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宜兴市湖滨实验学校被阿里巴巴集团授予“钉钉未来校园示范学校”称号。目前,学校依托“钉钉”,打破时空阻隔,畅通家校共育渠道,构建了学校管理、教师教学、学生发展、家长关注、统一实施、全面评价的实时互动平台,具体体现在三方面:
一、智慧学堂共情共赢
一是设立“家长学校”,多角度改善家校共育环境。学校校长担任“家长学校校长”,各班设立“家长班级委员会”,以年级组为单位专司家长教育的设计与实施。二是精培“特色社团”,全方位拓展学生艺体特长。学校以“树科学精神,扬艺体特长,求全面发展”为培养目标,开学初,家长可以帮孩子报名试上任何一个社团项目,两周后,可以调换,也可以再次确认,给了家长和学生充分的选择权。三是打造“培训课堂”,高精尖提升教师专业水准。校园网设“家长学校”专栏,学校请德育教师、心理骨干教师负责这些栏目的建设和内容更新,要求全校教师关注,并向教师、家长征集家庭教育资源,督促教师专业成长,加大与家长的沟通力度。
二、智慧体验共育共享
学校给予每个学生践行书本所学内容的足够空间,让学生在教师、家长的陪伴下,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推动传统教育向智能教育转型升级,努力形成“智能+”湖滨教育信息化发展范式,不断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真正的提升在每个学生、每个教师、每个家长身上发生。
(一)创新“仪式课程”,高起点融合三方共育资源
1.仪式教育,意义深远。结合学校的“节日文化”品牌活动,邀请家长参与学校每年的“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在爱的陪伴下,每一位学生都会更加阳光自信,心怀感恩,更加勤奋努力。
2.深挖资源,我爱课程。家长课程在已经编撰的校本教材的基础上,按年级组有序进行,每月两次,全校同步直播。将从事不同职业、彰显各自鲜明职业特点的家长当作“宝藏”进行资源开发。
3.陪读活动,深入推进。截至2021年5月,已有近三千名家长来校参与“陪孩子读一天书”活动。陪读活动发挥了家校的合力作用,形成了深度“浸入”式的协同联动机制。
(二)利用平台、APP,全方位盘活学校共育规模
1.充分利用“平台”。作为宜兴市唯一的“全国家校共育数字化项目学校试点校”,家长在“中国家庭报家长学校平台”完成全校注册。每周一晚上八点可以借助平台,免费收看专家的视频直播讲座。每周二平台会发布一个“社会实践活动”方案,在家长的陪伴下,学生们积极参与,成功架构了“教师指导、学生主体、家长参与”的家校共育格局。
2.“钉钉”家校互动。学校层面设置“家校通知”“家校本”“校长信箱”“安全教育平台”等栏目。家校双方遇事可以随时利用手机沟通,校长办公室设有专人负责接洽处理。学校的“调查问卷”“群收款”都可以通过“钉钉”实现。借助 “钉钉”信息化、数据化、可视化的特点,还成立了班级特色的圈子,分享孩子的成长和收获。
3.公众号加大推送。《家长修炼日志》作为学校微信公众号上的固定栏目,请家长分享在家庭教育方面的“金点子”,普及教育良策。同时,加大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推送力度,展示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的活动照片、心得,鼓励更多的家长带领孩子参与。
4.全面融入社会。作为“江苏省红十字会示范校”,德育处每学期会将“钉钉”上报名的爱心家长和学生的姓名整理成表,定期安排家长和学生去聋哑学校、康养中心开展慰问活动。参加暑期“学生联合记者站”小记者活动,学习新闻撰写,积极培养学生致力于改进人们生活、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大的社会责任,使他们自觉地成为爱国的、对国家发展负责任的未来公民。
三、智慧评价共生共进
学校从学生、教师、家长三方分别制订了详细的多元的评价方案,让量化的呈现,增强家长、教师、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资源共享和数据利用,提升智慧校园建设的最终成效。
[全文刊登于《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2021年第13期(7月上刊),文章标题为《智慧校园下的“合伙人”式家校共育》,作者陈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