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全网推广(青岛“体教融合”经验全国推广!每天“阳光一小时”锻炼,铺就学生健康成长路)

半岛全媒体记者 孙雅琴

全市中小学校100%开足开齐体育课,100%开展每天“阳光一小时”体育锻炼,100%组织大课间体育活动;将体育纳入中考计分科目,有效发挥评价指挥棒作用……1月4日,教育部网站发布《青岛市积极探索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点赞了青岛市在深化体教融合方面的有效做法。青岛为中小学生铺就了全面健康成长之路,“体教融合”经验获全国推广。

学校100%开展每天“阳光一小时”体育锻炼

1月4日,记者从教育部网站了解到,近年来,青岛以政策为支撑、以校园为基础、以赛事为带动、以品牌为特色,探索深化体教融合,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促进青少年学生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健康成长。

青岛连续出台《关于深化体教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十个一”项目行动计划》,不断完善制度机制加强保障。同时,加强学校体育搭平台。普通学校抓普及。全市中小学校100%开足开齐体育课、100%开展每天“阳光一小时”体育锻炼、100%组织大课间体育活动;每个学校至少结对1位专业教练、打造1个品牌项目、开展1项特色活动;推动每个学生每天参加1小时阳光体育锻炼、加入1个体育社团,每学段至少掌握1项体育技能。将体育从“一次考”“合格考”调整为“全程考”“等级考”,纳入中考计分科目,有效发挥评价指挥棒作用。

青岛积极承办国家、省级重大赛事,以第十四届全国学生运动会、山东省第二十四届运动会等重大赛事为契机,积极改善学校体育设备设施,推动青少年体育竞技水平提升。每年举办市级、区级体育联赛和单项锦标赛150余项,累计参赛代表队4000余支,近百万人次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形成“班班有活动、校校有特色、月月有比赛、人人都参与”的生动局面。

此外,擦亮“帆船之都”名片,将帆船运动与海洋科技、海洋生物、海洋地理相结合,融入海洋强国教育。青岛持续推动“帆船运动进校园”,出版地方教材《扬帆青岛》,建设140所帆船运动特色学校,累计3.5万名学生参与海上实操培训。打造“足球名城”品牌,聘请专业教练、退役球员进校授课,实现校园足球课程全学段覆盖。目前,全市足球特色学校(幼儿园)已达450余所,带动全市30余万名学生经常性参与足球运动。

人人参与,推行一天一节体育课

记者采访了解到,近年来,打造阳光体育校园,已成为青岛学校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在体育锻炼方面,除保证必须时长外,各学校不断尝试着将体育活动与校园文化、传统文化相结合,逐步向“体”、“教”不分家的融合之路迈进。

抱着篮球、拿着羽毛球拍、提着旱冰鞋……下课铃声响起,同学们熙熙攘攘地奔向各个体育场馆,脸上带着兴奋——这是青岛二中每天下午必见的场面。从2019年春季学期开始,青岛二中实施课时改革方案,优化上课时间配置,确保一天一节阳光体育课。目前,“一天一节体育课”已实行近三年,在国家规定的体质健康检测中,青岛二中学生长跑良好率达70%以上,学生列队跑8圈不超过25分钟。

青岛二中学生体育课上打篮球

青岛二中2020届毕业生于骏浩现就读于清华大学,他告诉记者,“在清华有一句话——‘无体育,不清华’。”据于骏浩介绍,3000米测试是每一位新生必须要闯过的关口。“但得益于二中每天一节的体育课,我比其他新生更快适应了体测节奏。”2021年考入北京大学的青岛二中数学MT3班毕业生王嘉瑞也告诉记者,高三期间,他除了一两次因身体原因外,几乎从来没有缺席体育课。“我觉得高三每天一节体育课更有必要,能让我们释放身心压力,更有效率地学习。”

近几年,青岛嘉峪关学校深入探索和实践体教融合,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提升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学生近视率逐年下降、脊柱侧弯和心理健康情况得到有效控制。校长刘群介绍,学校构建了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扬长型课程“三阶”课程。基础型课程重在普及,是全校学生人人参与的体育课程。学校坚持做好每个级部普及一项体育项目,每天一节体育课,一生一健康档案。拓展型课程重提高,是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开设的。目前开设了21个体育社团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学习的运动项目,以选项走班的形式,做到一生一体育课表,分层提升。扬长型课程,则是基于体育特长突出的学生设计的“赛事课程”,通过多种竞赛等发展运动专长,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

初中生每天跑步,学习体育两不误

从2020年起,青岛实施新中考政策,体育的重要性加强,不再是体育成绩合格就可以获得公办普高的录取资格,而是被列入等级考试的第一组合,总分60分,同物理、化学、历史、道德与法治的地位并列。青岛体育中考分为过程评价和目标效果测试两部分,各占30分。其中,目标效果测试30分内容包括三个项目,必考为耐久跑(男1000米,女800米),两项选考为体能类和球类各选一项。

“青岛实施体育中考新政之后,我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每天都不落下体育锻炼。从初一入学开始,班主任就给我们养成很好的体能训练习惯,每天放学至少跑三圈,同学们也会根据自身情况加量。”青岛53中一名初三学生告诉记者,为了应对明年的体育中考,她会每天坚持跑步,做仰卧起坐和身体拉伸,不断加强体能训练。

记者采访了解到,在中考体育男女生各3个项目的考试中,耐力跑是最难拿高分和满分的,也是难以短时间快速提升成绩。青岛超银中学镇江路校区体育组长曹黎杰告诉记者,为了提高学生们的耐久跑成绩,学校已经把课间操改为跑操,每天上午和下午的阳光大课间,学生们都要跑操1000米。学校还把体育课与生物课、音乐课等相结合,开展跨学科教学。课余时间也安排了排球、篮球、趣味竞技等多种体育选修课,并在校内开展足球、篮球、乒乓球等体育比赛,为学生搭建充足的体育锻炼平台。

“体育成绩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每天坚持运动,日积月累才会有明显变化。”曹黎杰说。自从体育中考之后,学生和家长都比以前更加重视体育了,学校也及时给家长解读政策,让家长们充分了解体育科目的重要性,并且建议学生们在学习间隙可以进行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或者哑铃、压力器等方便易操作的体育项目练习。采访中,不少体育老师表示,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动起来了,体育中考有效发挥了评价指挥棒作用。

青岛超银中学大课间体育活动

青岛抖音推广营销

青岛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抽测合格率超98%

2021年7月份,史上最大规模的全国学生运动会在青岛开幕。与以往运动会启用大量社会场馆或高校体育场馆不同,第十四届全国学生运动会的绝大多数比赛和运动员食宿都选在了青岛的普通高中。青岛一中、青岛六中、青岛九中、青岛实验高中、青岛十九中、青岛三十九中、青岛艺术学校等学校的场馆都承担了比赛。青岛二中、青岛二中分校等承担了运动员的食宿任务……中学有能力承办高级别赛事,青岛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功不可没。

记者获悉,“十三五”期间,全市共新建、改扩建227所中小学,建筑面积约428.7万平方米,共投资约250.1亿元。新建学校游泳馆、篮球馆、风雨操场等运动场馆121个,建筑面积约24万平方米。目前,全市中小学400米田径场174个,400米以下田径场988个,篮球场2871块,排球场1467块,体育馆303个,游泳馆53个,学生体质测试室729个,较好地满足了学生体育运动需要。作为拥有近200万名师生的教育大市、体育大市,“十三五”时期,青岛中小学运动场面积增加12%,专业体育教师数量增加30%。2020年,全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抽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位居全省前列。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