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北京这五年来,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的时代命题,实现了一个大国首都、一座超大城市的转型发展,同时也为我国新时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北京样本。
在北京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即将召开之际,新京报评论部重点推出“关注北京党代会系列评论”,全面回顾北京过去五年的建设成就、积极展望首都未来五年的更大发展。
2021年9月25日,中关村论坛展览(科博会)对公众开放。科技冬奥展位,观众通过VR眼镜体验场馆运营一体化智慧系统。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近日,一则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对接需求的通知引发业界关注。
这则由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发布的通知,其征集内容就是各专精特新企业在技术研发、创新资源共享、人才共享共用等多个领域与大企业的对接需求。后续,北京市经信局会建立动态对接库,分层开展对接活动。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这般“服务到家”,已是北京的常态化操作。
不久前,《北京市统筹疫情防控和稳定经济增长的实施方案》印发,在出台的稳经济45条政策措施中,有三条措施明确提出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项目给予不超过合同额20%的奖励;支持‘专精特新’等高技术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这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的出台,对受到疫情影响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是一场纾困解困“及时雨”,解决了一批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创新能力突出的中小企业当前最关心、最迫切的现实困难。
精心呵护,真金白银解渴融资难
过去五年,北京经济总量连续迈上两个万亿台阶,实现跨越式发展,已经稳稳跻身步入世界级城市行列,这背后科技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尤其迅猛。
自2018年至今工信部已评选公布的三批476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北京共有257家入选,数量位居全国主要城市前列。“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正成为北京“十四五”时期落实城市发展战略定位、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构建高精尖产业结构的重要抓手。
北京“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一系列政策的大力支持。过去五年,“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这一内容频繁出现在北京的一系列重要文件和会议中。
比如,去年年底,北京市专门印发了《北京市关于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其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推动“专精特新”企业梯队的培育和高质量发展。
而在资金支持方面,北京将“专精特新”企业纳入信贷绿色通道,联合六家金融机构推出“专精特新贷”,截至2022年3月底,一年期以下产品累计放款1336笔,金额50亿元,平均利率低至3.6%。
北京还对相关企业在项目设备购置、房租、研发投入等分档予以支持,更为支持中小企业研究成果转化,提供第一年最高200万元,第二至三年最高不超过500万元的资金支持。
这些真金白银,为北京“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了良好发展环境。
2022年3月17日,记者探访位于顺义区的中德产业园北区,一幢幢现代化厂房分布其中,这里是众多智能制造企业的“新家”。工作人员在介绍应用于工业和民用的尖端水泵技术。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科学布局,梯度发展成集聚高地
除了25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北京已培育认定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126家,市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41家,单项冠军38家,隐形冠军20家,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发展格局已经形成。
在分布区域上,目前,北京基本实现了区区“专精特新”。以海淀区为例,在这块面积431平方公里的区域上,有11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已经成为北京乃至全国“专精特新”企业集聚高地。
在行业分布上,据相关报道,在现有的“专精特新”企业中,近六成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高精尖产业领域,超七成属于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领域。
按照北京的规划,到 “十四五”末,北京将力争实现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0家、市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00家、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000家。
当下,在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已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的背景下,北京大力发展“专精特新”企业更是在产业链上主动承担起了我国制造业“补短板”“填空白”重要责任的体现。
2021年2月20日,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人才E+”工作站,工作人员在办公。新京报记者 浦峰 吴为 摄
关键变量,助力产业转型“高精尖”
值得关注的是,北京中小企业迈向“专精特新”的跃迁之路的背后,更是北京在人才和科技等方面实力的体现。
人民网援引相关报告显示,在2016年至2020年期间,北京的科研人员复合年增长率在所有对标城市中位居前列。在科研产出方面,北京的发文量更是遥遥领先,五年间累计发表72万多篇文献,位居全国第一。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方面,北京也在全球50个城市(都市圈)中,高居前列。
北京在人才积累和科技创新实力方面的优势,为“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和发展壮大,厚植“沃土” 打造“高地”。而“专精特新”企业也越来越成为北京产业发展的“关键变量”,并助推北京成为我国科技创新重镇。
2021年,北京证券交易所正式开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迎来了新的资本支持平台。借助北交所的优势,北京在“专精特新”企业在融资和上市等方面赢得先手棋。
目前,北京“专精特新”企业在北交所上市数量超过了相关上市企业总数的八分之一,在“专精特新”领域正在形成一股不容忽视的“北京力量”。
北京大力发展“专精特新”企业的背后,蕴含着更深层次的产业转型逻辑,那就是通过“专精特新”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帮助制造企业提质增效、创新发展,实现产业向“高精尖”方向发展。
此次北京出台的稳经济45条政策措施中,也明确提出要开展高精尖产业强链补链行动。在补链强链需求迫切、全球产业链体系趋于重构的背景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也成了北京产业向“高精尖”方向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目前,北京在高精尖产业的空间布局上正形成“一区两带多组团”发展格局。随着一大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北京将在多个细分领域诞生出特色鲜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精尖产业组团。而这也正是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时代滚滚向前,发展永不停息。未来,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格局下,北京将会培育出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尤其是硬科技企业,赢得发展先机。
撰稿/查志远(新京智库研究员)
编辑/迟道华
校对/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