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放弃了,自媒体写作太难了,真不是人干的事啊”朋友小陈突然发来这样一句话。
”啊?咋这么说?”我很懵逼,只记得她前一阵信誓旦旦的说也要进军自媒体行业,怎么这就放弃了?
“你猜我这一个月投了几篇稿?”小陈问。
“10篇?”
“我投了20篇稿子!天天下班就是写稿,头都要秃了!”小陈气急败坏的样子在我眼前浮现。
“那你很厉害啊,写了这么多!”
“厉害个屁!一篇过稿的都没有!一篇都没有!有个公众号发了拒稿,我还给人家回邮件问他们是不是骗稿,让人家把我的文章一顿损!”小陈说。
“哈哈哈,那你是很牛,人家一天审那么多稿,还能给你回邮件。”逗趣是逗趣,我还是让小陈把她写的稿子给我发了一些,顺便让她把那位编辑大人给她的评语发给了我。
那位编辑说“逻辑混乱,不知道你想表达的是什么;生搬硬凑,写文是给人看不是你自己写日记;行文如流水账,毫无阅读欲……”
编辑说的对么?确实是这样。
“你这文章确实没一篇可以发出来的啊,人家说的也没错。”我这样回了小陈,导致她把我拉黑了一天。
不过她冷静下来后我们分析了一下她的文章的问题:其实就是没受过训练的新人还不会用语言来表达思想,没法用文字对一个观点进行有条理的证明,简单来说就是“新人不会长文,不懂怎样安排文章的逻辑,不知道用什么东西来丰富文章的内容。”
像小陈这样的朋友应该不少,在这样一个差不多“全民写作”的时代,每个人都想用语言和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用这样的方式赚一些收入,但很多人却只有一个灵光一闪的念头,不会把这个念头写成一篇具有可读性的文章。
那么零基础无经验的爱好者如何轻松写出一篇千字长文呢?
一、文章的“骨骼”:按照递进或并列的逻辑写出3句中心句先来思考一个问题:写作应该是随性而为,想到哪写到哪,没有思路就不写;还是要列好大纲,规划好每部分的内容,再据此填充内容呢?
应该是后者。
这与我们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有关。大脑在遇到信息较多时会把位置相近的或者他认为有共性的事物以某种秩序组织起来,便于理解和记忆。
而如果我们的文章本来就具有这种“秩序”,就会减轻大脑的负担,使读者只需去看我们想表达的内容就可以,不用浪费精力去组织文章的秩序,而且现实是如果你的文章毫无逻辑、结构一塌糊涂是没有读者愿意读下去的。
并且人一次能够理解的思想或概念的数量是有限的。
乔治·A·米勒在他的论文《奇妙的数字7±2》中提出:大脑的短期记忆无法一次容纳7个以上的记忆项目。有的人可能一次能记住9个项目,而有的人则只能记住5个。大脑比较容易记住的是3个项目,最容易记住的是一个项目。这意味着当大脑发现需要处理的项目超过4或5个时,就会开始将其归类到不同的逻辑范畴。
这就要求我们写文时要有“秩序”,先提出总的概念,再列出具体的项目。这样的方式有点像中学时代学过的开门见山,文章一开头就用一句话把你想告诉读者的内容展示出来,这是整篇文章你要证明的事情,然后再把文章分为3个部分,可以是递进的逻辑来写,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也可以以并列的逻辑来写,如这篇文章:先说应该用中心观点列文章的框架,再说用什么作为证据来证明这个框架是正确的,最后说用故事来提高文章的可读性。
其实每一部分分论点也应该按照这样的逻辑进行写作。例如在之前发表过的一篇文章《想到求人就面红耳赤不知所措,教你3找轻松掌握求助的技巧》中,分论点的设计就是如此。
现在你可以根据一个主题写出中心句,然后再写3句话作为分论点对中心句进行证明,分论点部分的证明也应如此。
写出了文章的骨架之后,如何据此把骨架丰富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呢?
作家王鼎钧在《讲理》中给了我们可以用来包裹“骨骼”的“肌肉”。顾名思义《讲理》是一本告诉我们如何讲明白道理的书,实际上是写给学生的议论文的写作技巧,对于写作初学者来说,是很好的实操指南,因为他在书中清晰的告诉了我们如何对文章的骨架进行丰富。
二、文章需要证据,用“事实”作证据文章最重要的内容其实就是它的骨骼,但骨架中的内容仅仅是最精炼的定论,别人凭什么因此信服你呢?
哪怕是最亲近的人也不可能因为你没头没尾的说个“愤怒是可以控制的”就毫无质疑的相信你,肯定会问一句“为什么?”。
你可以有这样那样的观点,但重要的不是你能说出“是什么”,而是你能证明“为什么”。
而且我们是要写文章,仅仅有几句中心观点的骨架肯定不行,必须得把骨架用肌肉包裹起来,那什么是肌肉呢?
“肌肉”就是证据,那些用来你证明你说的话是正确的内容。
我们为什么要把证据写出来呢?因为我们要人家相信我们的意见,希望人家赞成我们的道理。有证据,人家才相信,没有证据,人家不容易相信。
《讲理》
那么用什么当证据呢?什么样的证据人家才会相信呢?
作者说:需要用事实作证据,事实是可靠的,人家会觉得你的意见也可靠,事实是真的,人家会觉得你的道理也真。所以,我们要“以事为证”。
而什么样的事实才是会被相信的事实呢?
那就是大家公认的事实,历史上真实发生的,现在生活中经常出现的。这样的事实人人都可去查证,信服力就更大。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说“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就是以史实为事实。
胡适的《社会的不朽论》想说的是“一个人的行为,会在社会上留下永不消失的影响”。为了对此进行证明,他举了佛教创立者释迦摩尼的故事。释迦摩尼曾是古印度的一位王太子,在坐车出行的路上看到了一个穷人病死在街上,却没人收尸,甚至尸体已经腐烂了。于是心中产生一个解决生老病死问题的念头,由着这个念头,他放弃了王位,放弃了富贵,舍下了妻子父母,创立了佛教,感化了无数人。现今即使他已经不在了,但他的影响却不没有消除,无数的信徒仍坚信着轮回的观念。
这就是以历史上的事实作证据,因为事实是真的,所以由此证明的论点也是可以信服的。
当你想写一篇主题为“现代人守时是好习惯,不守时是浪费生命”的文章时,你可用什么证据来证明你的观点呢?可以举一些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不守时不好的例子。例如:参加婚宴时,每个人都会提前去,但其实真正的典礼开始到结束的时间却很短,甚至比等待的时间还要少。这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事,以这种“大家都有的体会,大家都知道的事作为证据来说明你的观点就更能让人信服。
二、道理太乏味,用有趣的故事来放松读者的眼球但如果单单是讲证据,罗列事实也太过乏味了,没有人会读得下去这样的文章。
我们想要做新媒体写作就得明确写作是为了让人看,而不仅仅是写来给自己看,所以就要考虑到读者对于趣味性和可读性的需求。
不仅要说正确的道理,还得把证明的过程弄的有趣。
而什么样的文章可读性强呢?在说理的同时还可以说什么呢?
你可以给读者讲故事。
故事并不是为了证明你的观点,而是为了引出你的观点,或者仅仅是和你的观点相关。
《酸橘子》就采用了这种写法,用橘子由酸变甜的小故事,引出少年人对爱情的态度。
《酸橘子》中作者说,他买来的橘子很酸,只好搁在一边不吃。一个星期以后再剥一个尝尝,居然甜得很!水果摘下来,需要经过一个果熟期。 他由“果熟期”说到少年人对爱情的态度,爱情的果实也要到了时候再吃才甜美。
刘蓉在《习惯说》中的写法也是如此。由他自己对凹凸地面的习惯,到把洼处填平的不习惯,引出人在学习和生活中应一开始就养成好的习惯,不然坏的习惯被习惯了,便不知如何是“好”了。
刘蓉《习惯说》:他的书房地面不平,每逢走到低凹的地方,都有几乎跌倒的感觉,时间一久,也就习惯了。后来他把洼处填平,恢复正常,走上去反而吓一跳,几乎被绊倒,再过一段时间,又习惯了。 他说完这件事情以后感叹:习之中人甚矣哉!故君子之学贵慎始。
故事可以放在开头,找一个和你的主题相关的故事引出你想说的主题。这个故事可以是新闻,可以是你知道的名人的事例,可以是你身边具有共性的故事。总之,只要是你觉得可以引发读者的趣味,让他们对你的主题或观点感到好奇的就是好故事。
故事也可以放在分论点的论述过程中,故事不宜太多,但初学者可以借此机会多找些故事当做素材的积累。
先用3句话一级一级的列出文章的骨架,然后找出“事实”证据这些骨架是正确的骨架,最后找一些有趣的故事来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按照这样的逻辑你肯定可以写出第一篇自己的千字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