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晚,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设计研究总院院长、西部绿色建筑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绿色建筑专家刘加平院士做客央视《开讲啦》栏目。在栏目中,刘加平院士与大家亲切互动,讲述了乡村绿色民居设计建造背后的故事,揭秘了乡村振兴中的“绿色密码”。
节目刚开始,刘加平院士带着三套“房子”来到《开讲啦》舞台。接着,台下的“幸运观众”和主持人撒贝宁陆续收到了打开房屋的钥匙,三把特殊的“钥匙”分别打开了对应的房屋——采光通风不佳的传统窑洞、取暖不达标的高原民居、高温潮湿的南海高脚屋。三套“房子”严苛的生活环境让现场的“幸运观众”望而却步。然而话锋一转,刘加平院士为大家展示了部分房屋的新面貌,改造重建后的新式民居让人赞叹不已。
节目现场,刘加平院士带领大家观看了改造后的延安枣园传统接口窑的现状。经历“变身”后的新式窑居保留了传统窑洞的形态,将局部改为二层、通过在窑脸前合理增设阳光间、在窑居后部设置通风采光井来提升整体采光,改善室内通风效率,提高空气品质。刘加平院士还与在新窑居居住了二十多年的村民连线,枣园村村民热情地邀请院士再去枣园村做客。枣园村村民如今幸福的生活状态,让主持人撒贝宁不禁感慨到“安居才能乐业”。
另外,刘加平院士还为大家展示了建在拉萨的“暖屋”。刘加平院士说,号称“阳光之城”的拉萨及阳光富集的青藏高原也会受“采暖”问题的困扰,还记得他第一次去拉萨时的场景——寒冬的夜晚,在没有暖气的宾馆频频被冻醒。从此,他便下定决心要在这气候寒冷的地带打造超低能耗的太阳能房屋。
刘加平院士介绍,新式高原民居的建筑中融入了丰富的“阳光元素”——集热蓄热墙与屋顶太阳能集热系统互相配合,利用白天长时间的日照收集储存热能;附加阳光间和透明外窗累积日常进入室内的热量,改善采暖期室内热环境。即使远处雪山绵延,但新式高原民居看起来便让人感觉“暖洋洋”的。
在介绍房屋改造实例的同时,刘加平院士还强调“农村建筑应考虑当地老百姓的一些习俗和特殊的需求。”2008年,刘加平院士带领团队在四川省大坪村灾后重建的项目中充分征求了当地老百姓的意见,经过调查,改造后的农房常年运行的能耗以及碳排放都接近于零,其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经济效益、绿色效益都是非常完美的。
在栏目中展现的这些改造后房屋,都是刘加平院士及其团队长期研究的成果,是刘加平院士及其团队众多科研成果中的一部分,代表着科研团队在研究农村绿色建筑生态住宅过程中的一种思考、一种理念。“未来30年不落后的房屋,一定是生态民居,一定是绿色建筑。”刘加平院士说。
刘加平院士还在节目现场回答了网友及在场观众的问题。一位青年农场主贾晓萌提问道:会不会因为乡村振兴,让乡村变得越来越像城市,乡村中的绿色建筑又该如何留住乡愁?刘加平院士在回答问题时说,乡村的绿色建筑不仅仅要改善房屋的能耗模式和环境影响,更要承载、保留那些“积极的乡愁”。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乡村才有不同的风貌,否则就会像城市,千城一面一样,未来的中国农村,都是美好乡村,风貌各有差异,但都符合健康舒适,绿色的标准。
刘加平院士说,绿色建筑是有地域性特征的,不同地区应针对自身不同的自然客观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特点,研发出适应这个地区的绿色建筑模式。“中国14亿人口,城镇化率为60%,乡村振兴中关于绿色宜居的问题还需要研究,需要大家一起共同努力。”节目最后,刘加平院士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为绿色建筑努力。
刘加平院士做客《开讲啦》栏目,让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学子们备受鼓舞。学校广大师生也通过网络、电视等多种形式收看直播,表示要向刘加平院士学习,做一名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践行者。
刘加平,我国建筑热工与建筑节能领域的知名专家,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刘加平院士长期从事建筑物理的理论与应用的科学研究,专攻建筑热工与节能的基础理论和设计方法,潜心于地域民居建筑演变和发展模式的理论探索和工程实践,是我国该领域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作为第一完成人,刘加平院士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等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世界人居奖优秀奖2项,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8部,发表论文近两百篇。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头条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本科招生
素材来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官微/官网、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笃实新闻网、CCTV节目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