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拒绝媒体采访(俞敏洪拒绝多家媒体采访,拒绝企业家教育家等美誉:只认这一身份)

最近采访俞敏洪的一家媒体,发布了关于俞敏洪的最新动态。我们从中得知,俞敏洪已经拒绝了一二百家媒体的采访要求。

可见,俞敏洪是何等的沉稳

在接受这家媒体采访时,俞敏洪被问了一些敏感问题。比如说目前俞敏洪具体在忙些什么,新东方具体将向何处发展等等。

对于敏感的问题,俞敏洪拒绝回答

事情正在谋划运作当中,没有一个清晰的面目示人的时候,特别是还没有把握的时候,就不要先对外面吹牛。如果不管三七二十一,猛吹一通,万一将来的发展不是这样,那么人家怎么看你?吹了半天,却没有实现,人家只能说你信口雌黄。

俞敏洪说,从转型到运作成熟,这大概需要三年时间。

做好再说才有底气

其实对一个企业来说,这三年时间相当于一种做实和沉淀的期限。一旦事态稳定,才可以对外面公布,这时候的发言才有实据

这就等于先做了后说,而不是先说后做。

做好了再说,有底气;先说了再做,令人心里发虚——因为事实的发展并不是完全由人主宰的,一旦遇到了不可控因素,你事先说的就难以兑现,从而影响到了给外界的印象。

所以,现在处于新东方转型的敏感期,俞敏洪拒绝采访,是稳重明智的表现。

只自认这一定位

至于外界的一些说法,俞敏洪做了一些澄清,这是有必要的。

毕竟,对于俞敏洪个人身份的定位和称呼的问题,跟新东方的实际发展没有多大关系。表明自己对这些身份的态度,也算是俞敏洪和外界正常沟通的一种方式,对新东方的转型和发展,并没有多大的影响。

尽管新东方是一家企业,俞敏洪也是教师出身,外界称俞敏洪为“企业家”和“教育家”,也是不无道理的。但是俞敏洪更关注的是实际,而不是种种空头的美誉或者高帽子。在残酷的事实面前,这些高帽子和美誉苍白无力,解决不了丝毫的问题

不看好“企业家”的称呼,也不看好“教育家”的美誉,那么俞敏洪自我定位、自我认可和看好的一种身份,是什么呢?

俞敏洪在接受采访时,不止一次公开声明,“我乐意承认自己是个农民”,“我就是个农民”

农民意味着什么?

自认为是农民,这不是一种自嘲,而是对自己的一种客观定位。

在这个急功近利的世界上,虽然从根本上说,我们每个人打骨子里说都是农民出身,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敢于或愿意承认自己是农民!

承认自己是个农民,不仅需要勇气和智慧,更需要一定的境界

袁隆平:我就是个农民

当年,袁隆平从海南返回长沙的时候,工作人员给科学家袁隆平订了机票,给袁隆平的伙伴文质连订了船票。袁隆平考虑到农民文质连没坐过飞机,就主动把机票让给了文质连,袁隆平自己坐了轮船回去。

质连当然深受感动,这张机票,他珍藏了几十年。这张机票,体现了袁隆平这位大科学家对农民的关怀和尊重。

其实袁隆平生前也是自视为农民的

在袁隆平爷爷生前的一次做下田准备的时候,他本来就习惯于一身老农民的打扮,当他戴上了普通的草帽,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就跟他开玩笑说:“您这身打扮就像一个农民”。没想到袁爷爷当场给予纠正道:“我不是像农民,我就是个农民。”

从一个“像”字到一个“是”字的转变,体现了袁隆平爷爷生前对农民身份的认可,当然更体现了袁隆平爷爷对农民的一种亲近。

大名鼎鼎的“杂交水稻之父”,不以种种美誉自居,而愿意称自己为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这绝对不是做样子,而是阅历见识与修行的结果。

袁隆平爷爷,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反感这些称呼

俞敏洪十分反感的称呼,还有“留学教父”和“导师”这些美誉。

说“教父”,这不仅仅有教师的意思,连辈分都提升了一层,上升到了父亲的级别。可见,这不仅是一种美称,更是一种敬称。

俞敏洪之所以反感这种称呼,很可能是这种被抬得高高在上的感觉令人十分不爽,不接地气——虽然另外有些人对种种美誉来者不拒,沾沾自喜!

俞敏洪看重的是:自我修行和造福他人。能够想到造福他人,这就是一种格局,就是一种眼界。

陶行知力求拓展学生的眼界

陶行知特别强调要拓展学生的眼界。

陶行知反对鸟笼式的学校,推崇鸟儿应该放归森林。

其实这和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教学理念是一致的。

我们现在的学校搞学农和游学,似乎是想把学生从鸟笼似的学校中拉出来。这是做了有益的尝试,但是这种尝试还远远不够

学生被局限于鸟笼似的学校,太死太久,跟社会生活严重脱节。而这种教育最直接的后果,是使学生眼界不够开阔,视野受到极大的限制。

俞敏洪在今天,在新东方的发展遇到重大挫折的时候,仍然能有如此开阔的胸怀,实在难得。

曾国藩:办大事第一靠的是眼界

曾国藩曾说,办大事,第一靠的并不是才能,第一要靠的是眼界。

这和我们今天说的“德”很类似。我们今天讲德与才的关系,做人要立德为先嘛。

既然眼界这么重要,那么开阔的眼界从何而来呢?

拒绝自媒体运营的方法

这和人的见识有直接关系,和人的阅历有直接关系。

一路坎坷,正是这种曲折坎坷的阅历,提升了俞敏洪的境界,拓展了他的见识。

曾国藩从湖南到北京之后,才发现北京乃人才荟萃之地。自己在湖南老家的时候,那简直就是一个土老帽。

曾国潘这样说,当然不是对湖南进行地域黑,而是从地域上把湖南老家和北京进行客观的比较,认为人的生活环境对人的见识和境界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结语

俞敏洪不接受教育家和企业家这样的美誉,对留学教父和导师这类称呼也十分反感,却唯独对“农民”这一称呼十分看好,这不仅体现了一种智慧,更体现一种境界。这不是那些养尊处优者所能理解的,更不是他们能接受的。

@拥抱大语文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