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开篇讨论过一些有关网约车存在的问题,分析方向并不是“关于数据”,而是不合规网约车与规范出租车的不对等竞争;在看到这些文章后有些网友的评论比较歹毒,但能理解会如此激动的原因,无非是其正在驾驶无资质的网约车罢了。
但也有些网约车司机或出租车司机提出了不同观点,比如有些网约车是敢于在车门位置黏贴品牌标识,也就是会表明车辆属于营运型网约车的身份;可是这些车并没有被要求注册为营运车,或者由出租车司机证实没有变更车辆属性,那么这些车怎么就敢于明目张胆的贴个贴纸就营运呢?答案其实是地方的管理规定的默认。
网约车的本质是出租车,两类出租车都属于交通运输部门管理,那么得到了该机构的认可就等于获得了资质认定;这样的认定严格来说也是合规的,因为地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规则的调整,只是这很难令人理解,网约车不愿意注册为营运车会被认同,这是出于什么考量?
- 保证网约车数量
- 正常质保
这里需要说明一点,默认车辆不登记注册为营运车的做法能保证网约车数量的合理性,但对于车企而言必然会是个损失。
说白了网约车不想变更为营运车,原因首先是想要车辆下线之后不会等同于报废,当成正常二手车销售还能卖个好价钱;其次则是要保证三电系统的正常质保,越来越多的司机选择电动汽车作为网约车,营运成本会远远低于燃油车,但选择电动汽车就必须考虑动力电池组的质保问题。
任何类型的动力电池在使用中都会出现容量的衰减,且完整充放电频率越高、衰减速度越快且程度越大;网约车每天的行驶里程总能够达到300公里左右,一年的里程就能超过10万公里,电池组的容量衰减速度当然会很快。对于车企而言无法承担网约车高频率更换电池组的代价,于是各大品牌的新能源汽车都区分了非营运车和营运车的质保标准,区别大致如下。
- 非营运车 8年/15万公里,或终身质保
- 营运车辆 3年/30万公里
那么营运车就不得不面对更换电池组的高成本,目前对于营运车质保周期最长的是6年或60万公里,不过一个品牌不可能满足所有消费者的需求。所以想要驾驶电动汽车参与网约车,唯一的办法就是“骗车企”,说了就把实际用于营运车的车辆伪装成非营运车,行驶里程多可以是用于商务通勤或者自驾游,没有规则不允许车辆开得多吧。
这就是网约车不想要注册为营运车的核心因素之一,至于不选择燃油车自然是此类车的保养成本高,相同里程的工况远不如电动汽车。
合理吗?
网约车确实在部分城市不需要注册为营运车即可当作营运车使用,但是出租车不能,出租车需要标准的涂装、办理营运证和驾驶资格证,如果被发现车辆没有变更为营运资质,代价会是相当高的。
所以出租车很难选择低成本的电动汽车为载具,即便选择也只能选少数提供超长质保的车;那么用几千公里就要更换一次机油、机滤,定期更换变速箱油、离合器总成并大修发动机或变速箱的燃油车,面对除了制动液、冷却液和几个空气滤清器以外基本没有保养项目的电动汽车,出租车干的过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其实出租车挺难,只是最终可能是网约车更难。
预测:网约车“假营运”即便被默许,但车企不会默许,因为要承担的换电成本着实是高了;于是就有了一些车企按照年均里程区分质保周期,比如年均行驶里程超过3/5/8万公里就会失去终身质保,这样就能避免车辆被当作营运车使用。那么最终网约车使用电动汽车营运的成本就和出租车一样高了,在达到同一标准线之后,出租车的优势又进一步地凸显出来了;其次随着磷酸铁锂电池和钠离子电池的普及,未来可能也会有营运车的电池组终身质保,或者小规模运用换电模式,出租车则必然会破釜沉舟。
一旦出租车的车辆品质标准看齐网约车,似乎还是更加规范的、兼顾网络预约和巡游接单的出租车更容易被接受吧;所以网约车注册或不注册为营运资质都不是很重要了,出租车本就可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而实现网约化,单独分支出网约车只是一种过渡手段吧。
编辑:天和Auto-汽车科学岛
天和MCN发布,保留版权保护权利
喜欢我们的内容请点赞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