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山报告(天王寨上的鸠山红专大学:康生题写校牌,胡耀邦曾来此做报告)


【周末,跟着老梁逛许昌

第142站:鸠山(天王寨、鸠山大学等)

天王寨上的鸠山红专大学:康生题写校牌,胡耀邦曾来此做报告‖老家许昌

文·图‖梁耀国


急一阵、缓一阵的蒙蒙细雨一直在下,被雨打湿的山野显得越发青葱碧翠。

围着小转盘转了一圈,因观光车太多,加上空间逼仄,到底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停车位。见有车自天王寨寨顶上驶下,老八提议说咱也开上去吧。老八媳妇犹豫片刻,一踩油门,噌地一下,还真开了上去。上去的路又窄又陡,若没点胆量和娴熟的车技,绝对不敢开。

车稳稳地停在天王寨寨门口。此时,雨水渐大,必须打伞方可进寨游玩。听到我们的怨言,一向好心态的老大心平气和地开导我们说,雨中登天王寨更具情趣,有些人想遇还遇不到呢,这是天意。既来之则安之!

幸亏老八媳妇车上备的伞多,除老八腿疾尚未痊愈须留在车上外,其他人刚好一人一把,可得劲。

我驻足石头砌就的寨门外,仔细打量周围的环境,但见寨门门头上嵌刻“戴嵩”二字。从“戴嵩”二字字面,可理解为“拥戴嵩山”的简称,就像神垕古镇寨门上的“望嵩”一样,都是借以表示对中岳嵩山的敬意。(想看看上一站老梁逛了哪儿?欢迎点击以下链接欣赏:许昌此村:古物汉砖随处见,神秘故事越千年

寨门左侧,依陡崖砌了个呈弧状的垛子,对寨门起着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寨门右侧,依山势砌了一道高约丈余的寨墙,如巨蟒般,绵延一里许。

经与躲在寨门门楼下避雨的老乡攀谈得知,天王寨始建于清末年间(后查资料,确切时间为清咸丰十年,即1860年),当时禹西山区是个蹚将(土匪)窝,当地百姓不堪其扰,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开山取石,就地取材,在天王山山巅建起了天王寨。

天王山过去叫天皇山,山上有三皇庙,正殿里面供奉着天皇伏羲、地皇燧人、人皇神农等三尊人文始祖。“皇”与“王”谐音,音喊转了,时候一长,天皇山慢慢喊成了天王山。

下图:蜿蜒而下的寨墙。

鸠山


天王寨分内寨和外寨。内寨靠里,有独立的寨门,也称二道门。即便外寨被攻破,还有内寨寨墙、寨门做屏障,是名副其实的双保险。据老辈人讲,修寨子时,谁出钱多谁住在内寨,那些出钱少的,或是金贵的大牲口,一般都住在外寨。

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张才千、皮定均部曾据守于此,并取得了辉煌的战绩。

1957年,天王山人由于治山造林而名扬全国,其中治山治水基建队副队长郭仙因此荣获“全国治山特等模范”,电影《江山多娇》中的主角岳仙,就是以她为原型拍摄的。

1958年3月14日,鸠山大学在天王寨创建,这是有史以来少有的先有学生、后有老师的学校。同年5月,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的康生到此视察,挥笔题写了“禹县鸠山红专大学”的校牌。同年9月,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来此作报告,希望师生们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争取学生毕业时达到“三高”,即思想道德高、劳动技能高、科学水平高。

关于鸠山大学,寨门外的宣传栏里有段文字是这样记述的:

1958年——1959年,鸠山红专大学的师生们经历了劳动建校和艰苦创业的不平凡岁月,垦荒造田,栽树种草种粮、搞科研试验,当时的教室是露天教室,学生编成顺口溜“向上看是天蓝色的天花板,往下看是草绿色的大地毯,没有凳子青石块,一双大腿好桌面,小小黑板挂树上,刮股小风乱动弹”。师生们用石块垒起床,填上碎石、盖上细土,铺上厚厚的白草,建起所谓的健康床。他们用双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垒起了炉灶,安装了石磨,搭起了窝棚,建起了简易礼堂,整出了操场。

以上直白的文字,真实地再现了鸠山红专大学创建之初艰苦的学习状况。听宗照兄讲过,后来许多禹州干部都是从这里(1978年改为禹县师范)成长起来的,这其中包括他自己。

下图:寨门外的介绍。


步入寨门,发现天王寨里面就像一个反写的逗号,内寨是那个点,外寨是那个尾巴。寨门内的高台上,有几孔复建的窑洞式样的石头房子,石缝被白石膏充填,只因做工粗糙,结果弄成了花老包,既少了美感,更少了古旧感。我连连摇头,这样低劣的修复,还不如不修为好。

再往里走,又发现十多间未曾修复的石头窑洞,虽然破损的非常厉害,但起码它有古味,身上带有浓重的历史痕迹。

见有游客从两排窑洞间上下,我好奇地跟了过去,到跟前一看,原来他们是在寨墙上行走。寨墙约一米宽,里外用大石块把边,中间填以碎石。往上一站,山下星罗棋布的村庄,纵横交错的公路,尽收眼底。于是,我招呼大家沿寨墙朝内寨进发。

寨墙外面就是陡峭的悬崖,自然上面风很大,手中的伞光想把人带飞,再加上雨后看上去光亮的石面,以及个别踩上去松动咣当的石头,走着走着,老四媳妇害怕了,原路返回。其他人,老大带路,我殿后,一行人小心翼翼地继续朝高处走。

猛然,伞似乎被人拽住,扭头看,身后没人,不免有些惊惧。再看,竟然是被酸枣枝上的刺挂住了。往下取伞时,手指被扎了一下,疼痒。

内寨面积一亩左右,里面长满了酸枣、刺槐和构树。内寨还开了个东门,寨楼已塌,石券的寨门外形尚存。胆大的老八媳妇摆出酷姿,拍照以作留念。

雨越下越大,因鞋底沾满了小石子,走在凸凹不平的寨墙上异常滑溜。为安全起见,我们匆忙出了寨子,结束此次的天王寨之行。

下图:山上的窑洞。


【作者简介】梁耀国,现就职于许昌市房产交易租赁管理处,河南省杂文学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老家许昌”号立场。

2、文中图片由部分来自网络,部分由作者提供,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本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后

点击右上角发送给好友