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规划师(教育规划师——家校共育的助推器)

家校共育,一种完美的教育模式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应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单方面地强调学校教育,忽视家庭教育,势必会造成人才培养的局限。

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学校和家庭在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体的,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共同努力。

作为孩子的第一个课堂——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肩负着重大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尽管各级各类学校也非常重视“家校共育”工作,如组织“家委会”,成立“家长学校”,开展亲子活动,组织家长学堂讲座等,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学校投入的人财物力有限,不能面面俱到,也无法兼顾到每一个学生,因此,家庭教育就成了重要的补充力量。

但事实上,家庭教育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比如,如何将家庭教育的理念落到实处?如何因材施教帮助到每一个家庭解决育儿问题?如何以成果导向尽可能提早为孩子的发展做好规划?

家校共育的困难



做亲子教育抖音赚钱吗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家校共育”面临的困难和短板,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家庭教育讲座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

为了促进家校共育,学校一般会定期或不定期地请校外专家来给家长做家庭教育的讲座。

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家庭教育的一些困惑,也引起了家长对教育孩子的重视。

但这种讲座更多的是从宏观或者总趋势上对家庭教育的共性问题作一些分析,提出一些解决的方法和建议。

不能针对每个孩子的不同个性特征进行有的放矢的具体分析和及时解决问题。

大多数情况下,专家讲座如果不是连续性的培训和答疑。如果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培训机制很难做到落实和跟踪,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第二,班主任缺乏家庭教育的专业指导能力。

家校联系的纽带最关键的是学校的班主任。

班主任往往是语数英科任老师担任,他们在校期间虽然学过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课程,但这些课程只是一些基础理论,面对家庭教育的各种问题,很大程度上显得专业能力不够。

如果不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欠缺教育规划的理论高度,加上实践经验不足,那么很难保证用科学方法引导家长。

再加上班主任本身的教学工作和班级管理工作就比较繁重,也很难有精力去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情况并且及时跟家长取得联系。

一个班级几十人,那些问题明显孩子,容易引起老师的关注,

而对于那些看起来比较安静听话,实则也很多困惑的孩子往往很容易忽略。

即使发现了问题,也可能会因教学繁重不能及时解决,问题就会慢慢积累下来而影响到孩子的发展。

第三,家长缺乏教育规划意识,育儿盲目。

有的家长虽然意识到教育规划的重要,但缺乏学习的途径;有的家长忙于自己的事务,寄希望于学校教育,忽略了家长的责任;更多的家长头脑中没有育儿的理念和系统知识,更谈不上对孩子的教育规划,举几个事例来说说吧。

疫情期间有一条新闻,一位妈妈为了锻炼孩子的独立性,半夜放着不到一岁的孩子单独在卧室哭了一个多小时,最后孩子因为没翻过身窒息而死。

真痛心!如果这位妈妈学过一点儿童成长规律,了解0~1岁孩子身心特点,做到及时回应,细心照顾,满足孩子的生理需求,给到孩子足够的安全感。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再说一件事,曾经听到某教培机构的销售人员会跟家长这样说:你们家孩子5岁了,注意力是不是不太好,坐不住,学习时总是走神?这样下去到了上一年级,一堂课40分钟,注意力不好,会跟不上课程的。

这样一说,家长着急了,这可怎么办?还没上学呢,就要跟不上了。然后,销售人员就会开始推荐自家某某课程可以锻炼孩子专注力,家长便急急报课。

如果父母懂了儿童发展规律就知道,5岁孩子专注能力就只有10分钟左右。随着年龄的增长,专注力会逐渐提升。我们确实可以通过一些专注力训练提升孩子注意力,例如拼图、数独等游戏,但并不需要因为四五岁孩子坐不住40分钟而焦虑。而且一年级的课堂,不会让孩子聚精会神听40分钟。老师会把课程讲解和互动提问穿插进行,以配合孩子注意力水平。

关于缺乏升学规划,导致教育成本和时间成本浪费的情况,身边就有典型的例子。家长盲目跟风,不考虑孩子本身的情况和家庭的经济状况,花费了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让孩子出国读书,结果读了七八年才拿到本科文凭,回到国内找工作,薪资却是同龄本科生的一半。

哪些家长会出现诸如此类的现象?答案无疑是父母上岗未持证。

未持证上岗的父母



我们知道,教师上岗是必须取得考教师资格证;而成为家长,更多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没有经过任何考核就当了父母。

缺乏教育规划专业指导的家长,必然呈现出盲目育儿的现象,必然会面临诸多“痛”和“难”。

即使是高知的父母,在育儿问题上未必就一帆风顺。

前段时间北大教授吐槽“学渣”女儿的视频引起了热议,这位教授父亲跟很多家长一样,也面临着各种焦虑,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冲突不断,感觉到一种无能为力挫败感。

家长在育儿问题上的焦虑已经是普遍现象。

我们时常听到家长吐槽:不辅导作业母慈子孝,辅导作业鸡飞狗跳;不报辅导班吧不放心,报了吧也不怎么见效。

事实上,在家长辛苦付出的同时,我们看到的是:从众攀比,损伤了孩子身心健康;沉迷刷题,多数孩子被挤下独木桥;面临就业,没有提早准备,毕业后无法形成竞争力等。

这类现状无不显露出教育规划意识的普遍缺失。

那么,怎么解决?

家校共育如何实现?



既然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系统的工程就要有相应系统的方法。我们培养孩子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一定要设计从0~18岁儿童发展整体的系统的规划蓝图。学校有学校的教育规划,家庭也要有教育孩子的规则。只有做到家长有规划,才能真正实现孩子有未来。

那么落到实处的系统家校共育如何实现?

本文的观点是让教育规划师成为“家校共育有效实施的助推器。

1.什么是教育规划?

简单地说,教育者必须对孩子将来应达到的能力及其水平有清楚的构想,然后寻求设计适宜的教育结构,来保证孩子达到这些预期目标。这就是成果导向教育,一种基于成果导向来设置“导航路径”的教育理念。

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指导下,我们提出教育规划的理念:配合学校教育,为孩子设定一个导向成果的一个规划路径;围绕升学规划、学科规划、成长规划三条主线;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图谱,为家庭打造可以共享的超级知识库,成为家庭教育的“中央厨房”。

它必须可以让不同阶层的家长,享有同等的教育资源,帮助家长解决基本的育儿问题。

2.持证上岗的教育规划师

做好家庭教育规划,需要有专业人士对家长进行指导,这就需要教育规划师的参与。

“教育规划师”是通过培训而持证上岗专业人才,他们必须完成规定的专业学习内容,并且通过线上和线下的考试和实训才能拿到合格证书。

起到指导和帮助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规划的作用,成为家长育儿的专业顾问。

3.教育规划师如何起到家校共育的助推器的作用?

必须是要培养更多的教育规划师!

只有让更多的老师和家长通过专业培训成为教育规划师,才能真正做到家校合一,家校共育,有效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

正所谓老师家长心中有数,孩子就能少走弯路。

首先,科任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很有必要成为教育规划师。

前面讲到了班主任或科任老师家庭教育的专业能力不够的话,可能会影响到家校沟通的效果。

那么教师可以利用寒暑假时间通过学习培训取得教育规划师的资格。对学生发展规划进行专业指导,也是家庭教育的专业顾问。

从学校层面来说,除了请教育专家进行家庭教育讲座之外,本校的教育规划师能起到落实和推进的作用。

通过组织系列的课程,开展有计划,有步骤的家校共育活动,联合家长学校和家委会,将家校合一、家校共育工作落到实处并且不断推进。

家长自己成为孩子教育的规划师,是培养孩子成才最直接、最高效的办法。这绝对是毋庸置疑的。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在一次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中讲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教育成长占到了70%以上的分量。养育孩子,不能仅仅在衣食住行上照顾好就行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进行学科规划、发展兴趣特长,还有亲子沟通、家庭关系等。

家长成为教育规划师能够在孩子通向成才的道路上保驾护航。

人们常说“富不过三代”,但“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家族已经传了六代,仍然是美国最富有的家族,经历六代仍位居首富还从未引发任何争产风波,这与老洛克菲勒家族教育传承息息相关。我们从《洛克菲勒留给儿子的38封信》中读到父亲对儿子有清晰的明确的教育规划。

我们也从《巴菲特给儿女的一生忠告》中认识到,家庭教育和家长规划对孩子未来发展起到的关键作用。

“富不过三代”是因为家长除了赚钱,不懂教育更不懂教育规划。家族事业能薪火相传的无不是把家庭教育放在第一位的。

成为教育规划师,不仅能帮助有教育热情的家长和准家长成为持证上岗的父母,而且在帮助无数家庭和孩子发展的同时,成就一份事业。

以利他之心,成就利己之业。正如歌德在《浮士德》中所言:“要把全人类的苦乐堆积在我的胸心,我的小我,便扩大成全人类的大我。”

那么,教育规划师是把全中国家庭的苦乐堆积于心,她成就的必然是造福全人类的“大我”的宏图大业。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