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南鹏三块钱买只鸡,五块钱卖掉(这道投行面试题:看起来好像小学生算术题,但是大多数人都做错了)


我们都知道,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只是利用有限的资源,干无限的事情。换一句话就是:我们必须追求效用最大化。

什么是效用最大化?如果光讲理论、解释概念的话,可能会让大家觉得云里雾里。我们还是看一个典型的案例吧!

1992年,沈南鹏耶鲁大学商学院毕业了,从校长手里接过学位证书的瞬间,他心里非常高兴,认为耶鲁大学的毕业证书,完全可以为他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所以典礼结束后,沈南鹏没有立即回到宿舍,而是在熟悉的校园里逛了又逛,有点舍不得离开的样子。

但是,当他拿着毕业证书走出校门,面对人来人往的大街时,他突然茫然了,到底去哪找工作呢?此时,美国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虽然自己是名校的毕业生,但是读MBA的人可不少,耶鲁有200个人,哈佛有700个人,斯坦福400个人,光这些名校的毕业生就有100多人,还有一些不知名学校的毕业生就更多了。最要命的是,沈南鹏这样的中国留学生以前是没有任何商场经验的,甚至在他进入耶鲁商学院的时候,竟然连《华尔街日报》都没有看过。所以,沈南鹏去华尔街找工作,向华尔街的投行投递简历的时候,一次次激情地面试,一次次被无情地拒绝。

这段经历并不好受,多年后,沈南鹏对媒体记者说:"你只是看到我现在打在显示屏上的文字,你看不到我当初滴在键盘上的泪水。"

最后,他还是获得了一个花旗银行的面试机会。面试官有一位是斯坦福大学数学系的博士,他给沈南鹏出了两道智力题。


第一道题目:一个美国人在菜市场上做生意。第一次,8美元买了一只鸡,9美元卖掉了;第二次,10美元买了同样的一只鸡,11美元又卖掉了。那么,这个美国人到底是亏了,还是赚了?如果亏了,应该是亏多少?如果赚了,又是赚多少?

第二道题目:一家赌博公司,计划在当季NBA的每场比赛中下注猜赢家,猜中了赌本翻一倍,猜错了血本无归。如果赌博公司要求在你总决赛时仍留有1000美元的赌本,那么当季的首轮比赛该下多大的赌注?

也许面试官本来的想法只是让沈南鹏知难而退。一个仅仅在哥大数学系读了一年就退学的人,数学能好到哪里去?

但是,面试官并不知道,在中学的六年时间里,沈南鹏一直在题海里游泳,虽然他承认自己不是数学天才,但从来都没有被任何一道智力题难道过。

那天早上,一共有三个人参加面试。第一位是美国人,第二位是日本人,第三位是中国人(沈南鹏)。

第二条题目,他们三位的答案都是一样,不同的是对第一道题目的作答。美国人认为是赚了2美元;日本人认为是亏了2美元;中国人(沈南鹏)认为是亏了4美元。

美国人的理由如下:

同样的一只鸡,第一次买一只,第二次买一只。

第一轮交易:8买9卖,9-8=1,赚了1美元。

第二轮交易:10买11卖,11-10=1,赚了1美元。

两次交易相加:1+1=2,所以赚了2美元。

日本人的理由如下:

同样的一只鸡,一口气买两只。

第一次交易:8买9卖,9-8=1,赚了1美元。

第二次交易:8买11卖,11-8=1,赚了3美元。

两次交易相加:1+3=4,本来要赚4美元,但是,他只是赚了2美元。{(9-8)+(11-10)=2}

所以,2-4=-2,亏了2美元。


中国人(沈南鹏)的理由如下:

同样的一只鸡,一口气买两只。

一次性交易:8买11卖,(11-8)×2=6,可以赚到6美元。

沈南

但是,他只是赚了2美元。{(9-8)+(11-10)=2}

所以,2-6=-4,亏了4美元。

沈南鹏的解题思路让面试官大感兴趣。于是,沈南鹏获得了花旗银行的一次工作机会。进入花旗银行后,沈南鹏在投资银行部做新兴市场的债券和股票。

故事讲完了,大家有什么感想吗?非常期待你们的留言!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