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安全备受关注。在未来三年内,广州将把电梯安全社区治理模式推广至全市,在每个社区建立电梯安全事务治理点。9月4日,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正式印发《广州市电梯安全事务社区治理推广工作方案》(下称《方案》),进一步加强电梯综合治理工作,运用社会治理机制提升全市电梯安全运行水平。
破解电梯监管“困局”:电梯安全社区治理模式将3年内推广至全市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4月,广州市电梯保有量达12.7万台,而使用年限超15年的电梯达1.4万台,占11%。新电梯快速增长,存量电梯日益老化,电梯监管问题成为难题。
为促进全市电梯安全事务社区治理工作更好更快发展,市市场监管局印发了《广州市电梯安全事务社区治理推广工作方案》。
根据该《方案》,广州将坚持“重心下移,关口前移”的安全监管理念,在未来三年的时间内,在每一个社区居委会(村委会)中均建立电梯安全事务社区治理平台,提高电梯安全事务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方案》提出,各区将通过实行“五个一”措施,即挂一个社区治理牌匾、设立一个社区专员岗位、建立一个议事场所、组建一个涉梯事务委员会、设立一套议事规则,搭建电梯安全事务社区治理平台。
同时,还将加强防范和化解电梯矛盾纠纷机制建设,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此外,如遇难题,市场监管部门还将建立电梯“专家库”,为社区治理提供支持。
广州市市场监管局局长姚建明表示,《方案》是今后3年全市上下开展电梯安全事务社区治理工作的行动纲领,将用社区治理机制去破解电梯监管难题,“尽管广州近年来未发生过一起电梯事故,但目前广州的电梯使用年限普遍整体偏长,电梯故障时有发生,直接影响到群众日常出行,带来的安全风险不容忽视。我们希望形成政府主导、居民自治、行业指导、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五个一”模式试点后推广:每个社区建立电梯安全事务治理点
遇到电梯事务,居民应该怎么办?未来,广州每个社区将有电梯安全事务治理点。在首个试点实行电梯安全事务社区治理的番禺区,电梯事务社区治理工作经历了3个推进:先试点先行,再标准奠基,到最后形成“五个一”模式。
2016年初,开阳阁小区、亚运城小区等住宅小区曾因电梯故障引发社会关注。由于缺乏电梯事务磋商平台,当电梯需要进行重大维修时,居民缺乏对设备状况、修理效果预测、经费投入等事项的参与途径,电梯故障发生时,只能通过投诉反馈意见。
为解决电梯监管难题,由区市场监管局牵头,充分发挥区社工委、属地街道等部门的职能,在市桥东丽社区成功创建全国首个“电梯事务社区治理试点”。
在东丽社区内,以一个会议室、一张桌子开始,以社区涉及电梯需解决的问题和难点为落脚点,电梯事务专家、技术机构、居民、电梯维保单位、相关部门齐聚,共同商议电梯事务。有了专业力量、商讨出了规则,也解决了东丽社区开阳阁的3台使用年限约20年的电梯的大修改造难题,保障256户800余名居民的顺利出行。
居民不懂技术标准,各类诉求到何处反馈?针对此问题,社区还聘用兼职电梯事务专员,使电梯事务治理有了具体的实施人。
一年前刚开始试点时,东丽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陈劲潮被委任为电梯事务专员。“试点建设的开始,我觉得只是一名电梯的乘客,并不理解要做什么,也担心做不好。经过一年试点建设的磨合,通过主动与小区的电工交流学习,参与东丽社区电梯更换改造的协调、电梯维保的监督、涉梯纠纷的协调处置中来。起到电梯事务治理的桥梁作用。”陈劲潮说。
目前,番禺区已委任97名电梯事务专员,全区每个居委都有电梯事务专员。
“电梯治理有了实施人、议事场所,也有专业人士和居民组成的委员会,按照统一的议事规则进行沟通。现在,这样的模式和标准正向全市推广。”广州市市场监管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处副处长苏健透露。
【记者】郭苏莹
【通讯员】穗市监
【作者】 郭苏莹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