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公司战略(餐饮品牌的战略致胜之道(上)丨餐谏战略观察)

商场如战场。古代打仗拼的是蛮力,勇武善战就能克敌制胜。现代打仗讲究的是智慧,追求的是不战而胜。不战而胜的关键是清楚敌我力量,清晰发力的方向和方式。四两拨千斤的本领,关键不在于技而在于谋,谋就是战略。

现如今,凡谈品牌谈竞争者,必谈战略。但每个人对于战略的理解又都不一样。我结合特劳特的著作《什么是战略》以及我对餐饮行业的理解,聊聊什么是餐饮品牌的战略致胜之道。

餐饮运营策划公司势为导向

01

战略就是生存之道

战斗的最低目标是保证活着,所以三十六计里走为上。在品牌竞争中,战略首先是生存之道。

做餐饮,活着确实不容易。最新的数据显示,餐饮行业新店的平均存活周期不超过十个月。这还是平均值,实际上线下门店活不过三个月的比比皆是,餐饮行业的厮杀早已进入了白热化状态。为啥生存不易,主要源自三个行业变化:

首先,供需关系的变化。餐饮行业经历了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变化,以前供不应求的时候生意最好做,餐厅不缺客源,顾客也没太多选择,饭店里能提供的东西基本上都是固定的。后来物质的繁荣造成了供大于求,选择性越来越多,因此让顾客占据了选择的主动权。新时代的餐饮,如果不清楚为何而生,为谁而做,很容易被市场淘汰。

其次,行业细分导致竞争加剧。产品的多元化和品类的细化给顾客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维度,顾客的需求越来越精准,品牌如果不能满足顾客的精准需求,就很难在竞争中杀出重围。

最后,顾客选择的多元化加剧。顾客对餐饮的选择经历了从好吃到吃好的转变,选择的维度也从单一的产品维度到了产品+环境+服务+体验的综合选择,只有具备了多维竞争能力的品牌才能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在市场中存活下来。

战略,就是要在变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客户,并且提供与之对应的产品和服务,让自己的存在变得合理。

比如肯德基麦当劳在一二线城市攻城略地,让自己成为炸鸡汉堡的代名词,这个时候后来者的华莱士就将战略方向定位在三四五线城市,在下沉市场里通过高性价比打造属于自己的市场。还有蜜雪冰城之于喜茶奈雪,都是在精准的战略取舍中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

02

战略就是建立认知

德鲁克说企业经营的成果都在外部。打造品牌不是自己给自己授勋和贴标签,而是通过顾客和市场对你的认知来树立品牌。在工商局注册的只能算是招牌,在商标局能注册的只是商标,在用户心智中注册的才是品牌。餐饮品牌的战略核心就是建立顾客认知,完成品牌在顾客心智中的注册。

顾客的心智容量有限,不可能记住所有的品牌,只能选择性的记忆。在顾客做选择时,更容易被记住的是那些在品类里声名显赫的专家品牌,因为专家会给人带来安全感和信赖感。我们谈到火锅就能想到海底捞,谈到小火锅就能想到呷哺,谈到毛肚火锅就会想到巴奴,谈到鸭血火锅就会想到谭鸭血……这些品牌之所以能被第一时间想到是因为它们建立了认知,让自己成为了细分品类的代名词。在这些认知背后是他们精准的战略定位。

除此以外,那些极具特点和特征的品牌,也会更容易被人记住。品牌战略就是要清楚自己在顾客心中意味着什么,在竞争对手心中意味着什么,找到自己的位置,在此基础上强化自己的标签,建立自身的护城河,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

比如,海底捞的认知是服务,西贝的认知是好吃,西安有个湘菜品牌兰湘子,它的认知就是快,西安还有个烧烤连锁哈力家,它的认知是食材好,真正做到用巴彦淖尔的好羊肉,所以肉好才敢大串烤。

有人说不管哪个赛道都有大品牌在抢占,小品牌是否就没有机会了呢?当然不是。凡事都有两面性,海底捞服务好的背面就是客单价高,所以做低客单价不用排队的定位照样会有市场需求。认知的建立是结合品牌自身状况,以及客群需求,再对比竞争对手去打造的差异化。找到差异化以后还要不断去强化,直到顾客记住并认可你为止,只有这样才能打赢认知战。

03

战略就是与众不同

定位里边说品牌不是卖更好而是卖不同,这个我们从巴奴与海底捞的竞争中就可以看到。当年巴奴跟着海底捞去竞争,强调好产品好服务,但是用户始终不买账,因为在用户的认知里海底捞已经是服务最好的了,这个时候站出来说自己比海底捞更好,很难让人信服。后来巴奴战略清晰了以后,找到了差异化,于是强调“服务不是我们的特色,毛肚和菌汤才是”,这就是典型的“不卖更好卖不同”,正因为此让更多人知道了了巴奴,也就此确立了巴奴在火锅江湖的地位。

怎样塑造与众不同?有三种方法可供参考:

第一种是像巴奴这样塑造与竞争对手的不同。这是最容易让自己凸显出来的好方法,将自己和竞争对手做对比,让用户做选择。比如丰茂烤串的羊肉现穿更好吃,就是在和非现穿羊肉的竞争对手做对比,突出自己的与众不同。

第二种方法是塑造自己与传统的不同。比如姐弟俩土豆粉,宣传自己区别与传统土豆粉的特点是不用明矾。还有个做熏肉大饼的品牌,它区别与传统的是肉不是用碳熏的而是用自己研发的设备,这样可以解决健康的问题和油烟处理的问题。

第三种是通过与市场的不同来塑造差异化。比如书亦烧仙草的半杯都是料,就是通过料多来凸显自己的与众不同。兰湘子的“上菜快,吃的爽,湘菜必吃榜”就是通过上菜快来突出它与其他湘菜店的不同,而上菜慢确实也是上班族中午很少选择吃炒菜的痛点,这个痛点一解决,自然就被更多人认可。

要做到与众不同,找对了参考对象还不够,还得找对方法。有做炸串的说自己的油只用一次,这话有人信吗?还有做炒菜的说自己的食材都来自农村老家,这样的与众不同能打动顾客吗?还有人说“我们制作好吃的XXX”这样的空号,简单就是浪费广告位,难道还有人会认为自己做的东西不好吃吗?差异化的点一定要切合实际,并且要围绕用户的痛点和竞争对手的弱点去做。

去年比如我们有个客户做卤味,在这个领域要和绝味、周黑鸭、煌上煌、紫燕等各种各样的巨头竞争,想说自己便宜,好吃,料好基本都站不住脚,分析完以后我给他的建议是打现卤的概念——“鲜卤现卖,越品越爱”。因为每天卤每天卖这个是其他巨头不具备的优势,他们都是统一配送的冷冻货,所以鲜卤现卖就成了小品牌独特的差异化优势。我们看到今年市场上有很多主打现捞的卤味品牌,真正连锁品牌想做现捞是有难度的,反而是这种夫妻小店更容易在这个层面上做出品质感,这就是打造差异化的机会。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