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月4 日,举世瞩目的北京2022 年冬奥会正式开启。正值新春佳节万家团圆之时,为了这场无数人期盼已久、准备已久的冬奥盛会,气象工作者坚守岗位,用高质量服务践行初心使命。这个春节,他们如何度过?本期特别策划,带您走进冬奥气象人的特殊春节。
01
北京冬奥运行指挥部调度中心
多岗协同并肩作战
“爸爸,我想你了!”除夕,结束工作的北京市气象台决策服务首席预报员吴宏议,迫不及待地拨通了与家人的视频电话,女儿甜甜的话语,让他心头一暖。这天,是吴宏议与家人分开的第13天。
1月19日,吴宏议进驻位于北京冬奥村(冬残奥村)的北京冬奥运行指挥部调度中心(以下简称“MCC”)前方工作组,开启闭环工作。在这里,他与北京冬奥组委体育部竞赛处(气象服务保障办公室)主管刘博一起研判天气对竞赛日程变更可能带来的影响,为相关单位提供决策服务。
#更多内容点击下方滑动轨道显示→
刘博自2016年7月由北京市气象局选调到北京冬奥组委,负责对接气象部门,承担竞赛组织相关工作。
1月31日5时20分,太阳还没露头,吴宏议已经起床洗漱,前往前方工作组。6时、8时……一天下来,吴宏议参加数次会商和竞赛指挥组会议,既有气象的,也有赛事安排相关的。“这期间还会根据实际情况,临时增加紧急会商。”吴宏议说,工作虽然很紧张,但过得很充实。
前一天晚上,吴宏议参加了北京市气象台组织的紧急加密会商,研判上游沙尘、大风天气对延庆赛区官方训练的影响。根据气象预报,1月31日上午,延庆赛区的官方训练顺利举行。
1 月30 日,吴宏议(中)正在向北京冬奥组委领导汇报天气。北京市气象局供图
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何娜虽然与吴宏议不在同一工作场所,却都承担着为冬奥赛事保驾护航的重任。2021年12月底,何娜与国家气象中心首席预报员陈涛、河北省气象服务中心首席预报员范俊红进驻MCC。
MCC被称为“冬奥大脑”,是冬奥会的指挥中枢,也是赛事各类信息的集散地。大厅里,30余米长的四块大屏幕,实时展示赛时场馆运行、住宿抵离等情况。“第四块是信息化系统。场馆气象条件对冬奥项目,尤其是雪上项目影响很大,这个系统提供的气象等信息可为决策提供依据。”何娜介绍,他们三人每天轮流值守,制作发布气象服务专报,实时为指挥部提供资讯,并同时与各赛区现场预报服务团队紧密对接,明确赛事关注的天气重点,进一步提升气象服务针对性。
何娜与陈涛要辗转近1个半小时的路程才能到达MCC,每次天还没亮就已出门,而范俊红也留守北京过年。这些小困难,阻挡不了三人全力保障冬奥会的决心。
冬奥会期间,北京市气象局副局长、冬奥气象中心首席气象官曲晓波也进驻MCC,与同志们并肩作战。他一方面协调对接气象与冬奥相关部门,及时将最新的气象服务需求反馈给北京市气象局“大后方”,另一方面指导何娜等人做好气象保障服务。
2月4日,北京冬奥会正式开幕。未来,还有更多挑战等待着他们。(叶芳璐)
02 国家气象中心
微光成炬 守护冰雪之约
2月4日22时许,随着最后一轮烟花完美绽放在国家体育场上空,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被推向高潮。同一时刻,在国家气象中心会商室,也有一群人为开幕式的顺利进行而激动着。
他们就是国家气象中心的冬奥气象服务团队成员。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他们坚守岗位,为冬奥贡献着自己的“微光”。张芳华就是其中之一。
2月2日,当记者见到张芳华时,她已连续在岗20天。此时的她正与同事孔期商量第二天火炬接力地区的天气预报。从每一摄氏度气温的变化,到风力风向的敲定,张芳华和同事都要经过反复讨论,力求精准。
#更多内容点击下方滑动轨道显示→
“我们的预报服务已从逐日的天气预报,细化到未来24小时逐小时的预报。”张芳华介绍,国家气象中心冬奥预报服务组每天会在上午、下午两个时段进行连线会商,通过集中讨论,分析开幕式及其彩排阶段的天气,研判火炬传递地区的天气状况以及各赛区的高影响天气过程,最终形成统一的预报结论。
“开幕式天气预报是我们整个保障工作的第一重点。”张芳华说,早在10天前,预报服务组就开始组织中期天气会商,其间一直与相关单位保持密切沟通。她本人则是24小时待命,随时与北京市气象台首席沟通预报意见,参与确定每个重要时间节点的预报结论。
1月30日是开展冬奥气象服务保障工作以来,最让张芳华记忆深刻的一天。当天是冬奥会开幕式第四次彩排,也是开幕式之前最后一次全要素彩排。几天前,预报员们就关注到30日彩排期间将出现小雪。而在30日白天,蒙古国以及我国内蒙古、山西等局地先后出现沙尘天气,天气形势变得更为复杂。降雪何时开始?强度如何?沙尘天气会不会影响赛区?针对上述关注焦点,18时,冬奥气象中心临时组织了一场专题会商。张芳华和同事杨舒楠、花丛等顾不上吃晚饭,马上开始分析研判。他们预计,降雪20时前后影响鸟巢地区,降雪量不足1毫米,沙尘天气不会影响赛区。
“事后,冬奥会工作人员对气象部门精准的预报赞不绝口,感谢之余不禁发问‘你们是怎么做到说几点下雪就几点下雪的’。”张芳华说,一方面得益于客观预报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依靠预报员长期积累的宝贵经验,这都体现了气象部门举部门之力保障冬奥的决心和取得的成果。那次彩排的服务保障,对提升预报能力也是一次极好的锻炼机会。
作为预报服务专家组组长,张芳华需要时刻紧绷一根弦,组织好预报会商,应对好各种需求和临时任务。工作虽然辛苦,但一想到能为北京冬奥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张芳华便觉得光荣、自豪。一段时间以来,不论是深夜参加公安部焰火燃放安全监督工作专班专家组会议,还是向北京市领导汇报天气等,这样的经历,在张芳华看来是挑战,更是成长。
作为一名工作36年的气象“老兵”,冬奥预报服务组决策气象服务首席王维国曾参与过1990年北京亚运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诸多重大活动气象保障。这一次,他又站在了北京冬奥会气象服务保障的前线。
据王维国介绍,进入冬奥气象服务特别工作状态以来,相关决策信息的服务需求不断增多,“从北京冬奥会气象服务专报,到火炬接力气象服务专报,再到一天2次的北京地区天气预报,专报一天4份,一份不落,决策服务不断优化。”
他向记者展示决策服务材料排期表,从1月14日开始,每一天都排满了工作。这样的工作强度对于王维国而言,充满了挑战,但他却说:“整个中心所有人都坚守岗位,我更不能退缩。”
服务保障冬奥会是一盘大棋,落子不仅仅在前方一线。正是有了坚守在“后方”每一个人的付出,才让冬奥更加精彩。(文科)
03 延庆赛区
让党旗在海陀山上高高飘扬
除夕夜,北京市城区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灯火通明,家人朋友聚在一起观看春节联欢晚会,互相送上美好的祝福。
而在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的闭环酒店内,延庆赛区外围气象服务团队副队长常晨却早早睡下。因为大年初一早上6点半,他将和6名队友进行每日的核酸检测,然后开始一天忙碌的工作。
从1月22日开始,他们便进驻延庆赛区。在接下来的北京冬奥会期间,他们将全程接受闭环管理,场馆、宾馆两点一线,全力做好赛事气象观测保障工作。
#更多内容点击下方滑动轨道显示→
这支团队需要通过日常巡检、数据监控、前后方联动等各种手段,及时发现延庆赛区气象观测设备异常,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快处理,全天候保障气象观测系统运行正常。每日工作结束后,他们还要通过视频总结当日工作,为做好后续工作积累经验。
“闭环生活还习惯吗?一定要做好疫情防护,勤消毒,回来先洗手。要多吃水果蔬菜……”除夕,当常晨通过视频向家人拜年时,他的母亲和妻子不厌其烦地叮嘱着。在闭环内,家人无法和他在一起,只能把对他的关心和爱反复地通过这些相似的话语来表达。
“春节不能和家人团聚,心里肯定有些难受,尤其是看到家里人都聚在一起。”常晨坦言,不光是这个春节,还有过去的很多个节假日,他和队友为了建设气象站、服务测试赛,都没能陪在家人身边。但是,能够为冬奥会提供服务保障,还是让他倍感兴奋和自豪。
其实,常晨和队友早在2014年就与海陀山结下了缘分。那时,他们第一次踏上海陀山,面对还是一片荒芜的山地,靠着双腿和老乡的骡子,在冬天冒着低温和凛冽寒风,建起了赛区首批自动气象站,最终建成了“三维、秒级、多要素”的立体气象监测网并成功实现业务应用。
1月30日,延庆赛区气象探测保障团队临时党支部成立。党员们重温入党誓词,许下全力以赴、决战决胜冬奥会气象保障服务的庄严承诺。
“我们一定会一起学习,共同进步,做好疫情防控,保障好冬奥探测设备的正常运行。”作为党员,常晨在临时党支部成立时这样表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让党旗在海陀山上高高飘扬,他和团队已经准备好了。(王子瑞)
04 张家口赛区
用行动为奥运健儿加油
1月31日一早,在国家跳台滑雪中心,气温-20℃。
寒风呼呼地吹过,时不时卷起积雪,打到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气象装备保障团队队员的脸上。此时,他们正在向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大跳台和标准跳台中间的气象站前进。
早上8时,团队通过气象监控平台,发现位于国家跳台滑雪中心K点的自动气象站数据时断时续,必须尽快去现场检修。一行6人准备完配件和工具,经审批后赶忙驱车奔赴现场。
#更多内容点击下方滑动轨道显示→
维修点在半山腰,需要登上十几层楼高的钢板台阶才能到达。前一天晚上刚下了雪,再加上负重20多公斤的设备,尽管他们准备了登山杖,走起来还是步履维艰,有时不得不手脚并用。经过20多分钟的攀爬,6人终于到达目的地。他们顾不上休息,赶紧掏出工具检查维修起来。
通过排除,最终确定是采集器的故障。更换的采集器需要进行重新设置,由于室外温度太低,严重影响笔记本电脑工作,他们换了3台笔记本电脑,才最终完成采集器更换和通信设备的故障抢修。为了确保数据传输正常,他们又在凛冽的寒风中待命半个多小时,得到后台收到准确数据的答复后才下山。
“虽然我们的眉毛、睫毛都结了霜,身体被冻僵,但是大家都有一种打了胜仗的成就感。”气象装备保障团队队员蒋涛说,“这个春节,我们将全力做好冬奥气象装备保障工作,让奥运健儿在这柄‘雪如意’上,自由滑翔,取得优异成绩。”
同样牵挂着“雪如意”等场馆天气情况的,还有预报服务团队。2月5日,北京冬奥会开赛首日,张家口遇到了一次比较明显的大风天气过程。这让4日8时至5日8时值班的张家口赛区气象中心总首席、古杨树赛区预报组组长马梁臣感觉到了压力。
进入赛时状态后,张家口赛区气象预报服务团队分为两组,一组在冬奥气象分中心负责技术把关、站点预报以及场馆简报材料制作,为前方提供技术支撑;另一组按实战需要分别派驻云顶和古杨树场馆群,每天为两个场馆群提供2次精细至赛道的场馆天气预报,以及现场气象信息咨询等。
2月5日7时30分,后方值班人员组织云顶和古杨树预报员进行线上加密会商,重点关注当天的风对比赛的影响。因为依据经验,他们认为5日天气系统的影响不容小觑。
通过会商,预报员细致讨论了当日大风出现的详细时间,以及逐小时的风速预报及变化等。最终达成一致意见:云顶赛场预报最大阵风是12—14米/秒,平均风是5—7米/秒;中午前后11时开始起风,在14时至17时之间风比较大,日落后至20时,风速会缓慢下降。根据研判,风速在阈值以下,上午的比赛可以顺利进行。
10时45分,云顶赛场单板滑雪女子坡面障碍技巧资格赛按计划开赛,现场风的实况和预报情况基本一致,比赛顺利完成。14时20分,在国家跳台滑雪中心,跳台滑雪男子个人标准台资格赛也进展顺利。
跳台比赛、雪上技巧、坡面障碍技巧对风的要求较高,当运动员做腾空动作时遇到横风或侧风,便可能会出现动作上的失误,甚至可能发生一些危险情况。“总体来看,开幕式当日和比赛首日的预报经受住了考验,与实况基本一致。”马梁臣脸上露出满意的微笑。
张家口赛区预报团队的信心,来自于五年来冬训工作经验的积累,以及对崇礼山地天气气候特点的掌握。同时,对每一个天气过程的复盘和总结,都为日后的成功预报提供非常宝贵的资料。
“已经连续两年没有回家过年了,但春节值守能参与冬奥会服务,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一份荣誉和骄傲!”马梁臣说。(谢盼)
冬奥气象人
特殊的这个春节
彰显着他们
全力做好冬奥保障的决心
多岗协同并肩作战的初心
用实际行动
为奥运健儿们加油!
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中国气象报社) 出品
作者:叶芳璐 王子瑞 谢盼 文科
编辑:张娟 李悦 贾静淅
审核:段昊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