件里的消息记录,筛选出有用的信息,和一些需要回复的消息,一一进行处理。
忙完了这些以后,我才能够踏实的去洗漱和吃早餐。
你的情况,跟我是不是一样呢?
试着想一下,如果聊天软件没有这么普及,我们的生活会不会变得有点不一样?
至少,早上醒来后,不会面对一大堆的信息轰炸,有的是在消息群里,有的是单独发给自己的。
同样,也不会集中处理一大堆的消息。
跟其他人可能的联系方式,可能是电话、短信或者是邮件。
社交媒体的出现,让信息在手机里肆虐生长,也让我们随时随地都处在一个可以被联络,并且等待被联络的状态之中。
除了这些,社交媒体还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变化呢?
在威廉·J.瑟勒、玛丽莎·L.贝尔、约瑟夫·P.梅泽所著的《沟通力:高效人际关系的构建和维护》这本书中,有一个章节专门讲了社交媒体和新技术环境下的人际交往。
社交媒体改变了我们与他人的联系的方式,也改变了我们获取新闻和资讯的方式。
接下来,我们就跟着《沟通力》这本书中的内容,盘点一下社交媒体给生活带来的变化吧。
(一)用社交媒体沟通,跟当面沟通有哪些异同?
现在人们进行交往的方式,已经从当面沟通,转向了以社交媒体为主的沟通。
人们可以在某个聊天软件或者平台上,甚至是在某个网络游戏中,用昵称与其他人进行沟通。
这种沟通方式,与传统的当面沟通,存在着七个层面的异同:
1. 在互动性上,社交媒体与当面沟通一样,可以支持人与人之间的高频互动。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进行朋友间的聊天、亲人间的问候、客户关系的建立、新闻和规则的发布。
2. 在时间结构上,当面沟通是可以实时得到反馈的,社交媒体的回复通常会有延迟。这也就导致了,当面沟通的方式给人亲密的感受,而通过社交媒体沟通,可以有更多时间去斟酌要回复的内容。
3. 在社交线索上,当面沟通有丰富的信息和细节,比如表情、手势、声调和眼神等,而社交媒体的沟通所包含的信息相对单一,容易在沟通过程中引起误会。在使用社交媒体沟通时,可以通过使用表情包建立语境。
4. 当面沟通不可复制,并且在转述的过程中,很难准确的重复。在社交媒体中,人们可以轻松的复制和转发消息的内容,完整的向其他人还原沟通现场。
5. 当面沟通的内容很容易忘记,而社交媒体中的沟通内容,可以被存储起来。
6. 社交媒体的传播力,比当面沟通大得多。一条内容或者是消息,可以迅速在整个网络中流传,在短时间内造成极大的影响。
7. 通过社交媒体,人与人之间,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沟通。
看到这里,你的脑中会不会同我一样,浮现出了许多过往的新闻事件,或者是娱乐事故。
这些新闻和消息,通过社交媒体的上述特性,迅速在手机和电脑间传播,甚至造成了不可思议的影响。我们曾为这些信息津津乐道,或者黯然神伤。
(二)沟通是如何进行的?
社交媒体建立了这样一种近似魔幻的便捷:人们可以通过数字信息内容,搭建出一个他想要的虚拟人设。
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人设与现实情况并不完全一致。
在社交媒体的介绍和沟通中,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或者对方的喜好构建人设,比如:上进青年、旅游达人、健身达人、素食者……
人们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展现自己最吸引人的特质、成就、思想和行为,甚至可以通过修图打造理想的外貌。
人们有选择性的,在社交媒体上展示自己的信息。
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在社交媒体上的沟通也可能会存在一些夸大,就如同商家在广告上精心设计的宣传语。
然而,人们往往乐意接受这些数字化的包装,明明知道对方的伪装,却十分乐意基于对方构建的形象,进行交流和沟通。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心理现象,就在进行像一场大型的社交Cos play。对方在现实世界中的真实模样,似乎已经不再重要。
现在,打开你手机聊天软件中的通讯录,翻一翻,看看有多少人是你经常会联系的呢?这些人,有没有占到整个列表的三分之一呢?
通讯录中的大多数名单,都是默默的躺在那里,等待着账号主人的不时之需。
即使是经常联系的一批名单,也存在着两种关系模式:强关系和弱关系。
强关系是例如与朋友、情侣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在这种关系模式下,人们会使用多种社交媒体保持联络。
弱关系没有亲密的特征,联系较少,并且只使用一两种社交媒体进行沟通。
也就是说,社交媒体的通讯录中的名单,只有一少部分是人们会用到的,而在这一部分人中,又有一部分是关系脆弱的弱关系。
这就提醒我们,在使用社交媒体的时候,除了分别出来并且维护好属于自己的强关系,也要时常以弱关系为突破口,选择一些有相同兴趣和志向的人,发展为强关系。
同时,也不要忘记观察哪些默默无闻的名单,从里面寻找可以进一步联系的人。这才是这些名单长久蛰伏的意义所在。
不然,干嘛不痛快一些,把这些名单从手机里删除呢?既然想把它们留在通讯录里,就尽可能的发挥作用吧!
(三)社交媒体和新技术的消极面
问一个有趣的问题:你可以忍受多上时间离开手机呢?或者,可以多长时间不去看聊天软件呢?
我大概是24小时手机不离身,但凡闲下来了,就会打开社交软件,看一下有没有错过的消息,再去浏览一下朋友们分享的照片和感受。
哪天突然忘记把手机落在哪里了,就会坐立难安,会有很多担心,比如,别人早找不到我该怎么办?我有事的时候,找不到别人怎么办?
我会放下一切事务,去寻找手机,没有找到手机之前,我的大脑是一片空白。
想一想,这也就是近十年才有的习惯吧,在此之前,无论是我,还是其他人,都没有对手机和社交软件产生过这样的依赖。
在以前没有手机和电话的年代,人们出一趟远门,即使个把月不联系,也不会时刻处在焦虑之中。
除此之外,互联网的使用,也引发了一些不太好的后果,像是抑郁、孤独和线下社交减少。一些互联网的重度依赖者,甚至会有意逃避当面沟通。
广东团省委发布的《广东共青团与青少年发展蓝皮书2015》指出,现在的青少年十分依赖社交媒体。
在参与调研的青少年中,如果长时间不使用社交软件,38.3%的人会感觉到与世界失去了联系,15.4%的人会感到烦躁不安,33.6%的人感觉无所谓,12.7%的人会安心去做其他的事情。
在社交媒体上,攻击和谩骂这些行为也时常出现,甚至会有群体口水战的发生。
在社交软件上,也会存在一些不适当的信息,比如,分手后的情侣,将之前的亲密照片公布在软件上。还会有一些过度自我表露的信息,像是对方突如其来的表白,或者衣冠不整的照片。
网络跟踪和网络欺凌也是应该被注意到的现象。
比如,一个人定期的监控前女友的社交媒体状态,这属于网络跟踪。当他发现前女友拥有了一段新恋情后,开始对她进行攻击和伤害,那就构成了网络欺凌。
新技术的消极面往往是在提醒人们,技术只是工具,需要合理的使用,才不会造成伤害。
上文中分享了《沟通力》这本书中,有关于社交媒体的部分。
《沟通力》是一本有关沟通的全面系统的教材,不仅仅涉及到了社交媒体的沟通,还有人们在沟通和交际涉及到的自我认知、文化、语言、非语言部分、倾听与思考,在公众演讲和关系建立上,也有详细的分析和指导。
这是一本适合于每个人翻一翻的书,只有了解了沟通,才能够准确的传达信息,并能够确切的明白别人要告诉你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