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建建设(上海:始终将“人民至上”镌刻在城市建设治理的每个细节里)

澎湃新闻高级记者 陈伊萍

白浪 设计

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首次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深刻回答了城市建设发展依靠谁、为了谁的根本问题,深刻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的重大命题,集中体现了党的初心使命、性质宗旨,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上海城市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在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首次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两周年之际,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上海市委、市政府于2021年11月23日在上海召开人民城市建设座谈会。

两年来,在上海这座超大型国际化大都市,变化悄然发生:一项项惠及民生的政策落地,一系列新项目密集实施推进,未来城市的美好图景在一笔笔地勾勒,市民对美好生活有了更多期待。

“人民”二字重如千钧。

上海始终将“人民至上”镌刻在城市建设、治理的每个细节中,“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人民城市建设座谈会上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城市建设的重要理念,加快建设属于人民、服务人民、成就人民的美好城市,打造人民城市建设的上海样本,展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上海形象,奋力谱写新时代“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新篇章。

美好生活触手可及

自上海开埠以来,中国第一家机器造纸厂、第一座机器棉纺织厂、第一座陆上水厂都诞生在黄浦江两岸。如今,它正以最大的诚意接纳所有生活在这里的市民。

在杨浦滨江,主题鲜明、外形特别的党群服务驿站,近来成为上海市民们的“元气”补给站。驿站里,直饮水、免费WiFi、充电器、雨伞等各类便民设施应有尽有。除了标准化的便民服务设施,这些党群服务驿站还因地制宜提供亲子阅读、体育健身、健康咨询等服务,生动演绎着“还江于民”的实践。

杨浦滨江 资料图

昔日的“工业锈带”转型为“生活秀带”,杨浦滨江已成为市民休闲打卡的新地标。不仅如此,曾经厂房林立的黄浦江畔,在“人民城市”的理念下,都发展成为人人可漫步的高品质滨水空间和在线新经济生机勃发的热土。

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继黄浦江45公里滨江公共空间贯通后,苏州河中心城区42公里公共空间也已贯通。经过精心规划,上海让“一江一河”可亲近、可感知。

在上海,能感知的还有建筑。近百岁高龄的武康大楼,于2019年彻底告别周边上空的“蜘蛛网”,再现舒朗天际线。架空线入地工程和杆箱整治,让上海诸多历史建筑焕发新生,重新站上“网红打卡点的C位”。

武康大楼 资料图

更有一系列“民心工程”让人感知上海这座城市的温度:老城厢居民正陆续告别“手拎马桶”, “悬空老人”迎来加装电梯,白领们每天可以享受不重样的优质早餐,“15分钟社区生活圈”覆盖老百姓“开门七件事”……

人民在上海这座城市生活,能感受到暖意、惬意、诗意,美好生活触手可及。

“智慧生活”渐成日常

2020年底,寒潮突如其来, “一网统管”守护着上海平稳运行。

普陀区武宁路桥人行道上的传感器正24小时监测桥面温度。12月29日晚间9时30分,路面气温骤降到2℃以下,城运中心收到自动“预警”,应急人员和工程车辆带好麻袋和盐,第一时间前往现场,做好防滑措施。

上海城建城市运营管理

上海是一座拥有2400万常住人口的超大城市,除了有“温度”的治理,更需要“精度”来保驾护航。而“精度”需要更有效的智能化、数字化手段, “两张网”的建设是最直接的体现。

在“一网统管”里,城市的每一块玻璃、每一块广告牌、每一辆车都拥有“档案”。 “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公共安全、绿化市容、住建交通、应急民防、气象卫健等数十个单位系统的实时数据汇聚成上海的城市“脉搏”,为上海提供最直观、最精细的“智治力”。

另一张网“一网通办”已成为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先行军,上线三年以来始终聚焦企业和群众普遍关注、需求集中的领域,已累计实施357项改革举措,力争成为上海政务服务的金字招牌。其中,“随申码”、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等已经成为城市数字化转型基础工具。

“一网通办”服务点。人民视觉 资料图

难能可贵的是,上海在智能化、数字化的浪潮中,也没有忘记特殊的弱势群体。“一网通办”专门推出了长者专用版,字体更大、页面更简洁,针对老年人的特定需求进行了适老化改造。城市数字化转型,也要尽力为社会弱势群体弥合“数字鸿沟”,这本身也是人民城市的应有之义。

如今,上海正全力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不仅将对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战略优势,也将全面提升上海的城市韧性。“智慧城市”将渐渐成为人民生活中的日常,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卓越心让老百姓收获了城市生活的便捷、幸福,“人民城市”的重要理念在实践中开花结果。

红色基因流淌在血脉中

这里是党的诞生地,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始发地。将“人民”二字根植于血脉之中,给予这座城市不断开拓进取的底气。

2020年底,有“申城第一居委”之称的宝兴里旧改项目圆满收官。引人关注的是,它首次在区级层面构建以党建引领旧改的组织架构,以354天内居民100%自主签约、100%自主搬迁、“零执行”的成绩,创造了上海市大体量旧改项目当年启动、当年收尾、当年交地的新纪录。

“蜗居了这么多年,终于能住上崭新的大房子,这是我们人民的获得感。”居民连连赞叹。宝兴里,曾因诞生申城第一居委而被写入历史;在党建引领下,因为这场旧改征收,就此留在了更多人的心里。

而作为一座光荣的城市,上海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聚合治理资源,把基层组织有魂有形有效地嵌入经济社会发展最活跃的脉络。如陆家嘴金融城探索城市新兴领域党建工作的“金融驿站”、徐汇区打造的“30分钟党建圈”等,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践行“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面向未来,上海如何谱写新时代人民城市新篇章,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在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上,上海将继续勇立潮头,奋力创造新时代上海发展新成就。

责任编辑:徐晓阳 图片编辑:沈轲

校对:丁晓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