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大兴区人才工作始终坚持政策创新,先后出台“兴十条”“青年人才十四条”和“新国门十六条”等人才政策,搭建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人才政策体系,推动了公共服务与产业领域人才队伍“互促互补”,高端引领与团队建设“双核驱动”,产业支持与生活环境“相得益彰”,最终,实现了队伍稳定与提升地区贡献“比翼齐飞”的新局面,成为人才工作支持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年度首发
首批“新国门”领军人才“重磅出炉”
2020年上半年,大兴区重磅启动“新国门”领军人才评审认定和政策兑现相关工作,人才支持力度再次全面提升。3月初启动评审申报,6月完成全部人选评审,共引聚“新国门”领军人才223名。除区内原有领军人才外,2020年新增产业类专家31人,100%均为上市公司核心高管、科技进步奖主要得主以或入选国家级、市级重点人才工程和承担国家级项目的专家,成为地区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
此次入选专家均可享受“新国门十六条”政策支持。该政策为大兴区2019年出台的全新人才支持政策,全面对比深圳、上海、苏州、杭州等地人才政策,同时,学习借鉴京内各区政策经验,相关内容和力度达到“京内领先、国内一流”。政策提出16项支持内容,既包括传统的场地费用补贴、贷款贴息,也包括针对临空经济区、综保区、自贸区建设和重点产业发展需要提出的国际贸易奖励、海外专利保护、创新平台建设经费、政府特聘岗等特殊支持;在科技成果转化、核心团队支撑等方面,也出台了全新的支持方式。
政策延续了大兴区注重人才生活服务的传统,在原有“兴十条”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市场化资源在人才服务中的应用场景,创新推出租购并举的住房服务、市场化的医疗服务、空地结合的交通服务和贴心便捷的子女入学服务等重点服务政策支持,免除人才后顾之忧。2020年,测算兑现领军人才资金4500余万元,将有力地加速人才落地创业、科学研究,服务高校成果区内转化。
梯次配备
搭建地区人才资源“金字塔”
配合引聚领军人才,大兴区一直坚持开展团队建设,2018年底出台了“青年人才十四条”,并于2019年评审认定了首批优秀青年人才。
2020年,优秀青年人才评审工作再次启动,通过申报、初审、复核和专家评审等多个环节,最终认定140名优秀青年人才,至此,区内优秀青年人数上升至340名。其中,多名人才已经参与了国家级或市级科研项目研究,更有入选中关村“高聚工程”的青年专家,共同构成了大兴区产业和公共服务领域未来跨越式发展的源头活水。值得一提的是,经过高强度的培养,大兴区首批认定的管理、文化创意和技能领域5名优秀青年已经实现快速成长,成功入选了“新国门”领军人才。相关评审工作已经成为区内选拔优秀青年人才的重要渠道,形成了真正的“蓄才池”,而培养工作也已经成为大兴区优秀青年人才持续涌现的重要渠道。
在大兴,优秀青年人才均可以享受“青年人才十四条”支持。该政策是京内首家开展的系统性青年人才成长支持政策,针对区内企事业单位骨干人才在新入职、爬坡期和核心攻关等14个关键环节的需求,提出伯乐奖、助学奖金、项目资助和贷款贴息等政策支持。青年人才正值成家立业的关键时期,大兴区在满足青年人才生活上力度持续加大,在“青年人才十四条”中提出租赁人才公租房、购买共有产权房、子女入学和配偶就业等多重政策支持,让青年人才能够专注于事业发展。
集团作战
地区行业人才政策“百花齐放”
除了区级人才政策外,大兴区十分重视发挥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主动性和积极性,统筹教育、卫生、住房等行业主管部门,先后出台《大兴区医疗卫生高端和紧缺学科人才扶持奖励办法》等3项人才政策,同时,启动《关于引进高层次教育人才扶持奖励办法(试行)》等2项人才政策研究工作,完善“引、选、育、用、留”各项关键环节。围绕生物医药、文化创意等主导产业,协助出台《大兴区促进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暂行办法》等政策,将人才服务与产业支持政策相结合,丰富人才服务资源,拓展服务范围,提升服务水平。
成果初显
疫情期间科技成果“逆势上涨”
“十三五”期间,大兴区持续完善“新国门”人才政策体系,同时,坚持兑现人才政策,不断提升服务水平,营造良好的人才创新创业氛围。据统计,2016年至今,大兴区领军人才年均流失率低于0.5%[1],优秀青年人才年均流失率低于1.5%,整体人才队伍较为稳定。截至2019年底,地区经济贡献超千万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82.4%为人才所在企业。2020年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区内领军人才创办企业研发出国内首个新冠病毒IgM胶体金快速检测试剂;干扰素等多款产品入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在疫情防控关键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国内近十年来首款天然药新药“桑植总生物碱片”产品上市;部分生物医药领域项目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颠覆性技术。相关人才企业共获得新药证书、生产批件和临床批件共近30个,授权专利10余项,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来源:大兴区委组织部
大兴组工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