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对学生成长的五个重要作用
“创新”是21世纪教育最鲜明的亮点,国家鲜明地提出:“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等要求。因此,改革育人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迫在眉睫的大事。本文就创新对学生的成长作用进行简要的论述。以期对教育同仁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个性有所启示。
一、保护学生创新的先天性
生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创新精神人皆有之,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都有各自不同程度的创新精神。有人专门观察9岁~19岁儿童与青少年学生创新潜能时发现,创新思维潜能的发展,存在不一致的速率。9岁儿童在思维潜能方面,尚少有创造性的表现,但不是没有创新思维潜能,待到中学时期,其发展的速度,较之一般较小年龄为迅速。我们知道,每个学生生来就有探究反射的机能,这种反射表现出:好奇心、求知欲、追求感觉的新异刺激以及一种追新逐异的心理活动的需要。这些发自学生内心创新的需要,使学生需要发展他的创新天性——素质和能力。因此,古今中外的优秀教育家,无不强调要从幼儿时期开始培养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的极端重要性。因为,只有在学生先天就存在的这种创新天赋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培养教育,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改变学生创新的现实性
21世纪的学生必须具备的三项能力,即探究能力、对新事物的想像能力和收集信息的能力。据调查仅有14.9%的学生认为自己正在培养;选择自己有好奇心、富于想像力、有自信心、意志力较强等四项的仅占4.7%,而这四项是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应具备的品格。多数的被调查者,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存在过于严谨、尊敬权威的倾向。思维定势、从众心理、信息饱和、过于严谨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四种主要障碍。对被调查者年龄分析反映出:随年龄增长,学生的观察、想像能力日渐削弱,而思维定势和对权威的服从却日益增长。造成这种根本不适应21世纪需要的结局绝非偶然。其中少不了忽视创新的守成教育,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等。这正如杨振宁教授所说:“念书不应是学习的目的,而应是创出新知识、新体系的手段。中国学生之所以囿于书本,是由于分数与学生日后前程密切相关。这种以分数论英雄,对特殊天才的压抑就更为可怕。”现在,需要人们更深层、更广泛地认识这种可怕性。难怪美国心理学家陆哥曾感叹道:“我们最大的悲哀不是恐怖地震,连年的战争,甚至不是原子弹投下日本广岛,而是千千万万的人们活着然后死去,却从未意识到存在于他们自身的人类尚未开发的巨大潜力。”人类这种巨大的潜力,主要是创新能力。
三、发展学生创新的特长性
有人举出创新有关的素质特长等方面。它们是活力、扩力、结力,以及个性等。活力包括精力、魄力、冲动性、行为性,活力素质特长内容,主要指具有强烈的创造原动力,即要超出一般人的成就意识,责任感和使命感。扩力包括发展行为和思考力以及探索性、冒险性,扩力素质特长内容,主要指具有对现实的一切或某一方面的现状总要形成不满足感、忧虑意识和危机感,并且有较强的创新意向并不断掌握了新的起点,具有竞争与合作精神,勇于冒尖而又不有脱离群体,善于获得外力支持。结力包括把现有的东西加以重新组合的力,即灵感、感觉性、综合性、联想力、构成力,结力素质特长内容,主要指具有丰富的想像力和求异思维能力,形成推陈出新、开拓进取的目标意识。创新对智力素质中思维能力要求特别突出。例如,智力五要素在总的科技创造中作用大小的排序为:思维能力、记忆力、想像力、观察力、操作能力。思维能力排在第一位,说明思维能力在创新过程中作用最大,即该素质最重要。由此可知,并不是什么素质都可以创新,也不是什么素质都利于创新,只有具备与创新相适应的特长素质教育,而不要停留在一般素质教育水平上,应将人们对素质的笼统重视,引导到对创新素质重视的方向上来。
四、坚持学生学知与做人创新的统一性
根据《学会生存》一书中的观点,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有其复杂的内容与任务。这些内容与任务有:保持一个人的创新精神但又不放弃把学生放在真实生活中的需要,传递文化知识但又不能用现成的模式去压抑学生,鼓励学生发挥聪明才智而又不助长学生的个人主义,密切注意每个学生的独特性而又不忽视一种集体性。显而易见,培养创新精神是多种素质潜能全面而和谐的发展,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高度统一的结晶,是学习知识与学会做人相一致的结果。实际上创新精神,我们认为首先强调的是人格,而不是成就。创新精神强调的是人的品质和修养的高尚,强调的是创新性的目的的正确和态度的科学,强调的是人的人品,而主要不是解决问题的性质和水平。创新精神是放射或散发到投射到生活中的阳光,是业务能力与人格品质的高度统一的集中体现。
五、培养学生适应创新的变化性
未来的教育,重要的不再是教会学生什么知识,而在于教会学生什么学习方法。多媒体正改变着学生学习的内容和速度。一张电子软盘就是一本丰富多彩的教科书,打开互联网,广阔无际的知识领域令人驰骋,教师已经不能传一切之道,授 一切之业,解一切之惑,其主要作用在于指导学生去学习。包括技术指导——教会学生操作信息设备的硬件技术,教会学生获取、评价、选择信息的方法;线索指导——为学生提供知识体系的线索和高质量课件的线索;问题指导——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将监控、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实验指导——对学生的操作实验进行现场指导。
(蒋振远在草原上)
●作者简介:蒋振远,中共党员,中学特级教师,“适时施教”理论创立者,新中国课堂教学的开拓者,墨子研究学者。曾任:中国西部教育顾问,中国教育学会“高效阅读”课题组特聘专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适时施教”课题组组长(课题批准编号:13010488B ),山东滕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原所长。从教50年,精心致力于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多次承担国家级教育科研课题,有着丰富的理论建树和创新实践经验。主要论著:《适时施教的艺术》、《二十一世纪的育人要略》、《墨子教育思想解读》、《墨子寓言故事选》、《新课程背景下适时施教的艺术》、《适时施教的感悟》、《墨子教育新论》等。第一个提出墨子为世界首倡“义务教育”的观点,编著的《墨子箴言九十条》、《墨子寓言故事选》填补了墨学研究的空白。现任:国家基础教育实验研究中心、中国基础教育学会“十三五”教育科研规划“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研究(适时施教)”(课题编号:中基课2016197)课题组组长,中国墨子学会职业教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枣庄科技职业学院特聘教授。研究方向:“适时施教(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理论研究,墨子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