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营销案例(痛点营销引爆点之26:用户思维,以产品为王)

褚时健打造的「褚橙」,有人称之为「互联网橙子」。

深入研究过「褚橙」案例的黄铁鹰教授却不赞同这种观点,他还拿出了数据为证:2013 年,「褚橙」在网络渠道「未来生活网」卖掉的橙子只有 1500 吨,在线下传统水果批销渠道则销售了 8500 吨。事情的真相是:「互联网卖了个小头,弄了个大声音;传统渠道卖了个大头,弄了个小声音。」

在黄铁鹰看来:「现在世界是平的,二流产品在美国在非洲是二流,在中国也是二流,互联网解决不了怎么把二流变一流的问题。这点我是认准了。」他笃定:「互联网解决不了土壤问题,解决不了食品安全质量问题,解决不了马桶盖的品质问题。我们现在最挠头的很多问题都不是互联网带来的,根本不是。」

黄铁鹰还指出:「两三年前我就在说,别再总拿互联网说事了。这些年做服装的老板都很难受,关店的关店,处理库存的处理库存,一片电商『狼来了』的风声鹤唳。可我跟他们说,你们不会不知道,优衣库ZARA、H&M、GAP无印良品,这五家店每年都在中国新增地面店,它们怎么没受电商影响?我说,咱们都是做衣服的,谁也别吹牛。咱们一起到店里看看,你的面料、款式、剪裁、做工、定价、陈列,跟它一样吗?你们那些方面跟它不一样,搞什么互联网也没用啊。」

王石一向推崇日本制造业的匠人文化,推崇把产品做到极致的「匠人精神」。在他看来,匠人就是用专业精神专注地将事情做到极致的人。在中国,王石始终认为褚时健是匠人精神的杰出代表。

「褚时健早年酿酒,同样的原料他比别人出酒量多;后来做烟草,就追求做最高品质的卷烟;现在种橙子,只研究怎么种出最好吃的橙子。褚时健从来不讨论管理问题,他一直追求把专业的事情做到极致。有这种精神,做什么都会成功!」

互联网不能让二流变一流。很多时候,我们看到一个企业做一个产品或服务,在还未做到位、没有研究透的情况下,就用互联网营销迅速推广。那么,它死得可能会更快。传统产品服务做不好,也许还能生存三五年,但互联网会无限放大它的缺陷和不足,会加速它的死亡。

黄太吉」是北京一家经营煎饼果子、油条、豆腐脑等传统美食的特色餐饮小吃店,于 2012 年 4 月开业。其创始人赫畅是互联网出身,曾任职百度、去哪儿、谷歌等知名互联网企业。他凭借互联网思维,硬是将普通的煎饼果子做出了国际范儿,致力于用新思维、新模式打造新式中国快餐。

开业之初,「黄太吉」便开通了新浪微博,运营自媒体,确立了社会化的营销思路,宣传渠道主要集中在微博上。一时间,「黄太吉」老板开奔驰送煎饼、美女老板送餐、煎饼相对论等话题迅速成为微博上「吃货们」口口相传的话题。

互联网加思维创新和创业的案例

2014 年,业界流传「黄太吉」被估值 12 个亿。「黄太吉」用互联网思维做煎饼果子,竟然能做到十几个亿,引起了业界的热烈讨论。

令人唏嘘的是,仅仅过了两年,「黄太吉」的商业传奇便宣告终结。截止到 2016 年 9 月,「黄太吉」北京地区的门店已由 44 家锐减为 20 家,被称为互联网餐饮鼻祖的黄太吉走下神坛。

「黄太吉」遭遇撤店危机,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无法绕过的致命因素是——煎饼果子难吃,而且价格昂贵,其主打的煎饼套餐价位在 28 元到 49 元不等。

「黄太吉」擅长借助营销制造话题,却很少见到餐食味道好这样的话题。但在网络上,各种吐槽「黄太吉」煎饼「太难吃」、「太贵了」的用户并不少见。比如,在大众点评上,「黄太吉」在北京的约 21 家门店中,除去 2 家缺少资料的门店,仅 3 家门店的顾客评价平均分值超过 3.5 分。「黄太吉」创始人赫畅曾反问:「好吃重要吗?」

餐饮好吃不一定重要,但难吃就一定重要了。

产品不过关,怎样的营销,怎样的互联网思维也无济于事。

百度总裁张亚勤曾谈道:「真正商业的本质并没有改变。我听说有互联网餐馆。互联网餐馆如果菜不好吃,服务不好,卫生不好,环境不好,怎样的互联网思维都没有用。老潘房子建不好,设计再漂亮,再会营销还是卖不出去。最终还是质量和服务都很重要。」

互联网同蒸汽和电力一样,是企业、商家的一种生产、运营工具。当所有企业、商家都掌握了互联网这一工具,都完成了互联网转型,那么商业将会重归本质——回到对产品和服务的精进上来。

互联网时代,话语权从企业转移到了用户身上。开放、互动、即时的互联网环境,正在倒逼企业必须要真正做到以「用户为中心,以产品为王」,才能赢得市场。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