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社群(社群——自媒体商业化的未来?)

随着微博、微信的崛起爆发,国内自媒体发展经历井喷。2014被称为中国自媒体元年。而今大浪淘沙,自媒体的初期红利早已过去。在这个人人发声的时代,真正能让声音被很多人听到的仍然是少数。即使是这些优质自媒体,也同样面临影响力价值变现的挑战。越来越多的自媒体从业者不再满足于互联网上的虚拟影响力,而把兴趣转为事业,迫切需要持续、稳定的商业模式实现盈利。

广告:网络亚文化的胜利

和传统媒体一样,广告仍然是自媒体的主要收入渠道之一。自媒体作为媒体的一种,自然也符合传媒的二次售卖理论,即先通过为受众提供有价值的内容,最大程度地“圈粉”,然后利用自身基于粉丝人数和粘性的影响力,与广告主合作,获得广告收入。

腾讯网科技总监程苓峰离职后创办自媒体“云科技”,是首个推出微信广告的自媒体,当时报价每天1万,短短几日即得数十万收入,从此打开自媒体变现的大门。

腾讯官方也开设了“广点通”平台,允许阅读量达到一定规模的公众号文章在底部附加广告链接,收费由点击数、阅读数而定。据悉,公众号每获得一次点击,自媒体能达到0.5-1元的收益,拥有百万级粉丝的公众号1个月即可通过这种方式获得10万元以上的收入。

不过, “广点通”平台投放的广告,大部分受众不会去阅读,广告的阅读率、回忆率、转化率都很低。因此,不少广告主开始与自媒体大号展开更深合作,希望他们在文章中自然地提及品牌。

这种广告合作成为当下自媒体盈利的主要方式。一些自媒体刚开始还对于广告植入是否影响阅读体验、造成粉丝流失而心存疑虑,后来却发现,如果广告信息对用户有价值,且推送时注重技巧,用户不但不会反感,反而会欢迎它。

“顾爷”就是一个非常会打广告的公众号。它主要推送普及绘画史知识的文章,笔调幽默诙谐,几乎每篇推送最后都附上一则广告,多为各种艺术展售票信息,也包括其他不沾边的东西,如支付宝、天猫粉丝节、苏宁易购、雷克萨斯。顾爷的不少推送,获称“神文案”,在网络上引起巨大反响,甚至有人专门去研究、模仿“顾爷范”的文案写法。顾爷的特色是无厘头,总能在品牌与文章内容间强行找到关系,这正对了网络亚文化群体的口味。读者不但不反感,反而拍案叫绝,叫嚷着要看广告。

其他诸如gogoboi、石榴婆报告、六神磊磊读金庸等,也都把原生广告模式玩得很转。究其原因,一是广告形式与文章内容高度融合,不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二是广告内容本身对读者有价值,比如常常为读者提供打折、抽奖、免费试用等优惠;三是广告态度和推送技巧的创新,这一点非常重要,也是自媒体广告与传统广告的最大区别。自媒体具有平民化、草根性、互动性的特点,它不能像传统媒体一样端着,而必须说人话,接地气。在这里,广告制作是否精良并不重要,关键是别装腔作势、欲盖弥彰。坦荡承认自己就是打广告,这种与读者平等对话、不侮辱其智商的态度才是互联网时代与读者交流的正确方式,这时,粗糙、简单、随意的制作,反而成为特色,受到追捧。

比如,顾爷广告里标准的结尾是这样的:

甚至在这之后,还会补上这样的自白:

第四,也是前提条件,是这些自媒体本身的推送质量很高,对读者有足够的吸引力。在粉丝效应的光环下,无论打什么广告,都会得到支持叫好,广告效果也进一步增强。

电商:基于推荐与信任的互联网经济

广告的下一步就是购买。一些自媒体会在文章底部左下角的“阅读原文”中链接到第三方购物页面,既方便读者需要,省去退出微信,重新找地址登陆的麻烦;同时也得以计算广告效果,自媒体按导入的流量拿取相应分成。

与此同时,更多自媒体开始自建电商平台,在平台内部完成营销闭环。比如“顾爷”的“顾爷小店”,出售展览门票、绘画作品等。而他与支付宝、飞利普等其他品牌的合作商品,则不会出现在这个小店中。小店是围绕绘画艺术这个主题的,与顾爷的文章调性保持一致。

像罗辑思维、吴晓波频道、一条这样的影响力更大的公众号,则让我们看到自媒体电商平台的更大可能。罗辑思维的店铺经营包括配饰、家居、文具、课程、图书,吴晓波频道“美好的店”则经营包括书写、旅行、日常、茶饮、课程,品类上就非常符合知识社群的定位,精准对应其大部分订阅者的属性特征和生活方式。所售商品从材料、做工、设计等方面与淘宝货拉开距离,处处营造一种高端、精致、有品位的感觉。它的受众面更窄,做的是长尾生意,但平台的营销和维护成本也更低,同时每笔订单的利润空间更大,故而商业价值不可小觑。

与工业时代的规模经济相比,互联网商业是一种范围经济。传统经济模式追求“大而全”,试图生产出面向所有人的产品。而互联网时代标榜个性与自由,同质化的产品不再走俏,适合所有人的商品难以赢得品牌忠诚。只有充分满足目标受众的需要,企业才有持续的盈利空间。

事实上,近来已经有人把淘宝、京东称作传统电商,认为“小而美”的社群电商才是电商未来的发展方向。传统电商仍以产品为中心,只是把交易渠道从线下移到线上,发展壮大的同时,流量成本也水涨船高。消费者这边,价格优势越来越小;商家这边,利润空间也受到挤压。

而社群电商,则是以“人”为中心。它不仅着眼于消费者在购物场景当下的体验,更关注消费者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他究竟喜欢什么,需要什么,他的价值观、生活态度是怎样的。

从全品类电商到社群电商,消费者从孤零零的个体变成某个群体的一份子。在淘宝上,消费者需要在正品和仿品间仔细辨析,擦亮眼睛,购物前要做大量功课,阅读买家评论,购买成了一种繁重的劳动,而不是放松和享受。究其原因,在于消费者对电商渠道缺乏信任,担心承担更大风险。

英国著名社会理论学家安东尼·吉登斯的“信任理论”认为,现代社会由于时空分离而造成的不在场、脱域化(disembedding),一方面允许人们超越时空限制,建立远距离的社会关系;另一方面这种机制的形成必须借助于信任,信任的丝毫移动都可能导致灾难的发生。

社群电商的优势在于放大了推荐、信任机制在互联网商业中的作用。罗振宇说,“什么都不重要,制造一个叫罗胖的人格最重要,因为这是所有价值的积累点”。未来商业的本质将基于人格层面的信任,与功能和价格都没有关系,“整个商业世界以后会变成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不是中心化的品牌、商家、客户之间的交流”。

而自媒体由于其鲜明的人格属性和价值观,先天携带社群的基因,更容易聚集起一帮品位、价值观、生活态度相近的人。共同的价值观让人们相信在这里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物品,这种信任和情感联结是社群电商的核心。

什么是“社群”?所谓“社群”,就是一群拥有共同兴趣爱好或价值观的人。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是人类获得归属感的重要途径。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归属感处在第三层级,在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就需要获得爱和归属感。相比传统社会按照地域、阶层、利益等“干巴巴”的社会元素建立的组织关系,这种以个人情感为基础而结成的“湿乎乎”的感情饱满的社会群体,无疑更能满足人们彰显自我、获得尊重与认同的需要。

据笔者观察,按照社群内部成员同质性和凝聚力的大小,当下自媒体的社群化主要表现为三种形态,或者说三个发展阶段:第一种形态仍以粉丝模式为主,成员相互之间可能并无交集,还是一种中心化、一对多的传播模式。第二种,自媒体开始有意识地引导成员之间的横向交流,借助腾讯的“兴趣部落”,打造微社区和交流平台,目的是增加其离开成本,维持粉丝粘性。

自媒体社群运营方案

第三种,则以设定入群门槛为主要特征。可能是对会员收费,或有其他的筛选机制,总之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加入。用内容吸引用户,用社群沉淀粉丝。成员对其价值观的认同度更高,群内凝聚力更强,联合行动力更大。社群经济效益的关键,不在于社群有多少人,而在于其影响力有多大。从商业变现的角度,这种社群形态无疑蕴含更大的能量与可能性。

(图为李笑来的“新生大学”收费社群,目前年费为2777元)

但社群的变现绝不仅仅是收取会员费和在群内引入广告。成员之所以愿意缴纳会费,是因为社群能给他们带来更大的附加价值。有些公众号会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为会员提供付费咨询,这仍然是单向、中心化的信息传播,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社群。而类似罗辑思维这种社群自媒体,它提供的附加值来自于群内每个成员身上携带的才能和资源,它的商业潜力在于搭建一个交易和众筹的平台,一群有共同兴趣和价值观的人在一起可能碰撞出各种火花,协作完成不可思议的事情。

罗辑思维新版的社群互动区包括会来事、福利、求助、提供、公开课、众筹游学、个人资料、消息共八个项目,初步体现了罗振宇的目标和野心,即把罗辑思维最终发展成一个“社会化的企业”。作为平台本身并不盈利,但是通过汇聚个人的禀赋资源,帮助平台上的人完成个人创作。这样的社群就相当于一个交易所或者企业,群成员共同生产的内容和产品,可以实现“对外收费”,真正扩大社群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后记

自媒体的商业化中,内容作为媒体属性,扔是一切的基础,具有优质内容生产能力的自媒体将仍是各家争夺的稀缺资源。但仅仅停留在写——读的单向传播上又是不够的,单个创作者难以保证内容的持续输出,传播的渠道和范围也都有限。因此将粉丝组织起来,走社群化道路,将是唯一选择。有了内容和社群,就能玩转多种商业变现模式,这个过程,既是技术环境、商业模式的革命,也是人与人之间关系联结的革命。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