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平台用户画像(如何用一张新媒体用户画像,日增粉200+?)

01

一个做新媒体运营的朋友,最近很是烦恼。

老板已经下发新一轮的运营数据指标,他尝试了各种办法,甚至借助了吸粉工具的帮忙,依然无济于事,用户像游泳池的水一样这边进来,那边出去,留也留不住,运营工作举步维艰,问我用户怎么就这么难搞?

其实,这也是很多运营人的问题:世间用户千千万,谁是心水我的那一个。有没有一种方法,能让用户想来就来,想走却不舍得走?

很多企业进入了这样一个误区,希望每做一个产品,目标用户能够涵盖所有人,老人小孩、男人女人、软妹女汉、文青屌丝......但是对用户来说,千人撩不如一人懂,最了解用户的人才能得到用户。为了赢得用户,我们需要先了解我们的用户,分析我们的用户,为我们的用户做个画像。

02

用户画像就是将用户信息标签化,通过收集和分析用户的社会属性、生活习惯、消费行为等重要信息的数据,然后还原一个用户的信息全貌。


▲来源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将用户标签化

前段时间,单仁老师的一篇《每个企业,都该像赌场一样做生意》让我感触颇深。文中提及赌场收集数据的能力,不论是老牌赌场凯撒宫布置的具备人脸识别等高科技的3000台摄像机,还是Harrah’s(哈利士)推行的意在收集赌客在赌博、住宿、用餐、购物等各方面的偏好以及掌握赌客全面个人信息的会员卡制度,都是为了收集用户信息,建立大数据库,通过分析还原最为精确的“金主爸爸”。


新媒体平台

▲来源刘刘6498港澳行—集衣食住玩于一体的澳门赌场

但凡成功的产品案例,他们的用户画像都非常清晰。例如豆瓣专注为文艺青年服务,文艺青年们可以在这里找到知音,找到认同感和归属感,而知乎打出的tag是「与世界分享你的知识、经验和见解」,他们则更注重在某一专业领域的深度,B站作为国内最著名的二次元网站,虽然现在也引入了部分三次元的流量,但热爱二次元的人群依然是他们的深度用户。

由此可见,如果我们要简单地给上述三个产品的用户画像,豆瓣的用户「文艺」,知乎的用户「专业」,B站的用户热衷「二次元」。

当你能为你的目标用户打上越来越多的标签,你的目标用户也就越来越明确。

03

当企业拥有了清晰的用户画像,了解了用户的真实需求,还会打着为用户服务的旗号草率地进行产品设计吗?也不是没有这个可能,比如这个企业了解了「伪需求」。

Google作为全球最大的搜索引擎,旗下产品以高质量的用户体验著称。然而大家不知道的是,Google曾经开发的一款社交及通信工具Google Buzz在问世之前,为了提升用户体验,优化产品设计,进行过多达2万人的用户测试,不幸的是,这群参与测试的用户都是Google内部员工。自己的孩子怎么都好看,Google的员工对于自己精心设计出的产品功能及其流畅度给予了高度肯定。在这样的情况下,Buzz问世了,不出意料,收到了大量来自实际用户的抱怨。

Google+全面开放之后,Google公司于2011年底停止了Google Buzz服务。

所以,我们在进行用户运营的时候,不仅需要用户画像,更需要正确的用户画像。那么到底怎么给用户做画像呢?欢迎关注下次分享~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