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大自然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四季交替中孕育着万物生灵,它汇聚了生命的律动与成长的真谛。孩子只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才能健康、幸福地成长。
自然生命
为了更好地帮助教师解决在“自然生命”课程实施中的困惑和难题, 2021年12月1日下午,无锡市新吴区中海幼儿副园长辛燕娟组织南站中心幼儿园教育集团各园教师齐聚中海幼儿园大会议室,开展了有效实施“自然生命”微课程的策略研究的领航式教研活动。
案例引路 引发教研
幼儿园微课程是从一日生活的微小事物着手,在师幼真实的互动中深入讨论源于幼儿兴趣、基于幼儿经验的事件或者概念,形成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微型主题课程,从而成为幼儿园常态教学活动重要而有益的补充。
大班郭玲玲老师分享的微课程故事《树皮的秘密》,从“初入花花乐园,自主讨论,初建经验”、 “再入花花乐园,探秘树皮,分享经验”、 “三入花花乐园,制作树皮,升华经验”三个方面向大家分享了一场树皮探秘之旅,充分突出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不断支持幼儿的深度学习,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帮助幼儿获得完整的发展经验。
微课程是师幼共同创生的生发课程,在实践中微课程的情境性、动态性、不可预测性等特性决定了课程实施的难度,既要突出幼儿的主体性,还要体现教师的引导性。
理论提升 拓宽思路
围绕着郭老师分享的课程故事,辛园长以《树皮的秘密》为例,用简洁、形象的图示动态展现微课程的“五步走”实践路径。
幼儿园微课程的“五步走”实践路径抓住幼儿兴趣,跟进幼儿话题,架构思维导图,联结幼儿经验,追随幼儿思路,形成了微课程动态发展线索和可持续的课程设计路径,体现了幼儿、教师双主体的课程发展思路,从而使活动不断丰富和深入,课程更加鲜活和有趣,促进了教师和幼儿的共同成长。
聚焦问题 现场研讨
“五步走”的实践路径给教师提供了微课程设计的思路。现场教师分成四组,聚焦“一棵树”的课程资源兴趣图,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点,运用“五步走”的实践路径现场预设一个微课程内容。
资源 运用了幼儿园的各种资源,比如树是孩子们触手可及的,根据幼儿对“树皮”的兴趣进行深入的探索,在探索中出现问题,找到解决的方法。合理利用了幼儿园的各项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文资源,而且不仅限于幼儿园内的,还利用了园外的家长资源,帮助孩子扩充经验。
兴趣 围绕兴趣开展活动,从树叶的变化、落叶等一些列比较来开展这个活动,引导幼儿亲身探索发现、亲身操作。我们也一直说,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也是推进活动的源泉,老师就要提供支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点,不断满足孩子的需求,这样可以更好地推动活动的开展。
儿童主体 我们要体现儿童的主体性,不管是树根是什么样的,还是树根为什么在地上,或者树根能有多深,亦或是树根都是一样的吗?其实都是追随者孩子的问题进行的。我们教师就需要根据幼儿所提出的疑问,进行开设相关的五大领域的活动。
多领域链接 首先我看到的是一个艺术领域的链接,通过写生,或者通过表征来记录问题。另外一个方面是科学领域的发展,树叶颜色的变化、树叶为什么会掉落?树叶有哪些用途?这都会让科学领域得到提升。还有一个方面就是环境,可以在班级里设置了一个季节桌,环境其实是无声的教育。老师将这些领域进行了一个完整的整合,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多方面的发展。
自然课程取材于生活,通过丰富多元的活动支持幼儿经验的建构向“人、自然、社会”三者有机联系的生态理念方向发展,最终促进幼儿对自然、社会、自我的认知的全面发展。
日常生活中的知识经验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关联。一次探索能引发新的发现,循环往复,这是一个曲折性的前进与螺旋式的上升过程。幼儿好奇心在延续,有持续探索的愿望,活动自然而然得到了延伸,幼儿的经验与学习也有了进一步拓展的可能。
专家点评 指明方向
新吴区教师发展中心幼教研训员陶颖老师对此次活动进行了点评:在这场教研活动中,我们要明确我们要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其中,边听、边参与、边思考。本次教研活动是集群化教研内容和现在所实施的课程内容有机结合,集群幼儿园能抓住“自然生命”研究聚焦点,融入到集群化教研的主题中。同时,陶老师对教研活动的形式提出了一些建议,每一次的教研活动可以根据教研内容以多种形式开展,尽量让每个人的想法进行交锋,达到共识,基于实际问题以形成持续性、沉浸式的教研活动。对于怎样捕捉、顺应、支持幼儿的活动,怎样利用已有资源去开发新资源,还值得我们教师多一些思考。
研修总结 后续思考
本次教研,老师们明晰了无论是教育契机的捕捉还是价值分析,都要从儿童出发,基于儿童经验的建构去基于自然资源深入开发与实施。儿童在哪里,课程就在哪里?关于“树”资源开发与实施的经验,我们还将拓展运用到其它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使课程开发走向深入。
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密码,
有自己独特的潜能才干。
当孩子对生命的探究越加沉迷与深入,
他们会与身边的一切“生命体”对话,
因此他们会主动与身边的资源建立友谊,
这是孩子们自己探索到的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
这颗“智慧”的种子,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撰稿人:卞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