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封山育林,20年休养生息,和龙林业有限公司实施“天保工程”20年,树立“天保”就是“保天”的经营理念,保住了未来绿色发展的天,保住了资源永续利用的天,保住了子孙后代的碧水蓝天。
商品材产量大幅调减 森林资源明显恢复
2000年7月7日,国务院审议并批复了《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天保工程由此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从此,和林的发展战略从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转变,17万公顷的宝贵天然林资源开始得到有计划的保护。
“天保工程”实施以来,和林逐年递减商品材产量,自工程实施至2015年4月1日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和林的木材产量调减至2014年的9万立方米,调减幅度为63.4%,累计调减商品材产量为277.6万立方米。在此期间,和林通过实施森林分类经营,合理安排采伐方式,严格控制天然林采伐强度,使林木生长量始终大于采伐量,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提高了森林的生态效益。
20年间,和林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中心,不断加大森林培育力度,有林地面积增加至165,909公顷,森林蓄积增加至323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至97.2%,实现了活立木蓄积增加、有林地面积增加和森林质量大幅度提高“两增加一提高”的目标。
山绿了,林子密了,各种野生动植物逐渐多了起来。紫貂、猞猁、黄喉貂等国家Ⅰ、Ⅱ级保护野生动物频繁出现在和林林区;东北红豆杉、钻天柳、黄檗等珍稀植物也抓住时机,舒枝展叶,扩大着自己的种群……
从伐木工到管护员 森林资源管护成效显著
“前半辈子我以砍树为荣,砍得越多,赚得越多,贡献越大;现在我以种树护林为荣,保护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个碧水蓝天。”从伐木工到管护员,长森岭森林管护站站长高绪友的话,真实体现了“天保工程”实施后巨大变化。
2010年5月,和林成立了天然林保护工程管理中心和森林管护大队,承担起和龙林区170,489公顷森林保护任务和“天保工程”建设的各项工作。管护大队在林区设立了50个森林管护站,从公司各单位抽调534名职工,任专职管护队员,高绪友就是其中之一。这些新上任的管护员,多数都是刚从木材生产一线转岗下来,都是采伐、集材的“好手”,岗位的变换,让他们从采伐向森林资源管护、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疫、野生动物保护等新的职能转变。
“重点区域设站、近山设卡、远山设哨”的管护模式,使森林管护工作更加科学,彻底改变了以往季节性、阶段性的管护模式,实现了全天候、全方位管理,消除了管护盲点,做到了“座座青山有人看,片片森林有人管”。2020年,和林林区实现连续四十年无重大森林火灾的目标,作为和林森林管护大队其中的一员,高绪友此刻感觉到无尚光荣。
从木头经济到多元发展 林区经济获得正向增长
2015年4月1日,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和林林区结束了半个多世纪的木材采伐历史,开始走上绿色转型之路。
“放下斧头锯、成为护林人”。经过初期的迷茫和震痛,陷入艰难境地的和林人开始在不依赖砍伐木材的情况下,不断尝试寻找林区振兴的新方向。森林旅游、绿色食品、林下种养多头并进,沉寂多年的林区经济展现出了惊人的爆发力。
荒沟千年红豆杉古树,广纳宾客;花砬子刺五加茶,香飘千里;三十五黑木耳,远近闻名;红旗河高山蜂蜜,醇厚甘甜;泉水河国家湿地公园、图们江国家森林公园、吉林甑峰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园一区”,成为科研观光、感受大自然的好去处……和林人不断挖掘林区资源,一个个新项目陆续落地,古老的林区不断迸发出新的生机。
“转变发展观念,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和地缘优势,发展生态旅游,发展林下经济,逐步摆脱单一木头经济的依赖,实现多元化、绿色可持续发展,绿树青山才会真正变成金山银山。”在和林领导班子成员的头脑中,这样的经营理念不曾忘却。
一组组数据,一件件实例,展示了和林林区在实施天然林保护这项利国利民工程中所取得的成绩。站在“十三五”圆满收官、“十四五”扬帆起航之际,和林人正迈着坚实的步伐,继续绘制着“不负绿水青山、不负人民嘱托、不负子孙万代”的宏伟蓝图。(文/图 商贵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