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截至2020年年底,我国基金会数量已超过8400家;截至2021年1月,我国社会组织登记总数已经突破90万家。
在解决社会问题和推动社会创新、助力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等诸多领域,广大社会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企业力量在公益领域的参与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商业逻辑和公益逻辑并非不可平衡,通过一定的机制设计将两者结合起来,社会创新能够真正实现可持续。
人人公益,正在成为社会新风尚。环境保护、妇女儿童权益、弱势群体、救灾助困……在互联网公益平台,我们能找到几乎所有公益课题项目。捐赠旧衣书籍、公益跑、帮助社区拾捡垃圾等,几乎是无门槛就可亲身参与的一线公益行动;又或者登陆网络筹款平台,一键捐助,聚爱成海。
在重大灾害面前,互联网更是成为了公益助推的强大力量。当河南水灾汹涌而来,随之基于表格信息的截图传遍网络,救灾信息共享文档带来信息联结,率先反应在短视频平台上的灾难现场。这一次,跑在救灾一线的,不只是人,还有将孤岛联结的手机。
如果说公益1.0时代是授人以鱼,公益2.0时代是授人以渔,那么在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新时期,公益3.0时代则被赋予了新内涵、新使命——推动社会系统性的创新,让公益人人可参与,助力扶弱济困,让整个公益行业形成资源共享、价值共享、信息共享、成果共享的协同大格局。
在此背景下,由南方周末主办的第二届筑梦者公益大会将于11月25日在全网直播。
三大报告——《中国公益品牌观察报告(2020-2021)》、《中国互联网公益观察报告(2020-2021)》、《咱家的自然课:中国家长生物多样性知识认知调研报告》将于大会当天首发。
南方周末公益研究中心认为,公益与品牌密不可分,前者的公共属性要求公益主体进行公众触达和公益文化建设,后者的建设则关系到公益主体能否更好前行。
公益主体注重宣传及倡导,让新时代的公益理念深入人心,才能吸引更多社会资源投入,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公益的新风尚。
因此,《2021年中国公益品牌观察》系统扫视了近万个公益项目、公益主体,深入研究三百余个样本,聚焦基金会、公益项目(非企业)、企业公益项目的品牌建设情况,着重探究公益主体的品牌特质。报告将包含本年度中国公益项目品牌榜、中国企业公益项目品牌榜、中国公益基金会品牌榜及相应观察。
希望通过表彰相关公益主体的品牌意识与品牌能力,引领更多人关注和提升公益品牌,助力共同富裕背景下的公益事业发展。
公益筹款、互联网救灾互助、扶贫新电商、社会创新……互联网科技已然成为了为公益模式革新的重要基础。
但是,互联网公益绝不是互联网和传统公益的生硬叠加。互联网企业如何,紧抓公众诉求与契合点,利用便利、透明、安全、高效、互动与体验性强的平台和技术优势,推动项目创新设计?公益主体如何适应与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乃至区块链等技术的快速迭代?
从狭义到广义,中国互联网发展所带来的公益利好值得研究、观察,以便为公益找到更稳定、更长远的路径,推动公益打破边界,向前奔跑。
我国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作物遗传和林木遗传资源大国。
从古人“天人合一”的朴素观念,到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人类作为生态文明的参与者、贡献者、乃至引导者,始终任重道远。
2021年,生物多样性的相关话题也频上热搜:下山的老虎、逃跑的豹子、旅游的大象、野外大熊猫多次被目睹……今年10月,《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第一阶段)在昆明召开,全球瞩目。
自签署《生物多样性公约》以来,我国通过完善政策法规、加强就地和迁地保护、深化国际合作等政策措施,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上成绩斐然。
走向万物和谐,我们正在路上。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长久之计,还需要不断提高公众参与的广度、深度与专业度。不仅可以通过开展自然教育、普及宣传来提高公众参与度,还应通过探索社区共建共管,吸引当地居民参与保护。
南方周末发起的“中国家长生物多样性知识认知调研”在全国百余城市,向家长们发放了两千多份问卷。
调研显示,相比孩子在学校学习的语数外等知识,超九成家长平时会主动教导或让孩子接触自然。约3/4的家长听闻过“生物多样性”这个专业术语,但普遍认为自己在自然领域知识水平较不足、精力不足,城市中自然的环境太少,影响了孩子接受更好自然教育。
如何让“咱家的自然课”更丰富有趣,研究报告将给出建议。
此外,权威发布、公益新思、主题演讲、圆桌对话、年度表彰环节也将于大会当天一一展开。
关注南方周末筑梦者公益大会,跟我们一同寻找2021年度值得记忆的公益坐标,让更多梦想发光发热!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