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照相馆是包头市久负盛名的照相馆,也是我市开业较早的照相馆之一。它开业于1944年冬,迄今已有四十年的历史了。(文章作者完稿时间应该是在1984年)
四十年来,“三三”以和衷共济、善于经营、技术优良、质量较高、不断创新、重视人才等特点压倒了同行,持包头市照相业之牛耳。
解放前,“三三”已是平绥路上(即现今的京包铁路)和内蒙古西部地区知名的照相馆了;解放后,在一些大、中城市,三三照相馆也有个小小的名声。
照片来源:《包头史料荟要》第十三辑
照片来源:《包头精神之包头百年老店》
多年来,包头附近地区以及外地来包的人想照相,大都愿意到“三三” 那儿去照。四十年代后期,曾流行过一段民谣:进城先逛穿行店(当时为综合市场,现今的东河区解放路中段路北处),然后再到“富三元”(清同治九年开业的糕点名铺,后以其名为巷名,即现在的东河区和平路),吃饭上“中兴”(包头当时一家有名的饭庄),照相去“三三”。可见三三照相馆当年在人们的心目中,已有相当深的印象了。
三三照相馆开业于1944年冬,当时座落在现东河区通顺街东口,后为扩展营业,于1947年冬,迁到了现在的地址(和平路北段路东74号),从此,营业也有了长足的进展。
在“三三〞以前开业的照相馆共有十一户,都早已不复存在。在“三三”以后开业的照相馆,到1956年公私合营前,共有十四户,现仅存一户,即丽生照相馆;其它十三户中,有七户在公私合营后逐步合并、调整为国营,其余六户因经营管理不善,在公私合营前已先后歇业了。
三三照相馆为什么称“三三” 呢?这有一段缘由:
1938年,一个名叫大和的朝鲜人,开设了一家名叫“大和〞的照相馆,馆址设在现东河区通顺街十三号。当日本侵略军临近败北之时,该朝鲜人见形势不妙,急欲脱手自己的买卖。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冬季,白玉壁、彭善继、王福三人各拿出三百元蒙疆币(每元币值当时接近于一块银元),购买了大和照相馆,故把这个照相馆改名为三三照相馆。
这三个人的情况是:
白玉壁原是个烟士商,人称白麻子,资力较雄厚,多财善贾,在当时包头社会上有点名望。
王福原在同生照相馆学徒,后到大和照相馆 当工人“三三”成立时,他投资成为股东之一,王福技术高超,基本上是照相业的全才,而以拍照和修版最好。他为人憨厚和气,事业心强,很得同行们的器重及顾客的欢迎。解放后,曾任包头市青联常委、全国青联委员和包头政协委员。
彭善继原为白玉壁店铺的伙计,成立“三三〞时也成为股东之一,,他聪明好学,心灵手巧,肯钻技术,模仿力强,接收新生事物较快,最初虽是个外行,但不几年竟然成为照相业中经营及技术的能手,特别是在上色、放大、构图、人物造型等工艺方面有独到之处。每年他去北京学习一次,回来后能结合包头实际,创造性地修店堂、改陈列。如在看了电影之后,他借鉴银幕上的道具陈设,移植到照相室的布景上来,搞了立体布景。因此,令人颇觉新颍,深受群众欢迎,也得到同行们的普遍赞许。
“三三〞初创时,地址较偏僻、门面狭小,设备简陋、人员不多(仅八九个人)。但是,这三个人和衷共济,善于经营,讲究技术,注意质量,能标新立异,因此生意日见兴隆。特别是在1947年冬季,从通顺街搬到当时最热闹之一的富三元巷后,又聘请了一些技术精湛的技术工人,如:暗室的张德录、刘承贤;修版的董守业、冯作义、刘子衡(董、刘均己故去),所以生意日益兴旺。
“三三”善于学、创结合,出新立异。如:首先搞起红楼梦大观园式的圆门洞陈设、玉叶梅花色布景、道具立体化;年年粉刷门面,更换橱窗样品及装饰;用工制度灵活,旺季高价临时聘请高级技工帮忙;严把质量差的照片不许出门的制度;上油色是当时独一家,等等。三三照相馆不仅广招顾客,就是同行业也差不多以“三三”的马首是瞻,竟相仿效。故“三三”能在照相市场竞争中独占鳌头。
概括来说,“三三〞 在解放前经营的窍门就是:重信誉,抓技术,讲质量,常求新,服务好,团结紧,经营灵活,重视人才。
解放后,在市工商局、商业局的领导与支持下,三三照相馆明确了经营方向,加强了经营管理,竞争能力更增强了。1950年,为了提高信誉,提高技艺,他们舍得花本钱,到北京聘请来了华北照相馆的门振昌(现仍在本门市)、大北照相馆的陶茂臣等摄影技术较高的人才。1956年公私合营后,三三照相馆的技术力量更为加强,再加上不断政善经营管理,提高服务质量,改进服务态度,三三照相馆的声誉越来越高,经济收益不断增长。1953年营业额为45,600元,1963年的营业额为66,000元,十年问上升了44.7%。
公私合营后,党组织加强了对 “三三〞的领导,派王耀(觉员,原丽生照相馆技工)到“三三〞任门市副主任(正主任是私方的彭善继)。王耀工作积极认真,肯钻研技术,能吃苦耐劳,同职工打成一片,因此,激发了职工的积极性,使经营出现兴旺景象。
他们多次由领导带队,去京、津、沪、穗等地参观学习,并常同外地交流技术及管理的经验;制定了较完善的各项规章制度及各种手册;美化门面、营业室,加盖车间、库房,扩大照相室;不时地变换橱窗陈列,增添布景、道具及增加照片的花色品种,还增添了出租照相服装业务;严格质量要求,并在内部举行作品展览和奖励;改革技术装备和工艺流程,加强技术人才的培训和职工的政治恩想教育。1957年,“三三〞还添购了转机,开展了大型团体照相业务。
三三照相馆的技工,还动脑筋、想办法、搞革新。1956年,张德录信议改进裁剪相纸的办法,增多了裁片的数量。1958年,职工们吸收北京经验,学创结合,把室内照相座机的手握皮球气动快门,改进为磁力电动快门,提高工效数倍,大大减少了相版的损耗率和照相的回照率,降低了成本费用。1960年,在大搞技术 “双革〞活动中,又成立了以原维新、张仲义、任振廷为主的技术革新小组,改革了照相及暗室的控制器。1963年,在公司的支持下,还开展了同行业对口技术表演赛,从而不断提高了摄影技术和各项工艺的水平。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三三”从1956年到1966年前的近十年间,一直保持了一个外照组,东到乌兰察布盟达茂旗,西抵巴彦淖尔盟乌拉特中后联合旗、三盛公,南到伊克昭盟,北到边防地界,跋山涉水,不辞辛劳,到外地区上门为机关、部队、学校和农牧区群众服务。这些年的营业收入,一般可达五千元,最高时,一年可收入上万元。
由于这些成绩,三三照相馆在1962年度曾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的先进门市光荣称号;1963年被评为包头市的先进门市,并多次被评为市商业局、饮食服务公司的先进集体。翟君臣等同志也先后光荣地出席了内蒙古自治区饮食服务公司、包头市、市商业局、市饮食服务公司的先代会,受到了大会的表彰。
十年动乱中,“三三”处于当时的形势,不得不把店名改为“东方红”,致使许多顾客不知三三照相馆迁到哪里去了。1979年 “三三” 恢复原名,并整修了门面和内部,受到广大顾容的称赞与欢迎,营业也有了增加。有位顾客在意见簿上写道:“十年浩劫乱中华,人妖颠倒乱喳喳,欲到“三三”无觅处,如今照相心才惬”。
照片来源:《包头精神之包头百年老店》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象和煦的春风,吹暖子三三照相馆职工的心,他们为政治、为生产、为人民生活服务的三大观点更加明确。恢复了上门服务的便民措施,增加了修理照相机以及快照、快修、出租新颖服装等服务项目;延长营业时间,方便顾客,甚至改草多年旧习惯,除夕仍开门营业1982、 1983两年的除夕晚上,营业收入都达八十多元,约为平日全天收入的30%。
从1983年国庆节开始,“三三”又增添了 “彩色照相”,现在,每天仅这项收入约有200元上下。
在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态度的同时,从1979年以来,三三照相馆还注意不断搞好基本建设。在上级领导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三三”先后投资十多万元,改建门市、增添设备。现在三三照相馆的营业面积,比1979年以前扩大了两倍;经营管理上,实行了经济责任制,推行了按劳付酬、多劳多得的奖惩办法;科研项目上,学习先进地区经验,搞了废液提银(从用过的废定影液中提炼出自银),每年大约可提炼出毛坯银二斤,值价约300多元,变废为宝,为国家增加了财富。
随着我市各项事业的发展,三三照相馆职工的业务、技术素质也相继提高。1982年,“三三”门市正、副主任刘世亮、张占楹在包头市照相技术考核中,被授予二级摄影师的职称,并被吸收为内蒙古及包头市摄影协会的会员。
在开展 “全民文明礼貌月〞和“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中,这个门市连续两年(1982、1983年)都被评为市饮食服务公司系统的“双佳”门市部。
照片来源:《包头史料荟要第十三辑》
四十年的岁月,三三照相馆出现了新的飞跃。当年开业时,仅八,九个人,几间简陋的土房,九百银元的资金(折合现在人民币约5,400元);而现在己发展到占地 面 积500平方米(生产建筑400平方米),职工25人,固定资产25,000元,流动资金30,000元,各种设备、仪器24合(部),并可拍照干人以上团体像,日平均接待 顾 客600人次。从营业收入说,1978年为82,018元,1979年为82,819元,增加了1%;1983年上升到89,000元、上交税利6,521元。1984年上半年收入49,489元,比1983年同期又增长了3.89%。可以说,经济效益年年增高,对国家的贡献目益增多。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三三”的全体职工在上级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正在为再投资六十七万多元,引进日本富士彩色冲洗扩印设备,在包头市搞成一个 “彩色照相中心〞而积极努力。
三三照相馆的四十年,之所以久负盛名,因为它有保优,创新、管理严格、质量第一,重视技术与人才等长处才能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地前进。
以下这几张照片是我(阴山小肖)近期来到包头市东河区的三三照相馆所拍摄。起初照相馆里的一位阿姨以为我是来照相的,后来得知我的来意后便欣然同意我可以在店里进行拍摄,但为了不打扰人家经营生意,我便匆匆的拍摄几了几张觉得有意义的照片留念,毕竟这是包头第一家照相馆,在走访拍摄的过程中学习老包头的历史文化也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当然更加希望这座三三照相馆永久的经营下去,越做越好,正如它名字中“三三”的寓意——“六六大顺,长长久久”那样,生意永远兴隆,打造经典美拍。
阴山小肖拍摄于2022年
照片拍摄于2022年
照片拍摄于2022年
照片拍摄于2022年
照片拍摄于2022年
照片拍摄于2022年
照片拍摄于2022年
照片拍摄于2022年
照片拍摄于2022年
照片拍摄于2022年
历史链接~穿行店市场
在东门大街、民生街、解放路、胜利路出现之后,富三元巷形成之前、包头尚无南北向的商业街,给人们生活带来不便,1923年火车通到包头之后,商人田成仁,将自己的地产巧妙的改造为市场,并使市场形成北口连接民生街,南口连接解放路,南北向的业行街,长400米,其中有三分之一是田家修建的店铺,三分之一是出租地盘,由租赁人自建店铺。称新市场,俗称穿行店。此处,购物方便,交通便捷,这条街的优越性被充分地表露出来。市场不算大,却注意装修门面,以信誉吸引顾客,诚信待人,货物时新,生意兴隆,又被人们称为京沪洋货一条街。创立穿行店市场的房产主田成仁,原籍河曲县,是当年包头“十大晋商”之一。通过买地和开办油坊发了财,他的土地最多时达到1700余亩,每年雇工120余人,油坊油柜可存油3万斤。首创第一条步行街穿行店,一家的房地产占据了一条街。他在另一处置房 427间,在老道巷自办了“田氏小学”。
1、文章、相关照片来源:《久负盛名的三三照相馆》
张广誉整理
《包头史料荟要》.第十三辑
包头市地方志史编修办公室
2、相关照片来源:《包头精神之包头百年老店》
主编: 李孝 李淑岚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3、历史链接文字来源:《包头老城》
姚旭/姚桂轩/高凌云 著
张海斌 主编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