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石油被称为“工业的血液”,而煤只是 “工业的粮食”?粮食好理解,石油、煤、天然气等都是重要的化石燃料,其中石油因易开采、容积小、能量密度高、燃烧无灰烬的特性,被广泛运用于交通运输、高精尖武器等方面。
石油的核心用途在于它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我们可以从石油中可能够提取出几百种有用物质,创造出远高于当作燃料使用的经济价值。通过对石油的分解合成,可生产出的化工产品包括塑料(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化肥农药、日化产品、染料颜料、医药及各种化工建材。
因此,现代化的农业、工业、国防和民生都离不开石油这一重要物资。现代工业离不开石油,就像人离不开血液一样,这就是石油被称为“工业的血液”的原因。
《汉书》中记载:“高奴县(在陕西)有洧水可燃”,唐代称之为石漆、猛火油、石脂水,有没有联想到《长安十二时辰》。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里将其正式定名为“石油”,还预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
石油真正引起各个国家的重视,要等到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后,当人们发现内燃机和化工行业完全离不开石油时,血腥的争夺也就此开始了。
英国率先在伊朗成立了盎格鲁-波斯石油公司(英国石油的前身),然后荷兰在苏门答腊岛成立了壳牌石油,法国成立了法国石油公司(道达尔能源)开发西北非石油,美国(本国有丰富储藏,1859年就勘探出了石油)在沙特成立了加州阿L伯标准石油公司(沙特阿美前身)。
德国、日本等后发工业国家,没有赶上这趟瓜分世界的新殖民主义列车,国内也没有苏联在高加索山与伏尔加河沿岸的大油田。为了摆脱自身“石油饥渴”的窘境,他们试图从老牌国家手里抢夺石油霸权,结果一败涂地。二战结束后,石油话语权继续被美、英、法、荷四国牢牢把握着,其旗下的“石油七姐妹”控制着当时全球85%的石油储备。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为报复西方列强对以色列的军事援助,沙特、伊朗等海湾六国召开OPEC会议,宣布将原油出口价格上调70%。时任美国总统尼K松不顾欧佩克国家的严重警告,继续援助以色列。于是海湾国家对美国实施石油禁运,不久禁运范围扩大到所有和以色列有联系的西方国家。
国际市场上的原油价格,很快就从3美元每桶飙升到12美元每桶,第一次石油危机全面爆发。这场石油禁运行动效果之好,连发起国都没想到。欧美各国民众的生活品质急剧变差,最终西方国家妥协,要求以色列撤出了新占领的领土。
随后几年,欧佩克国家陆续完成了本国石油公司的国有化(伊朗更是强制没收)。再接着两伊战争爆发,第二次石油危机全面发酵,已失去石油话语权的西方国家,只能被迫忍受高油价,在通胀与衰退的痛苦中挣扎。
大家一定听说过“中国是个贫油国”这句话吧。1913年,美国美孚石油公司曾组织过一个调查团到中国的北方地区进行石油勘探,得出的结论就是中国没有大油田。当时的石油理论认为,只有海相沉积才能形成足够多的石油。既然很久之前沉在海里的我国东部地区找不到,那别的地方也不可能有。
不过,1941年李四G、潘钟祥创立了陆相生油理论,认为在陆地上的湖泊里也具有足够的有机质能够形成石油。根据这一理论,我国在1959年发现了一个大油田,正是鼎鼎有名的大庆油田——储量高达56亿吨,排名世界第三。
我在“讲真,建国初期的成就有多高你不知道”一文中曾提到过我们在工业化初期承受的苦难,现在展开来说。旧中国积贫积弱,长时间遭受列强欺辱宰割,本质原因是存在文明代差。列强是工业文明,我们是农业文明。
我们做过多种尝试,购买坚船利炮,改革政治制度,否认传统文化,这些努力无一例外都失败了。我曾写过“蒋J石为啥会败得那么惨”,这里主要提经济方面的。100法币在1937年可以买两头牛,1946年只能买鸡蛋一个,而到了1949年购买力是1粒米的千分之2.45。
财政部长宋子文的乱搞功不可没,但最核心的是蒋政府被美国经济殖民了。国民政府成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宣布“尊重列强的在华利益”,包括承认列强在华特权与势力范围,继承满清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以此换取列强承认。
1949年教员宣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以大无畏的决心与勇气废除列强(含苏联)在华的一切特殊利益,坚持独立自主,保障民众利益。与此同时,打破旧有腐朽社会结构(印度默泪中),剥除原有食利阶层的利益枷锁,并牢牢抓住了第一次工业发展机遇。
接下来的是建设难题:建立工业体系需要的钱是天文数字,我们的第一桶金从哪里来?通过抗美援朝,我们是赢得了苏联援助。可那些工业项目基本都是贷款,需要还的。
参考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像英法是靠掠夺和商品倾销殖民地,此路不通。只能学习后发的工业强国,走美国、日本、苏联的路(以后都会单独发文)--对内采用工农业剪刀差积累资金。路径是先重工业后轻工业(韩国表示心有戚戚焉),先基础后发展。
这条道的突出特点是先难后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领导者没有大格局和极强的历史使命感是无法做到的。多数亚非拉不发达国家,则选择了另一条轻松便捷、讨当时老百姓喜欢的路,优先发展轻工业,结果怎么样不用多说了吧。
重工业投资大、周期长,当时的老百姓难以直接分享工业化成果。为了尽早实现目标,通过农业合作社最大程度地积累建设资金,通过反复的斗争运动铲除食利阶层的生存土壤,通过计划经济以国家意志集中资源来突破技术壁垒。
一代人吃了几代人的苦,我们有何理由不去感念!那些诋毁、谩骂的人群里有不少是当时利益受损的人,他们并不蠢,只是单纯的坏。农民默默无闻地做出了贡献,公共知识分子嗓门大,各种混淆是非。
60年代,苏联撤回援华专家,B着我们还债,叫嚣要对我国发动“外科手术式打击”,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珍宝岛冲突后局面更加恶化,尼K松为了讨好苏联,甚至命令国防部研究对中国发动核打击的方案。这可以说是我们建国后最危险的时刻,一旦他们沆瀣一气,后果不堪设想。
四位老帅分析国际形势后,认为美苏矛盾大于中苏矛盾、中美矛盾,战争风险总体可控。果然,苏联乐于美国在越战泥潭中越陷越深,拒不搭茬。1971年尼K松访华,中美关系逐渐正常化。
第一次石油危机后,我国迎来了新一轮的工业发展机遇。在这场石油涨价造成的经济危机里,全部欧美工业国都遭受重创,其二战后经济奔腾的局面彻底终结,而苏联实力反而大涨。
欧美国家碰到了经济危机,产品卖不出去、工人失业,急需开拓新市场,而中国工业底子薄,正好抓住机会,低价采购需要的工业装备和技术。而且我国在1971年恢复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席位后,外交困境已经被打破。30年代的大萧条被苏联抓住,使其能快速工业化,这次终于轮到咱们了。
咱们想买,欧美想卖,双方迅速达成共识。这就是“四三方案”的产生背景,我们在5年内引进了价值43亿美元的26个项目。中美的贸易额从1971年的490万美元急剧增加到1974年的9.3亿美元。日本、德国等也先后与我国在设备购买和技术转让上达成共识。
我国80年代的经济腾飞,很大原因就是“156项工程”和“四三方案”所奠定的基础。尤其是70年代引进的化肥和化纤项目,极大增加了粮食和布匹的生产量,使老百姓切身感受到了生活质量的改善,继而对以后的生活充满希望。
这世上,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幸运,更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世上没有救世主,命运永远要掌握在自己手中。
敬请期待下篇:二三次石油危机与我国的工业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