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1月20日,广州市海珠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召开。海珠区人民政府区长毛松柏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海珠湿地。
据报告,2022年海珠区将统筹推进“一区一谷一圈”建设,加快数产城创融合发展,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标杆区,推动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促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海珠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8%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基本持平,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经济金融风险有效防范。
科技创新
聚焦创新核心地位
2022年,海珠区将发挥自身优势,建设“一区”“一谷”两大创新策源基地,加速构建“头部企业+上下游配套+研发+场景应用+金融+人才”产业生态系统。大力支持琶洲实验室建设,打造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于一体的核心策源平台。
培育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行业领军企业,力争琶洲试验区营收超4000亿元。健全校地协同创新机制,推动创新成果转化、校地协同创新取得新突破。
实施专精特新企业“育苗”行动,面向“两高四新”领域遴选优质企业入库培育,助力企业成长,力争培育全区专精特新企业超10家。健全综合支持服务体系,力争累计培育独角兽和未来独角兽企业25家。大力引导科技龙头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实施头部企业种子孵化行动,加强游戏研发、数字娱乐、跨境电商等业务导入,培育一批创新型腰部企业。探索科创载体运营发展海珠模式,优化“苗圃—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载体发展体系,力争新登记科技企业孵化器与众创空间超5家。
产业升级
数字经济为引领,数产融合为导向
2022年,海珠区将把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以数字经济为引领,数产融合为导向,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发挥琶洲试验区引领作用,聚焦“算法、算力、算量”人工智能发展三大支柱,支持建设低能耗智能计算中心,打造“中国算谷”。
琶洲试验区。
制定数字经济紧缺人才目录和人才开发路线图,出台数字人才政策,健全人才评价激励机制,高质量打造数字产业人才队伍。举办数字人才论坛、创业大赛,推动设立更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创新实践基地。
推动3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培育打造4家营收超亿元产业互联网平台,力争新引入数字经济企业超25家,全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超920亿元。
围绕时尚产业等10条重点产业链,建立链长制工作推进体系,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打造特色产业链,发展都市型工业,加快建设珠江科创园等5个都市型工业园区。集聚发展会展产业,推动广交会展馆四期建成投入使用,打造全球最大会展综合体,力争全年举办各类展会超235场、展览面积超800万平方米。
促内需
商圈建设促销费,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
海珠区将推动落实“一圈引领、五圈支撑”总体布局,大力发展体验型消费、文化消费、数字消费新业态,积极导入首店经济、老字号经济等新模式。
中部高标准建设广州塔地标性商圈,力争建成大型免税商店和高端商业综合体;东部高水平提升琶洲商圈,推进珠江琶醍等23个项目建设,加快启动建设体验式电竞消费综合体;西部高品质活化江南商圈,发挥周边文旅资源优势;南部高起点建设沥滘商圈,打造海珠南部城市客厅。
工美港。
大力推动基础设施、产业建设、城市更新等6类228个项目建设,力争年度投资超460亿元。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推进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24个项目建立建筑信息模型。力争新引进22个世界、中国500强投资项目,5个产业用地项目力争落地,推动11个高成长优质项目落户海珠。
大湾区发展
“双区”建设“双城”联动
海珠区将助力大湾区交通枢纽建设,推动琶洲港澳客运口岸码头开通运营,开设直达香港、澳门的水上交通航线,构建穗港澳1小时经济圈。
深化与港澳深珠在文化、教育、科技、产业、人才等领域合作,力争将琶洲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双创示范区,将广州国际媒体港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融合中心。建立粤港澳大湾区智库。联合港澳深珠等地高校,聚焦数字经济、类脑智能领域建设特色产业学院,培养高层次专业型人才。争取设立港澳引才工作站,吸引优秀人才在海珠就业创业。
加强跨境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衔接,开展三地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合作,推进社会工作领域职业资格互认,加强粤港澳社工专业培训交流。
深化改革
优化营商环境推进数字化治理
海珠区将以提升市场主体满意度为导向,巩固升级“三减一优”改革举措。优化审批服务“马上办”“就近办”“指尖办”体验,提升“零跑动”“不见面”“免证办”服务事项比例。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全覆盖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加快推进重点领域信用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实现监管“无事不扰”“无处不在”。
聚焦政务数字化,建设提升政务大数据中心,构建数智融合的治理模式,进一步丰富数字孪生技术应用场景,提升城区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海珠有轨电车。
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构建城市建设发展、产业投资、资产管理3大板块,形成产城融合、招投联动发展模式。发挥国企投融资平台优势,导入优势产业,形成新型载体产业集群,力争实现区属国有企业资产总规模达50亿元。
生态文明
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2022年,海珠区将争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编制实施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开展生态制度建设等6类75项重点工作,确保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达到60%以上,自然生态空间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
强化涉气污染源源头控制和末端治理,系统治理挥发性有机物、扬尘,保持空气质量全面达标。提升全区74条河涌水质,强化涉水生产经营单位监管,力争实现排水单元达标比例85%以上,严格生态环境领域监督执法,加强土壤污染、固体废物综合治理。
海珠湿地。
构建形态多样绿化空间,建设6个以上口袋公园,加强全区40株古树名木和大树的保护。构建绿色海绵城市体系,力争建成区海绵城市达标比例30%以上。充分发挥海珠湿地涵蓄功能,开展湿地水文与水环境恢复,加快湿地品质提升,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
综合功能
科学推进城市更新城区精细化管理聚合力
促进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推进22宗土地收储,力争10宗地块出让。充分发挥46公里珠江前后航道环绕的独特优势,打造世界一流滨水活力区。完成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行动规划编制,分级分批实施沿江空间开发,优化沿线产业布局、天际轮廓、景观风貌、历史文脉。
推动城市更新与环境品质优化、产业升级、历史保护传承、城市功能提升一体融合发展,坚持“留改拆”并举。编制海珠桥南片区等城市更新规划,推进已获批的3个村改造,开展9个村改造,推动35个老旧小区改造。
琶醍。
深化“对外联通、对内畅通”的交通体系,推动3条地铁线路和5条过江隧道建设,推进琶洲西区50条道路路网工程。全面开展环岛路(石岗路—大干围段、三围油库—南沙港快速路段)工程。新建、改造6公里非机动车专用通道,治理5个以上交通堵点,提升优化慢行系统。
在城区精细化管理上聚合力,搭建工业布碎信息交易平台,打造6条垃圾分类特色示范收运线路,推动垃圾分类源头减量。深入实施“厕所革命”,推进容貌品质社区全域提升,重点打造“门前三包”样本街。推动8条道路及周边区域户外广告招牌整治提升。
文化发展
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打造文化产业新标杆
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大力推广“文明创建微实事”,打造“一街道一品牌”。拓展新时代驿站群建设,开展各类志愿服务实践活动,促进市民文明素养提升。
加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推进南华西等历史文化街区品质提升,加强重要古建筑修缮、保护,提升一批非遗研学基地,创造性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江南西商圈。
实施文博场馆“五个一”工程,探索引入专业社会力量和资源。推动市美术馆、市文化馆新馆、海珠文体中心二期建成。新建修缮30处以上社区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庄头智能体育公园,促进全民健身深入开展。
打造文化产业新标杆。实施文化产业发展聚能计划,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加大文化领军人才、创意企业、创新团队引育力度。
民生实事
老有所养幼有所学 增进民生福祉
深化“广东技工”“粤菜师傅”“南粤家政”三大工程,持续优化就业创业环境。完善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加强“一老一小”关爱照护,启动海珠社区养老示范项目,发展普惠性托育服务。完善18个街道慈善组织运作,大力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
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建成南武中学附属学校等3所中小学,完成海珠区实验小学等2个校园改扩建工程。开展新一轮集团化办学布局调整,新增2所以上教育集团成员学校。完成区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一期建设,探索大数据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海珠模式。
全面提高健康服务能力,科学精准扎实做好疫情防控,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探索海珠医疗集团建设,整合搭建区域检验检测、影像、心电中心,加快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医院,持续优化分级诊疗服务质量。推动6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国家级推荐标准。做实“点单式”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高慢性病智慧化管理水平。
推广“随约”服务网上驿站,探索农村集体资产智能化监督。全面推广平安海珠码,提升出租屋、重点行业管理效能。加强矛盾纠纷源头预防,提高信访矛盾化解攻坚实效。加强食品药品、消防安全监管,打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收官战。
采写:南都记者 代国辉 实习生 李晓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