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非典过后经济(新冠重创世界经济:疫情前后的人类社会,相差长达25年…)


疫情也对全球经济造成巨大冲击。

非典时期,仅持续8个月的疫情造成全球经济损失400亿美元,其中,中国GDP下降了1%,东南亚地区则下降0.5%。

农业、交通运输、旅游、休闲服务业受非典疫情冲击最大。据世卫组织估算,受影响区域的国际旅行比往年降低50%-70%,酒店入住率降低60%以上,疫情结束近一年后才恢复至历史同期水平。

新冠疫情持续越久,经济损失将越大。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到2021年底,全球经济仍将损失12万亿美元,甚至更多。

仅就全球GDP损失而言,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而若按全球GDP计算,新冠疫情造成的经济损失是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两倍。

尽管多国政府加大用于紧急刺激经济和社会保障的投入,但据美国华盛顿大学健康数据与评估研究所估算,全球极端贫困人口在短短数月里增加了7%,终结了全球扶贫工作在此前20年内的进步。

此外,受地域封锁、居家办公等防疫措施影响,国立劳工组织数据显示,全球还有超过六分之一的青年因疫情被迫停工。即便是未遭解雇的青年群体,其工作时间也减少了23%,其中女性受挫更多。

备受冲击的行业也不仅局限于服务业,粮食和工业生产也严重受挫。如深陷新冠疫情中心的美国,就曾在4月创下101年以来,工业生产最大环比跌幅。

而在中国,春节期间酒店入住率曾一度下滑80%以上,4个月后才基本恢复至历史同期水平。随着国内疫情转晴,旅游业开始快速复苏。据文旅部数据显示,国庆黄金周期间,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6.37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665.6亿元,二者分别按可比口径同比恢复了近80%和70%。

两场疫情也推动中国发起政策变革。

非典疫情初期,中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短板凸显。直至2003年5月,国务院颁布施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后,才将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纳入政策框架,并逐步形成从国家到乡镇的快速处理机制和应急预案。

2004年,《传染病防治法》也迎来大修,其中有关新发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的多项指导意见和技术指南,也在非典过后的屡次疫情防控中发挥作用。

不同于非典时期对公共卫生政策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新冠疫情更像对现有政策进行查漏补缺,如要求实行传染病报告首诊负责制,改进不明原因疾病和异常健康事件监测机制,及增加防疫救治医疗设施和移动实验室,加强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和防护物资储备等。

此外,由于两场疫情均与野味餐饮有关,新冠疫情后,国内陆续推行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调整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品种目录和审批许可办法,推动野生动物保护法修订等措施。此外,一度作为产业扶贫亮点的果子狸竹鼠养殖也纷纷叫停。

非典已成历史,新冠仍在肆虐,且疫苗问世前,人类还将与新冠病毒长期共存。如何应对并度过这场全球灾难?人类自身的行动与态度将至关重要。

但2020年9月,全球防范监测委员会在《混乱的世界》报告中,对全球新冠疫情应对措施进行了尖锐评估,称其“未能认真对待大流行病的预防、准备和应对”,是一种“集体失败”。

报告认为,多边合作步履蹒跚是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削弱和破坏多边行动将对全球卫生安全产生严重后果,并呼吁各国领导人重申对多边体系的承诺,加强世卫组织作为一个公正和独立的国际组织的地位。

03年非典之后新兴行业

显然,面对疫情,今天的人们还未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